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2020-12-22 08:37赵冬青李政璇张永凯杨万宝
甘肃农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陇东蓄水气象

赵冬青,李政璇,张永凯,李 彤,杨万宝

1.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甘肃 兰州 730000

2.兰州财经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3.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干旱是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长期以来,干旱就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依然比比皆是。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日益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引发了干旱地区的范围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剧,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是甘肃省的重要粮食主产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它横跨甘肃省平凉市和庆阳市。然而,该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但降水量小,降水变率大,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自西北向东南递增,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生产区。同时,该地区是典型的黄土地形地貌,由于土质疏松,降雨集中,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黄土塬面切割严重、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从整个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来看,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霜冻、雪灾等类型,其中,干旱是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气象灾害的成因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气象灾害的产生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自然成因

1.气候环境。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常吹西北风,夏季多行东南风,降水季节性明显,降雨量南多北少,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南部最高达700mm,而西北部仅3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至9月间,但是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大多以洪水形式出现,难以利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气温南部高于北部,年平均气温9.5℃~10.7℃,无霜期140~180d。年日照2 213.4~2 540.4h,太阳总辐射量125~145kcal/m2,地面平均蒸发量为520mm,总体呈干旱、温和、光富的特点。

2.地形地貌。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沟壑区,属水蚀土壤侵蚀区。该地区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非常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了典型的沟、峁、梁、塬、丘陵的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特征,该地区山坡地居多,山坡地的蓄水能力差,降水难以利用,使得宝贵的水资源严重流失。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山岩严重裸露,绿色植被覆盖率极低,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差,加之地表水资源匮乏,可利用水资源较少,这是造成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干旱的重要原因。

(二)人为成因

1.人口增长和管理不善。由于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和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大幅增加,造成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超出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加之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群众的节水意识不强,跑冒滴漏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经常发生,无法高效率利用水资源,导致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更加紧张,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2.人类活动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业灌溉用水量也随之增加,加之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使得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容易极结成块,蓄水保墒功能减弱,加剧了水土流失;而且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个别地方仍然存在毁林开荒、陡坡垦植、违规放牧等破坏自然植被地活动,使得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发生干旱等灾害[1]。

二、干旱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干旱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影响显著。近年来,平凉市旱灾发生相对严重的是2016年,这次旱灾几乎波及到平凉市的全部县区。据统计,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自2016年7月下旬到8月下旬,平凉市降水显著偏少,气温异常偏高,高温少雨时段持续时间长,全市各县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伏旱造成部分农作物受灾和人畜饮水困难。据进一步调查统计,此次灾害共造成7县区,101乡镇、1 381村、212 805户、890 106人受灾。其中因干旱需救助人口159 98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6 648.3734hm2,成灾面积55 435.97hm2,绝收2 104.43hm2,灾害还造成7 645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 470.84万元。

庆阳市水资源严重缺少,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并存,干旱是主要的自然灾害,该地区是典型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水浇地不足耕地面积的10%,“靠天吃饭”是该区农业生产的长期根本制约因素[2]。该地区旱灾多发,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2017年庆阳市旱情较重,农作物受旱程度较深,经济损失较大。据统计,截至2017年7月18日,庆阳市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404.83万亩,其中玉米179.72万亩、马铃薯24.27万亩、瓜菜46.47万亩,其它作物154.37万亩,预计农作物粮食损失17.61万t,经济损失3.23亿元。

三、干旱气象灾害的防治对策

针对陇东黄土高原干旱气象灾害频发,给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和损失,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关措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应对干旱气象灾害。

(一)加快梯田建设,增强蓄水保墒

梯田的修建是干旱地区蓄水保墒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梯田的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旱情。基于此,根据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山坡地多、旱塬地面积广、土壤肥沃、降水利用率低的特点,鼓励将缓山坡地改造为梯田,变“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为“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促使田地蓄水保墒,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提高粮食产量。

(二)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的进展

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3]。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同时针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条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和种苗造林费等生活补助。

(三)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坚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深山区,要首先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严禁陡坡毁林开荒。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大搞闸沟淤地,努力建设多种涵养水源的生物蓄水工程。在浅山丘陵区,要吸取过去以粮为纲的教训,坚持农、林、牧并举,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大力开展封沟造林,荒坡植树种草。

(四)注重科技推广与应用,加强干旱气象灾害防治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气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性作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受灾乡镇开展技术指导,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做到科学防灾减灾;积极推广和普及新型农业技术,采取先进的科技创新技术来应对农业气象灾害,力争做到有效防治,把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结合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实际干旱特征,推广有机地膜和双垄沟播技术,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水平。

(五)兴修水利工程,提升抗旱减灾能力

水利建设走大、中、小工程并举,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的路子,全面强化建设、节水、管理三个环节[4]。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要重视兴修水利,修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利用水库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扩大灌溉面积;因地制宜,在有条件的地方修建小型水库、蓄水池,采取各种措施拦截和蓄存雨水,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抗旱减灾的能力。

猜你喜欢
陇东蓄水气象
气象树
现浇大直径基坑支护能量蓄水管桩技术研发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陇东皮影:刻在牛皮上的脉脉乡情
大国气象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活动掠影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路线图
我国第二大水电站首次冲击600 m最高蓄水目标
庄辉:东经109.88 北纬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