日本蚕丝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茶业的启示

2020-12-22 06:43许宁宁
福建茶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丝蚕丝出口

许宁宁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1 丝织业的发展与中国生丝的进口

在战国时代,金银矿山开采的兴盛使日本成为当时东亚最主要的产银国,并为日本社会带来了繁荣,以至16世纪中后期“安土·桃山”时代的文化被誉为“黄金文化”。在这个以繁荣奢侈、豪华绚烂为文化特征的时代,不仅是贵族和武士,就连一般消费群体也呈现出对奢侈品的狂热追求。而在众多奢侈品中,人们对于丝织品尤为喜好。对此,当时旅居日本的西班牙商人阿比拉·希隆曾做过这样的描述:

日本人是非常喜好华丽的民族。……以至现在已然形成从中国、马尼拉贩来的全部生丝亦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现状。……而无论是棉制品还是丝制品,诸多衣服样式色彩极富变化,而且在这个王国年年岁岁,大约消耗掉3000-3500匹可(30万至35万斤)生丝,有时甚至更多。……此种生丝纯白细腻,质地极优,但他们能将此加工得非常完美,以出色的技巧织成素绢,继而裁剪成为衣料。……不论男女,且无论少女、未婚的姑娘,抑或年龄已逾五旬的老妇,人人皆穿着各种色彩的衣裳。

随着丝织品市场的扩大,日本的丝织业迅速发展。由中国传入的高水平的丝织技术与日本传统的京都西阵丝织业相结合,促使旧有技术发生改良、革新,从而使日本可以生产出如希隆所说的“非常完美”的高级丝织品。而丝织品市场的扩大和丝织技术的进步又使作为丝织品原料的生丝变得抢手起来。但当时日本的蚕丝业相当落后,中国的纯白生丝是日本制作高级丝织品最重要的原料来源。日本用其大量开采的白银换来中国生丝,由此便有了中日“丝银”贸易。

2 白银外流与生丝国产化

通过“丝银”贸易进口大量生丝虽然满足了日本人对于高级丝织品的嗜好,但同时也造成日本贵金属的大量外流。早在16世纪80年代,由葡萄牙商船运走的白银每年约5000-6000贯。而到1661年,仅由中国商船运走的白银就高达2.5万贯之巨。白银的大量外流使日本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最大的银供给国。但与此同时,随着日本银矿开采的停滞,在日本国内出现了白银短缺、物价腾贵的现象。白银大量外流和国内白银严重不足的矛盾日渐尖锐,使德川幕府不得不对白银出口加以限制。到18世纪后期随着金银矿山的全面衰落,日本由贵金属出口国转变为贵金属进口国。日本进口中国生丝的贸易也逐渐衰落了下去。

生丝贸易的衰落固然是由于日本贵金属外流的减少,但最根本的原因却是日本本土蚕丝业的发展。德川幕府在限制生丝进口的同时亦采用各种措施鼓励农民植桑养蚕,而供给京都西阵原料的批发商们为了获得生丝更是不遗余力地加快发展地方蚕丝业。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奖励蚕丝业的藩主也增多了。他们不仅为养蚕农户提供资金,更向其传授蚕丝技艺。在需求刺激和各种激励措施的带动下,日本的蚕丝业迅速发展起来。17世纪前期生丝生产还仅限于近江、美浓两地,其后便不断向东扩展,丹后、但马、武藏、上野、丹波、越前等地都成为先进的养蚕地区,信州上田、总州、结城、近江,播州加谷川,伊达、信夫相继成为了日本蚕丝业发展的中心。随着蚕丝业在地域上的扩展,生丝产量迅速增加。17世纪中期,日本本土生丝产量仅不足9万斤,到正德年间(1711-1716年)增加到20万斤,享保年间(1716-1736年)进一步增加到30多万斤。此后到文政年间(1818-1829年),生丝的产量又增加了4倍,运到京都的生丝数量则增加了6倍,达到225万斤。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丝的质量也获得显著提高。日本已能够大量生产出在质量上不输于中国白丝的优质生丝,从而实现了优质生丝的国产化,使中国生丝在日本丧失了市场。

3 从大规模出口到与中国争夺国际生丝市场

蚕丝业在日本的迅速成长为日本生丝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政开港(1859年)后,受出口需求激增的刺激,日本国内生丝价格迅猛上涨,在开港当年就一举上涨了60%。此后直到1865年,生丝价格每年涨幅均超过10%。1865、1866年的生丝价格竟比开港前的1856、1857年上涨了3倍。价格的迅猛上涨带动了生丝产量的急剧增加。开港前日本生丝的年均产量约为1万6千担,开港后的1862至1863年度就已激增为3万2千担,短短5年内增长了1倍。增产的生丝大部分用于出口。1862、1863年生丝的平均出口量约占日本生丝总产量的75%。在1868-1895年生丝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36%,成为近代早期日本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日本生丝出口的迅速增长是在同中国生丝的激烈竞争中实现的。鸦片战争前,中国生丝主宰着国际生丝市场。中国生丝在16到18世纪除出口日本外,还经西班牙商人之手远销美洲,19世纪又开始大量进入西欧市场。鸦片战争后,中国生丝出口更迅速扩大,曾一度垄断法国和美国这两个最主要的国际生丝消费市场。也正是在法国和美国市场上,日本生丝向中国生丝的优势地位发起了挑战。

法国一直是欧洲最大的生丝消费国。长期以来,其丝织业主要使用本国出产的生丝。但1845年突如其来的蚕微粒子病使欧洲蚕丝业受到沉重打击,法国蚕丝业遭受的打击尤为沉重,其蚕茧产量由1853年的2600万公斤骤减到1856年的550万公斤。蚕茧的锐减导致生丝供给严重不足。为了摆脱这一危机,法国丝织业不得不转而使用亚洲生丝,中国生丝由此开始大量涌入欧洲。在当时伦敦生丝市场上,中国生丝曾一度占据交易总量的70%至80%。但由于太平天国战乱对生丝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从1863年起中国生丝的出口量锐减,质量不断下降。此时恰逢日本安政开港后生丝出口激增之际,优质的日本生丝迅速填补了中国生丝的空白,在法国市场站稳了脚跟。为了避免重蹈中国生丝的覆辙,增强日本生丝的国际竞争力,1869年日本在主要生丝出口港设立了“生丝检查所”,对生丝的出口质量严格把关。从70年代起日本开始大规模兴建缫丝工厂,并对手工缫丝进行普遍改良,广泛采用复缫和更先进的足踏缫丝机,努力提高蚕丝工业的技术水平以在增加生丝产量的同时改善生丝质量。但生丝质量的改良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随着欧洲丝织业向机器生产迈进,粗细均匀的标准生丝成为对原料生丝的主要要求。但中国和日本的生丝生产仍是以手工缫丝为主,无法达到标准生丝对要求。于是,在机械缫丝普及之前,日本就将生丝出口的重点从法国市场转移到了美国市场。

美国的丝织业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后,由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以及政府对本土丝织业采取高关税保护政策,美国的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以前,进口中国生丝是美国丝织业原料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美国的丝织业以机械捻丝和丝线生产为中心,在技术上对生丝质量要求并不严格,因此中国生丝虽然缫丝不完全但仍能满足其需要。但到1970年以后随着动力织机的普及,质量低下的中国手工缫丝已无法满足美国丝织业的发展要求。而这一时期正值日本大规模兴建缫丝工厂和普遍改良手工缫丝业之际。与抱残守缺质量越来越差的中国生丝相比,质量明显提高的日本生丝更能获得美国丝织业的青睐。从70年代中期起,美国市场对日本生丝的需求量增大,形成了日本生丝同中国生丝相竞争的局面。1882年美国进口的日本生丝首次超过了中国生丝,日本生丝取代了中国生丝在美国市场的地位。1884年日本向美国出口的生丝数量超过了向法国的出口量,美国也取代法国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生丝出口市场。

与传统的生丝消费国法国不同,美国的新兴丝织业发展更为迅猛,对生丝的需求量增长更快,因而更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蚕丝业的发展。70年代末从蚕微粒子病中恢复过来的法国生丝、意大利生丝进入美国市场同日本生丝形成竞争,80年代随着美国丝织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生丝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这些都对日本的生丝出口形成严峻挑战。而这些挑战又转化为日本蚕丝业加快从传统手工缫丝向机械缫丝转变的动力。1890年日本出口的生丝当中,机械缫丝已占54%,改良座缫丝占28%,其它生丝只占18%。而同期中国出口的生丝当中,运用近代技术生产的厂丝只占到4-5%,蚕丝业的近代化程度远远落后于日本。到20世纪初,中国手工缫丝业生产的土丝在全国总产量中仍占82.71%。而这时,日本已广泛采用自动缫丝机,完全实现了缫丝的机械化生产。

蚕丝业近代化进程的快慢改变了中日两国生丝出口贸易的命运。19世纪70年代初日本生丝加入国际生丝市场的竞争时,其生丝出口量不过是中国的1/7。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间,日本生丝的年产量激增335%,而中国只增加了23%。到1903年,日本的生丝出口量第一次超过中国,夺占了世界第一生丝出口大国的地位,此后更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产丝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到20世纪20年代,日本生丝已垄断美国生丝进口总量的90%;30年代,日本生丝更囊括了国际生丝市场交易总量的3/4,从而最终实现了对国际生丝市场的垄断。

4 结语

蚕丝业的发展为日本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安政开港至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前,生丝一直是日本最主要的、并且是最具竞争力的出口商品。日本依靠生丝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赚取巨额外汇,再用以购入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各种原料,大大加快了日本的近代化的进程。反观中国的蚕丝业,尽管鸦片战争后打开的国门为其提供了发展的良机,尽管早在日本生丝大规模出口前中国生丝就已经占据了法国和美国两大生丝消费市场,但传统的手工缫丝业在机遇面前却依然闭目塞听、抱残守缺,错失了向近代制丝业转化的良机,最终在日本生丝的挑战中败下阵来,陷入了日益衰萎的困境。

相似的情形同样发生在中国的茶业。自1610年荷兰商船第一次将中国茶叶运抵欧洲之后,饮茶之风在西方日益盛行。自康熙年间起,中国茶叶的出口量迅速增加;到嘉庆、道光年间,茶叶已取代生丝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茶叶的大量出口同样使国际白银涌入中国,也同样刺激西方资本家们千方百计将茶叶的生产利润掌握在自己手中。在19世纪前半叶,荷兰人与英国人先后数次到中国产茶区学习种茶和制茶技艺,并秘密将中国的茶种、茶师和茶器带回爪哇、印度与锡兰进行试种,最后在加尔各答成功种植武夷茶,这便是世界闻名的印度红茶。英国人在印度和锡兰的茶园中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而同期中国茶业仍停留在茶农副业阶段。加之在茶叶出口贸易中粗制滥造之风盛行导致中国茶叶的国际声誉严重受损,中国茶最终在印度茶和锡兰茶的夹击中败下阵来。这些传统产业在近代的相继衰落给予我们沉重的历史教训,而日本蚕丝业的迅速发展则为我们振兴中国茶业给予了启示:即便是像蚕丝业、茶业这样的传统行业,仍然需要相当的灵活性和善于学习的能力。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及时进行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时刻注重产品质量,我们才能保持传统产业的传统优势,恢复“茶叶之国”和“茶叶之路”曾经的荣光。

猜你喜欢
生丝蚕丝出口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抱合电子检测系统设计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近代日荷生丝贸易盛衰分析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给情绪找个出口
我的新发现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企业看生丝公证检验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