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视角下茶文化翻译及传播的思考

2020-12-22 06:43葛莹辉
福建茶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译者茶文化文本

葛莹辉

(郑州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巩义 451200)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渐频繁,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得以凸显。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内外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这使得文化融合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文化融合”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我国,我国的本土文化将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但同时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传播空间。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因而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视为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作为茶的故乡,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在茶文化对外翻译传播中,译者应该将国际社会影响因素、文化融合的大环境等考虑在内,灵活运用科学合理的翻译策略,助力我国茶文化真正走向国际大舞台。

1 文化融合与茶文化翻译

1.1 文化融合的概念

关于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没有统一的说法。一些人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有一些人认为“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英国人类学家E.B.Tylor有着更全面的看法,在他看来,文化不仅包括知识、道德、习俗等要素,同时还包括社会大众所获得的能力及习惯。从文化的内在本质出发,不难发现,文化具有四种特点:其一,文化是一个复合型的整体,其中存在的各个要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其二,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方式进行传承的,这也就意味着文化不能通过人类遗传所掌握;其三,文化与语言紧密相关,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象征系统”;其四,文化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文化并不属于某个人。因而,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背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其所对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也反应在不同民族自身的语言使用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所谓“文化融合”,从字面上解释也就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渗透和交融,不同文化在融合过程中相互影响。文化融合主要分为三个过程:首先是“接触过程”,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这也给之后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是“撞击筛选过程”,两种不同文化各自展现自己的特点,同时又出现排他性,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撞击并在经过社会筛选之后实现“优胜劣汰”;最后是“整合过程”,也就是不同文化之中的元素相互适应并逐渐整合为一体,从而形成全新的文化范式。

1.2 文化融合对茶文化翻译策略的影响

茶文化属于我国本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下,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势必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因而如何在既不排斥外来文化的同时做好茶文化的传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语言学家周海中曾指出:“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融合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融合,因而在翻译茶文化文本时需要将这些特色词汇考虑在内,确保中国特色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就茶文化翻译策略而言,文化融合带来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文化融合使得中西方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交流和融合,人们在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上也愈加开放,同时对于国内外文化差异现象也表现出更多的理解与包容,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方法选择上更具多样性。其二,文化融合使得语言的发展也呈现出融合趋势,因而译者在必要时应该接受当下热点不断丰富茶文化翻译表达。其三,文化融合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增加了对外传播的机会,而为了提升国外读者的阅读体验,译者有必要从审美期待、文化心理等方面优化翻译表达。

2 当前茶文化翻译存在的不足

传统茶文化传承几千年,是我国传统文化丛林中的“瑰宝”。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茶文化也逐渐被外籍人士所认知。由于语言层面的差异,国外受众需要通过翻译才能够确切理解我国的茶文化,因而茶文化翻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的茶文化翻译却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词汇层面

就词汇方面来看,茶文化翻译文本主要有着两大问题。其一,茶文化翻译中存在着前后术语不一致的问题。有不少茶文化相关术语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比如“茶罐”可以翻译为“tea canister”或“tea caddy”,但是同一篇文章中如果同时出现这两种翻译形式,就可能会导致外国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困惑。其二,茶术语的翻译较为死板。比如,“斗茶”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茶俗,也就是“通过比赛评价茶的好坏”。然而个别译者将其翻译为“tea fight”,这种翻译较为生硬,难以使目的语读者正确理解斗茶的含义。这里的“斗”表示比斗、比赛,而不是“打斗”,因而将“斗茶”译为“tea contest”或“tea competition”更加贴切。

2.2 语法层面

具体来说,茶文化翻译文本中存在的语法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基本语法问题。所谓基本语法问题主要包括词汇拼写错误、标点错误等内容,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因而需要译者在翻译结束后再三审查原稿核查相关错漏。其二,目的语与源语无法相互对应。比如“红茶”应该译为“black tea”,而不能译为“red tea”。译者需要对茶文化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够避免出现此类问题。其三,各类句法问题。由于中文和英文在表达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文通常为短句、主动句等,而英文则多为长句、被动句等,再加上英文中存在各类时态变化,这些都可能使译者在双语转换过程中出现差错,从而出现语法问题。

2.3 语篇层面

除以上两个方面之外,茶文化文本的语篇同样也是值得译者注意的问题。茶文化文本不同于科技文等,其大多融入了中华传统内容,当然其中也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百科等知识点,这些都使得茶文化文本充满趣味。在翻译这类文本时,译者应该注意对语篇的风格加以把控。然而,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部分译者却不顾原文的行文风格,在翻译时未能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与方法,使得整篇茶文化译文读起来生硬死板,趣味性不足。语篇是一个整体,其行为风格往往是译者容易忽视的内容。

3 文化融合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及传播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前茶文化文本的翻译工作仍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文化融合是一大趋势,既给我国茶文化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译者需要站在文化融合的视角,将茶文化保护及传播充分考虑在内,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够提高翻译质量,助力茶文化对外传播。文化融合视角下的茶文化翻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异化和归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所谓“异化”指在接受语言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原文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原文的特色得以保留,同时使译文保留自身的异国情调。而“归化”则表示将源语言以“本土化”的方式处理,遵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判断,灵活加以运用。针对一些具有类似意象的茶文化习语,译者可以采用“归化”的方式,拉近与外国读者的距离;而针对一些较难理解的茶文化俗语时,译者不妨采用“异化”的方式,保留汉语中独特的美感,使读者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独有魅力。

3.2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直译”表示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翻译,按照原文的字面含义加以呈现。而“意译”表示透过原文的字面含义捕捉到其中的内涵,并将之呈现出来。译者在翻译时也需要区分看待,不可一味地采用其中某一种翻译方式。比如,对大部分茶名、茶具等茶术语进行翻译时,译者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以直白的方式呈现其含义。但是,对于部分茶名,则需要采用意译或音译的方式。比如,“铁观音”的直译形式为“iron Goddess of Mercy tea”,这读起来会给西方受众造成困惑,因而通常被音译为“Tie Guanyin Tea”。除此之外,对于包括茶小说、茶诗、茶词在内的茶文学文本而言,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尽量多地透过文章的字面分析其内在含义,并将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以一种和谐的形式呈现出中华茶文化之美。

3.3 适当保留中国特色

译者在翻译茶文化文本时同样需要注意对其中独具中国特色的内容加以保留,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我国茶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方面可以给国外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翻译大段的茶文化历史知识、茶文化民俗、茶文化思想等内容时,译者需要对其中涉及的历史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比如以括号的形式对历史背景知识进行加注。同样为了加深目的语读者对茶文化文本的理解,译者对于篇章中的部分词汇应该适当采用补译的形式增补相关内容。比如,当茶文化文本中提及著名的茶人(例如茶圣陆羽、茶仙卢仝等)时,译者有必要补充说明,使国外读者能够更为全面、更为充分地认识我国的茶文化。

猜你喜欢
译者茶文化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