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班制”区域游戏中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

2020-12-22 06:39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朱淑益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0年5期
关键词:走班制伙伴区域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朱淑益

我园实施“走班制”区域游戏活动以来,在开放的幼儿园室内外公共区域游戏中,鼓励幼儿自主计划、自由选择、混龄合作,打破了班级之间的壁垒、幼儿不同年龄之间的界限,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提供不同年龄段幼儿共同游戏的机会,创设一个自由结伴、鼓励探索、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

幼儿园开展“走班制”区域游戏的组织形式是开放的,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游戏小团体成员也是流通、变换的。因此,幼儿挑选游戏区域、选择材料和玩伴、商定游戏规则……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对教师个别化教育提出了挑战。

为了营造良性的自主游戏环境,提高“走班制”区域游戏的价值,提升幼儿交往策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我们进行了系列研究。

一、“敏于观察,勤于思考”,运用观察法进行前期调研

调研初期,我们采用了自然观察法,因选区记录显示,幼儿自选户外游戏占比较大,所以主要在户外对幼儿观察取样。要求户外每个游戏点位的教师,在周二和周四上午9:30~10:20之间进行观察并记录。为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要求观察过程中,教师不干预幼儿的行为,对于观察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会在当天观察完毕后,寻访班级的老师和幼儿本人进行沟通,从而保证观察记录资料的准确和有效。

研究中,共收集107个混龄伙伴交往事件。交往总计次数238次,其中大班幼儿累计为125次,男、女生分别为61次和64次;中班幼儿累计为113次,男、女生分别为59次和54次。

记录交往行为统计表如下:

表1.大班交往行为记录

表2.中班交往行为记录

由表1可知,大班幼儿在“走班制”游戏活动中运用“共同游戏”的交往策略最多,共计42次,占总数的33.6%;其次是“提供帮助”,共计23次,占18.4%;接着是“邀请伙伴”共计19次,占15.2%。

由表2可知,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也是运用“共同游戏”的交往策略最多,共计34次,占30.0%;其次是“提供帮助”,共计19次,占16.8%;接着是“邀请伙伴”共计14次,占12.4%。

因此,两个表中排前三位的交往策略都一样,占比相差不大,说明中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多数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自主决定游戏的类型和玩法,大多数幼儿有主动交往的愿望,在交往态度和交往能力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但幼儿由于年龄差异、身心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的不同,交往经验、技能也存在差异,中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交往策略较为单一(共8种),而大班幼儿能运用语言和提供伙伴帮助等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行动回应支持伙伴,人际交往策略更加多元化(共9种)。

另外,有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不同性别幼儿交往策略没有明显差异;但由于不同年龄幼儿发展的差异性,中班幼儿在与年龄较大的大班幼儿合作时,表现出更多的主动跟随,而大班幼儿更显示出在合作中的主导性。

二、“追本求源,善于综合,”剖析游戏组织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全面回顾剖析“走班制”区域游戏中管理情况、人员安排、材料供给,也发现了我们在组织上存在的问题。为了在“走班制”区域游戏时,提供有效支持、帮助协调并改善幼儿间交往的能力,我们重新调整了活动细则,针对问题综合考量。

㈠教师教育理念和支持策略不够

“走班制”区域游戏提供了开放的环境,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自我思考和改进的空间,但是由于有些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师对各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没有第一时间进行跟进,使得材料有时会出现缺失的现象。这时,再加上教师帮助幼儿处理不及时到位,孩子们就会在游戏中进行“争抢”。

㈡中班混龄幼儿交往质量不高

中班混龄幼儿交往质量不高,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幼儿园长期以来实行年龄编班的教育和活动组织形式,使得幼儿的交往对象过于狭窄,幼儿同伴间的交往策略、交往方式也相对单一。另一方面中班幼儿年龄偏小,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和不同年龄段幼儿交往的技巧,再加上部分幼儿交往能力有限,全园“走班制”区域游戏没有循序渐进地过渡,无法继续延续幼儿的情感。

㈢个别幼儿存在交往冲突,未能及时调整

每一次走班活动时,都会有一些不愿意与人交往、只满足于独自游戏、交往水平低的幼儿,有时还会遇到个别情绪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攻击冲突等异常行为的幼儿。针对这些个案,教师没有及时深入了解他们,提供有效支持,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一些解决交往问题的技巧。

三、“立足实践,勇于创新” 提供策略支持教师改进方法

㈠把握游戏情境性,为混龄游戏创造立体交往的环境

“走班制”区域游戏的开展,使幼儿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伙伴、教师。游戏中的小朋友们是自主流动和变换着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采用自己喜欢的交往方式、策略选择和自己能“投缘”的游戏同伴,逐渐认识周围的人与事。教师有必要合理调整公共资源,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帮助幼儿认识自我的同时,鼓励幼儿把握周围的交往环境,与不同年龄、性别的幼儿和谐交流、融洽相处,从而使他们学习一些交往的策略,学会处理和同伴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交流问题,并在游戏中解决各种各样的冲突。

㈡注重教师专业性,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我们要求教师熟知个案观察的方法,在一日生活中观察幼儿,思考其行为的成因,不断提高问题意识,并且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中相关的幼儿教育知识、理论相融合,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去探究解决幼儿在“走班制”区域游戏中存在的一些交往问题。

在区域开放时,各个区域的教师并不完全了解每一位来游戏的幼儿,所以更需要教师做敏锐的观察者,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适时地提供支持,关注幼儿已有经验以及游戏中的需要和表现。每次幼儿“走班制”区域游戏后,运用经验总结法,根据观察案例对应班级幼儿,与班主任共同合作,对个别幼儿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跟踪调整。

㈢利用幼儿的可塑性,学习多种交流的方式

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能自己先进行思考,实在不能解决就积极地向教师和身边的伙伴寻求帮助,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

此外,教师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及时处理交流问题,做好幼儿的疏导工作。

针对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学习对自我角色的认知方法,适当地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的经验,从而提高他们对自我的认识。

与此同时,运用绘本、通过移情法、利用一些书面的形象,让幼儿体验并强化他们社会交往的方法。

㈣发挥幼儿的模仿性,开辟户外交往的“实习场”

我们利用园所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山坡上开辟了户外的表演区、“娃娃家”等游戏区域,营造了一个自主游戏的氛围,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习场”。

在这样的场景中,大自然给予幼儿更多自然的游戏材料。当孩子们运用这些材料时,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游戏的愿望和兴趣。再通过自然中模拟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或者一些经典的故事,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和他人协商沟通、合作分享,多角色集体完成某些故事情节,带给幼儿更多和伙伴们合作的机会。

我们通过本次研究,帮助中大班幼儿在“走班制”区域游戏中有效锻炼、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策略,营造高质量的混龄搭配、自主选择、协同合作的共同游戏氛围,提升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猜你喜欢
走班制伙伴区域
伙伴
分割区域
新伙伴
我的“好伙伴”
区域发展篇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