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0-12-23 04:18李双
学周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改革

李双

摘 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模式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但由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球化学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整合课程体系,紧扣学生个性做好教学,积极探索出和双一流建设相契合的教学模式。本文详细阐述了地球化学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双一流;地球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04

双一流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总体目标是推进国内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院校优势学科跨入世界一流行业,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培育顶级专业人才、提高科研水平、构建世界一流师资教育队伍以及推进科研成果和国际间的交流。深度剖析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关键在于培育跨领域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及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综合型人才[1]。因此在双一流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下,地球化学课程需要积极做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学习需要,在全面灌输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打造出真正的一流学科[2]。

一、地球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占据教学主导

就当下地球化学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主导还占据较大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知识应用水平十分不利。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尤其是在大学课程本身就较为宽松的情况下,难以达到打造高水平地球化学课程的目标,一流课程的建设更加无从谈起。

(二)教师教学方式存在偏差

随着双一流建设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很多教师都在积极展开课程改革,但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许多地球化学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学习认知和教学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学生创新思维受到限制

由于课堂主体倒置,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地球化学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本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颠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双一流课程改革要求相悖,且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地球化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师采用“满堂灌”方式,一种教法贯穿整个课堂,学生不爱思考,师生缺少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极大限制。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促进教学模式创新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地球化学教育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教师从不同方面做出创新,进而形成完整的学科发展体系,让地球化学课程教育的发展更加快速和稳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在全面步入信息化的今天,要做到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3]。

(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今时代,培养新型创新人才是现代化教育的主旋律,大学生是高等教育主力,是现代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前提,构建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是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的根本要求。双一流建设中为提升高校竞争力,对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到首位并且渗透到每一堂课程当中。通过教学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能很大程度上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加注重实践知识的培养。

(三)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现在地球化学学科发展需要跟环境科学、旅游管理、仪器分析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传统的地球化学教学方式已经相对落后。地球化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改变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根据学校和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知识型专业人才。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重塑师生地位

总结当下地球化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流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和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转变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传统的地球化学教学是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是整个教学的绝对主导者和学习的中心环节,这样一种绝对主导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受到双一流教学改革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在新教学体系当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而是组织上的主导,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除了针对地球化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深刻全面的讲解,还在此基础上利用智慧教室等现代化授课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教师为组织上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进而极大地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紧扣学生的个性需求

传统地球化学教学难以满足全部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最终因为学生的基础水平不相同导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无法真正进行因材施教,也无法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课程教学效率提升受到限制,并对一流课程下的地球化学教学改革造成一定阻碍。因此,這一模式的最终效果并不理想,不容易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人才。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师要借助于课堂、头脑风暴等教学手段全面追踪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知识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学生所需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并通过视频、文献材料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知识的存在,进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汲取,更好地达到高层次的融合,有力地促进地球化学课程改革,为一流课堂建设打下基础。

(三)构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

双一流背景下的地球化学课程改革需要结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就业方向,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课程体系。在桂林理工大学地球化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参考了中国地质大學(武汉)、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建设模式,同时结合学院学生生源特点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课程改革。现在地球化学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综合考量,统筹规划,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目前,地球化学课程上机实验课的建设已经初步完成,目前的授课内容包括五部分:Geokit、Geoplot软件主量元素处理,Geokit、Geoplot软件微量元素处理,CorelDraw软件操作方法,Endnote软件操作方法,Isoplot软件操作方法。

此外,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双一流背景下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地球化学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院通过整合资源,将不同高校毕业的地球化学专业授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力图打造出符合双一流建设的专业团队[4]。

(四)注重课程整合

地球化学课程需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思路,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方向设置授课内容,现在实现这个目标要做好两方面的整合。一是将地球化学授课知识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科学等课程知识相融合,成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有力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目前授课内容已经添加了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分析地球化学等内容。二是整合地球化学课程,将教材中原有的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内容删除,例如“地质体同位素年代学”“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本科生授课过程中可以简单介绍概要,不需要详细讲解。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时代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比如近几年出现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慕课(MOOC)。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诞生的新型在线课程教学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播,让知识具备分享和协作精神,是由单人组织和发布、能在互联网上观看的开放性课程。双一流背景下的地球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以上教育平台,实现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结合,有效促进地球化学课程体系改革。

此外,智慧教育平台的出现也为地球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利用网络、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当下最具代表性的新技术,实现对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的整合,让这些资源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共享,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创新智慧型人才的目的[5]。

四、结语

当前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中,地球化学课程比较重视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针对当下地球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型思维受限的现状,加快地球化学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总结地球化学课程的得失,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通过扭转师生地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整合教学内容等多种方式转变教学体系,全面促进地球化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费光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勘查地球化学课程教学优化[J].科学咨,2019(33):100.

[2]张青伟,刘莹红,姜子琦,皮桥辉,文美兰,胡云沪,高文.现行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的《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改革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147.

[3]刘青,李静,陆丽娜,张雷.地球化学类课程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4):137.

[4]吴柯,王贤敏,杨叶涛.浅谈大数据时代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7(46):271.

[5]侯青叶.不同高等学校“地球化学”课程教学综合对比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9(3):46.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改革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改革之路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改革备忘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