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与临床治疗进展

2020-12-22 21:23马传贵张志秀
食用菌 2020年4期
关键词:茯苓桂枝多糖

马传贵 张志秀

(北京京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兴102600)

茯苓系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1]。茯苓收录于《中国药典》2015 版中,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药物,是诸多经方和配伍加减的重要中药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养生意识的提升,中药茯苓越来越受到人们急切关注,故笔者总结并挖掘茯苓更深层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与生物价值,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1 茯苓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茯苓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所载:“伏苓,味甘,平。一名伏菟”[2],其中将茯苓取名为“伏菟”,猜测有“以形取名”之意。而后《新修本草》所载:“今太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不复采用。今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3]其详细描述茯苓的形态质地。而后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言:“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4]与《中国药典》2015 版中描述相似,可见茯苓在古籍中记载的详细形态与现代相符。中医学认为,药材的好坏决定其疗效,而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正如《植物名实图考》云:“茯苓,本经上品,附松根而生,今以滇产为上”[5],又如《本草原始》亦云:“生大松下,今以云贵出者为佳。形块无定,以似龟、鸟形者为良”[6],现茯苓多见于湖北、云南、安徽、贵州等地,故现代有些医家称茯苓为云苓,由此可见古代与现代关于道地药物的探索不尽相同。

2 茯苓的相关成分研究

茯苓在《本经》中被称为“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之品,而现如今作为产量巨头的中草药之一,其分子学方面的相关研究仍在不断深入。现从茯苓中分离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三萜类、多糖类、甾醇类、氨基酸、脂肪酸等,查阅三萜类化合物约有80种,多糖类化合物有60多种。

2.1 三萜类

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茯苓皮与菌核中且含量居高,根据其化学差异分为四类[7],主要为:羊毛甾-8-烯型三萜(如3-O-乙酰基-16α-羟基-3-氢化松苓酸[8],16α羟基齿孔酸,)、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如24(31)-三烯-21-酸(27),多孔酸C,16α-羟基去氢齿孔酸等[9])、3,4-开环-羊毛甾-8-烯型(如茯苓新酸H,茯苓新酸HM,6,7-去氢茯苓新酸H 等)、3,4 开环-7,9(11)-二烯型三萜[10](如25-甲氧基茯苓新酸A,茯苓新酸F,茯苓新酸CE[11]等),并有相关学者在茯苓中成功分离1个三环二萜类化合物,为 dehydroabietic acid methylester[12]。

2.2 多糖类

研究表明,茯苓中所含茯苓多糖(tuckahoe polysaccharide)成分约占茯苓总质量的70%~90%[13],茯苓多糖研究较多,具体有β-茯苓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茯苓多糖F、PC3、PC-II、PCSC22、PCM1、PCM2、PCM3、PCM4、PCM3-I、PCM3-I-I、Pi-PCM1、PiPCM3-I、Pi-PCM3-II、Pi-PCM4-II、Pi-PCM4等[14]。

2.3 甾醇类

茯苓中所含有的甾醇类物质主要为麦角固醇[15],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麦角甾-7,22-二烯-3β,22-dien-3 β -ol,pregn-7-ene-3 α ,15 α ,20(s)-triol[16-18],15α-triol-20-one[19]等。

2.4 微量元素

大量研究得出,茯苓中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包括Ca、Mg、Cr、Cu、S、Pb、Fe、K、Na、Zn、Mn[20]、Ni等[21]。

2.5 氨基酸等其他化合物

在分离试验过程中检测出氨基酸如谷氨酸、甘氨酸、胱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月桂酸等,和大量其他物质如:卵磷脂[22],蛋白质、壳多糖、脂肪、酶、金丝桃苷[23-24]等。

3 茯苓的应用与疗效研究

3.1 药理作用研究

3.1.1 抗肿瘤作用

茯苓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其抗肿瘤药理作用方面已成为研究热门。茯苓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多系统、多靶点、多层次的特点,众多学者认为茯苓抗肿瘤机制与细胞免疫应答呈正相关性[25],且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杀伤肿瘤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相关研究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可显著增加免疫应答功能,减轻化疗药物产生的毒性,改善肿瘤微环境[26]。程水明等认为茯苓多糖具有超强的抗氧化能力与活化细胞功能,可降低细胞内自由基的毒害,从而防止肿瘤发生[27]。而Kang 等[28]发现羊毛甾烷型三萜松苓新酸具有选择性的抑制原癌基因细胞功能,其作用机制与阻碍caspase-3 通路相关;Bhattarai 等[29]发现新羊毛甾烷型三萜皂苷可诱导人口腔鳞状癌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抗癌作用。

3.1.2 免疫调节作用

茯苓具有正向调节免疫功能,茯苓多糖通过修复处于不同阶段被抑制的免疫功能,激活释放免疫刺激因子,调动免疫因子的积极性,提高机体免疫应答,增强机体抵抗力。王慧莲等[30]研究发现茯苓多糖可通过升高调节性T细胞比例和降低血辅助性T细胞17的比例,达到免疫动态平衡,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且茯苓多糖有一定的减毒功能。林丽霞等[31]为了系统评价茯苓多糖对胃癌裸鼠模型的肿瘤组织的凋亡影响以及相关基因Bax 及Bcl-2 表达的变化规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茯苓多糖与环磷酰胺,此对照试验表明,茯苓多糖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具有明显减毒护肝的作用。刘坤等[32]依据树突状细胞(DC)经茯苓多糖(PCP-Ⅰ)体外刺激后的结果及小鼠B细胞和T细胞的频率变化,提出PCP-Ⅰ可通过促进DC 成熟和增强生发中心反应来增强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孙晓雨等[33]提出茯苓多糖、枸杞多糖类物质可明显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脾脏指数,增强细胞吞噬功能,影响免疫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水平,且均对肠道粘膜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3.1.3 保肝作用

兰量园等[34]提出茯苓多糖对肝损伤(对乙酰氨基酚暴露所致的肝损伤胎鼠模型)具有明显保护药理活性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活化AKT 肝脏细胞的信号通路有关。Wu 等[35]也同样认为茯苓多糖可对抗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作用机制多与抑制肝细胞中NF-κB 信号通路有关。王灿红等[36]建立5-Fu 肝损伤小鼠模型并分别给药以监测羧甲基茯苓多糖下的Keap1、Nrf2、GCL、NF-κB、p38、pp38、Bax 和Bcl-2 蛋白的表达及免疫表达,结果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可明显减轻毒性,保护肝功能,其机制多与调控NF-κB、p38MAPK及Bcl-2 信号通路有关。蒋征奎等[37]报道茯苓皮水具有改善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机体脂质过氧化有关。

3.1.4 抗炎作用

汪电雷等[38]研究表明茯苓抗炎作用主要体现在茯苓总三萜。茯苓总三萜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急性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对大鼠棉球肉芽肿亚急性炎症也具有较强抑制作用。侯安继等[39]认为茯苓多糖具有抑制急慢性炎症反应的作用,并推测茯苓多糖的抗炎机制可能与活化T 细胞、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关。Lee等[40]从茯苓菌核中分离得到5 种化合物,均能有效抑制细胞中NO 产生和iNOS 表达,并且化合物57 表现出具有最高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7主要是通过调整COX-2蛋白表达下调PGE2水平。

3.1.5 美肤作用

茯苓自古具有亮白肌肤、美容养颜之效,正如古籍《证类本草·卷第十二·茯苓》[41]中记载服用酒浸泡的茯苓后可使肌肤润泽,童颜永驻,长久服用,可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抱扑子》中言“久服颜瘢灭,面生光玉泽”[42]。《本草品汇精要》曰:“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则详细描述茯苓具有美白、淡化斑纹的作用。现仍流行于世的美白原方“七子白”面膜,出自《太平圣惠方》,由白茯苓、白术、白芷、白及、白蔹、白芍、白僵蚕七味中药磨粉组成,亮肤口碑盛佳。现代相关药理学研究证实,茯苓中的茯苓多糖[43]、三萜类物质[44]等均具有抗衰美白、淡斑美肤之功效。

3.1.6 其他作用

此外,茯苓还有其他作用,如:镇静催眠[45],抗癫痫[46],提高记忆力,改善痴呆[47-48],抑制过敏[49],改善心脑血管功能[50]等。

3.2 中医疗效研究

3.2.1 生殖疾病方面

子宫肌瘤为妇科的高发病,严重影响着女性身体健康。近年来,不孕症的发病率高,且呈不断上升趋势。程建华等[51]在治疗不孕不育相关疾病中发现,桂枝茯苓汤有效率达80%,远高于西药对照组67.5%,具备较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意义。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不孕症的病因病机为瘀血阻滞胞宫与冲任,严重影响女性冲、任、督、带脉的气血充盈与互通。王玳珠等[52]建立前列腺增生病理小鼠模型,选用桂枝茯苓胶囊灌胃,30 d后测试前列腺体积及质量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桂枝茯苓胶囊能有效减缓前列腺增生,控制其进程。孙自学中医教授[53]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提出以“脏腑辨证”为总纲,并创立活血通络和培元固肾诸法并用之法,临床疗效显著。杜宝俊等[54]为探究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选取121 例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桂枝茯苓胶囊组与迈之灵组,分别治疗3 个月,结果表明桂枝茯苓胶囊提高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患者的精子质量,缩窄Ⅰ度、Ⅱ度精索静脉管径。闵杰等[55]通过分析国家级名医群体辩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规律中,发现茯苓的使用频率最高。

3.2.2 皮肤疾病方面

众所周知,色素沉着与紫外线(UVB)密切相关。现代研究[56]发现茯苓可能有干预抑制UVB 的作用,但作用机制仍不明朗。邱岳东[57]随机选取104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治疗组(给予茵陈蒿汤合桂枝茯苓丸),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71.12%,且治疗组复发率较低。黄煌教授[58]根据银屑病患者不同的体质特征分析,选用经方桂枝茯苓丸治疗,并认为此方适用于瘀血为特征的疾病。现代相关药理学研究显示,茯苓对酪氨酸酶的抑制能力最强[59]。石成方等[60]研究结果表明,茯苓中的三萜三氯甲烷萃取物具有强劲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能有效调控黑色素生成。

3.2.3 肾脏系统疾病方面

2019 年,相关报道[61]指出5 倍茯苓水煎液能显著降低肾阴虚水肿大鼠的血清Scr 含量,显著升高血清TP 含量,显著降低尿蛋白含量,消除水肿作用较强。而罗粤铭等[62]运用知识图谱分析中医古籍治疗肾性疾病药物使用频率,发现茯苓的使用频率最高。现代相关药理学研究发现[63]茯苓多糖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拮抗,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肾脏尿酸相关转运体——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rOAT1)的表达、下调尿酸转运体1(rURAT1)的表达完成排泄。古籍《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肾性疾病的治疗方剂较多,现仍使用广泛,如茯苓戎盐汤[64]用于治疗小便不利,侧重于水肿见脾肾虚弱症,长于健脾益肾,清热利湿;又如猪苓汤、五苓散,共有渗湿利水之效,实为现如今治疗肾型水肿相关疾病的基本方剂,随症加减配伍应用。远方教授[65]在治疗肾性水肿时多运用茯苓导水汤。李星等[66]通过观察化学指标及中医证候评分相关变化,得出茯苓导水汤联合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膜性肾病疗效确切。

3.2.4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

裴强等[67]给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桂枝茯苓胶囊,并与西药组进行对照,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特异性组织抑制因子(TIMP-2)、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 及蛋白表达,结果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抑制NF-κB 及MMP-2 的表达作用,从而重塑进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心脏微小血管。近年来,相关药理学研究发现茯苓酸可减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H9c2 细胞肥大和凋亡[50],AngⅡ水平明显降低,减慢心室重构进程,其诱导机制可能与JNK 信号通路和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密切相关[68]。刘祥彪[69]将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茯苓温肾胶囊,主要观察血浆B 型钠尿肽(BNP)和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且能更好的缓解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微环境,帮助心功能恢复。曲红等[70]为评价桂枝茯苓丸联合地龙粉剂治疗脑内微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规避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子,选用阿司匹林为对照,结果表明桂枝茯苓丸联合地龙粉剂能有效治疗脑内微小血管病变,减少脑梗死的发生,阻断干预危险因素。相关文献提示,桂枝茯苓丸可明显提高大鼠颈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降低血清和脑组织中TNF-α、ET-1水平,提高缺血脑组织的供血速度,对缺血脑组织启动保护机制[71]。

4 展 望

茯苓作为古代常用中药,历久弥新,其在日常生活与临床应用均具有极高的价值,今后对其组成成分研究尤为重要(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三萜类、多糖类、甾醇类、氨基酸、脂肪酸等)。现代药理学相关研究表明茯苓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美肤、抗过敏等生物活性,中医临床上茯苓还具有治疗众多疾病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生殖、皮肤、心血管、肾病等,且疗效确切。

中医认为,茯苓利水渗湿,养心凝神,善归脾经,虽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其对神经递质分泌方面、肠道微生态内环境方面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茯苓桂枝多糖
菠萝蜜多糖可调节肠道微生物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云茯苓
云茯苓
喊魂
我的发现
吃到自然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铁复合物的铁含量
沙蒿多糖乳化特性研究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