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基于文本语言特点分析的“以读促写”探索

2020-12-23 09:33唐铭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描述性文段语言特点

一、引言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常被用来说明阅读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即博览群书,深入阅读,之后落到笔头,写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近几十年,国内外英语教育家、教学实践者也不断强调阅读对于写作的促进作用。

在写作课堂中需要深入而充分探讨阅读材料,带着写作目的解读文章,有方向,有重点,并内化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才能真正达到以读促写。本文将结合具体的高中写作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根据特定的写作目的去分析文本语言特点,进而促进写作中语言呈现效果。

二、“以读促写”写作课中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作用及教学意义

从总体上来看,阅读和写作的发展是彼此促进的。Shanahan 和 Lomax(1986;1988)的研究表明,阅读与写作教学同时进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Daniels, Steineke和Zemelman(2007)认为学生读后完成写作任务,将能够保留住阅读中获得的70%的信息。

具体来说,阅读是写作的积淀,写作能够驱动阅读。就好比在电视上看到一道好菜,只有真的了解到食材、方法,并加以练习,才可能自己做出同样的甚至超越前者的菜来。

王蔷(2020)教授指出讨论读写关联本身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读写之间的关系,更在于指导教学实践。写作与阅读虽然是联系紧密,但依然是不同的技能领域。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当立足阅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阅读文本,使其学习内化阅读材料的精髓,才能在写作中运用自如。

三、教学实例

1.教学背景。 笔者授课班级为北师大实验中学国际部高二实验班,除了国内高中要求的课程知识,他们还要学习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阅读国内外名篇,美国标准化考试SAT阅读材料,并拓展文学写作、议论文写作等超出高考要求的学习内容。在文学写作这一个板块,由描述性文章开始,最初要求写出一个段落即可。

本文课堂实践案例以write a descriptive paragraph为写作目的,根据学生水平,筛选出课外阅读选段作为阅读材料,进而在学生阅读中重点探讨描述性段落的语言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描述文段。在此过程中,探讨基于阅读促进写作的教学策略与方式。

2.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两课时,课堂阅读材料较为丰富。根据描述性段落的四大特点:有描绘主旨,用生动的语言:形容词、名词、动词等,show instead of tell, 运用修辞手法。笔者选用了各自有突出特点的文段。第一个段落作者把自己的工位描述成监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写作意图;第二个部分对应第二个特点,两个段落,描写暴风雪以及描写海明威外貌,运用生动的语言,读起来很有画面感;第三个特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先通过四组句子的对比来呈现感官描写带来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分析描写Lake Calhoun的文段中用到的感官元素;第四个部分使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白雪公主》《我的手表》三篇经典作品的选段来凸显修辞手法在描述性段落中的使用。

3.教学目标。基于文本特点及学情,本课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学生能够感知并归纳出描述性段落的语言特点。(2)学生能够在描写人、物、地点等过程中,体现描述性语言特点。

4.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在于学生总结描述性段落的语言特点,难点在于将这些特点灵活运用到写作中。

笔者认为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充分细致地討论阅读材料,并在写作前总结回顾语言特点、参与学生写作前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头脑风暴。

5.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

Step 1: 图片导入,联系过往,引入主题。教师为学生呈现雨夜的图片,提问学生如何描绘图片,学生回答,教师进而呈现之前学过的文段,并请同学朗读,再次一起欣赏该片段。

教师提问学生文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们举手回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答案,包括语言生动,运用银鱼等。教师对学生的思考表示赞赏。

进而点出本课主题How to write a descriptive paragraph,顺利引出下面环节:阅读分析,总结描述性语言特点,学习后进行写作。

Step 2: 阅读分析,总结归纳。①阅读Example1之前,教师给出一张工作位置的图片,提问:How will you describe the workplace? 学生举手回答,答案围绕工位的浅层次零散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主题句及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读完之后,教师提问学生作者想表达什么主旨,学生讨论并回答出作者把工作地点描述成监狱,一直在抱怨。进而学生明白写作之前要有中心思想,在学案中的tip 1写出答案:Deciding on a purpose.

②教师请同学朗读Example2&3,小组讨论这两个文段的语言特点。学生讨论时,教师在教室走动,倾听不同组讨论,偶尔参与。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各组代表陈述观点。学生回答多数是描绘细节,呈现画面感。教师进而追问作者如何呈现画面感。学生借助学案tip 2已经给出的部分提示,思考得出show instead of tell- use vivid nouns, verbs, adjectives to paint a picture for the reader.

③教师在幻灯片上标红Example 4每一组句子中关于感官的单词,学生举手回答分析每一组句子的区别,选出自己更喜欢的,并说明原因。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每组B句使用感官元素。因此已经可以得出Tip 3: Use your senses: Explain how the thing smells, feels, sounds, tastes, or sights.学生已经总结归纳出语言特点之后,教师呈现思维导图以强化。

再阅读描写Lake Calhoun的文段,独立完成五感表格。教师公布答案。

④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以及课堂表现,再过渡到下一环节,提问学生描述性文段是否还有其他语言特点。有部分学生回答修辞。教师先不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完成Example 6-8三个选段的阅读任务,读完总结语言特征。

当学生读完回答比喻、拟人时,教师追问哪些句子用到,学生会给出证据,基本能找到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句子。因此学生即总结出描述性文段的第四个语言特点:Use appropriate rhetorical devices——metaphors, similes, comparisons, contrasts, and personifications or hyperboles etc.

教师再引领学生重新赏析三个文段,标红运用修辞的句子,学生归纳当中用到的具体手法。

[设计意图]

由于从阅读材料直接抽象归纳特点有一定难度,因此除了追问,小组讨论,教师还在学案中给出部分答案,学生填写最核心内容,给学生以支架。学生能细致地分析,印象深刻,理解到位。

(2)第二课时。

Step 3: 总体回顾,理清思路,承上启下。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归纳总结的描述性文段特征。

[設计意图]

梳理回顾上节课所学,呈现总体逻辑,加深学生印象,便于下一步写作任务的开展。

Step 4: 头脑风暴,自选任务,内化运用。布置课堂写作任务:选择熟悉的人、物、地点中的一项写一个段落,4人一组,小组讨论,完成写作。

小组5分钟讨论定题,之后进行共同创作。

[设计意图]

比起个人写作,小组写作更加能集思广益,从同伴身上学习,更完整更好地使用到本课所学,也为小组作文赏析、评议打下基础。而提供几个写作任务选择,是根据教学目标如何描写,不规定描写对象,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并且赏析评议时能在班里看到更多版本的内容,能从同伴身上学到更多。

Step 5: 赏析评议,分享学习。

小组写作完成后,教师使用投影,让每个小组展示朗读文段,其他小组根据评价表评议文段。每个小组展示完后,教师请1-2个其他组的同学来发表意见,主要两方面: Do you like their paragraph? Why or why not? Where do you think can be improved?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时考虑两个维度:该组同学是否用到这些描述性语言特点,以及衡量运用得是否恰当流畅。

最后,教师总结梳理本课主题,简短点评鼓励学生表现,布置作业:改文章,再精读一遍课上文章。

[设计意图]

因为是课堂小组作业第一稿,为了鼓励创作,学生互相学习,因此让学生们赏析彼此作品,从中加深他们对描述性文段的理解,更好地内化运用。

四、“以读促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本课通过阅读分析解读,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知识,搭建读写之间的桥梁,进而促进写作。总结了以下在“以读促写”写作课中应该注意的点。

1.选择符合写作课主题、语篇特点明显的阅读材料,且阅读材料不宜过长,要语言地道又清晰。本课所选的材料由浅入深,根据写作主题服务于不同板块的教学设计,语言特点明显,能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学习描述性文段的特征。

2.写作课开始明确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带着写作目的阅读。课后,笔者与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们都表示一开始就带着写作目的去读文章,会认真仔细,能深入理解、领悟作者情感意图,并有意识地学习作者写作方式、语言。

3.阅读中设计不同活动层次,层层递进,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写作核心,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本课根据各版块长度、难度、特点不同的文段,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在从阅读到总结,从整合到运用的过程中,笔者利用追问、学案、思维导图、小组讨论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支架。

4.写作任务的设置要紧紧围绕阅读主题,勿为单纯寻求创新而偏离教学目标。紧扣阅读话题的写作任务,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支架或铺垫,能够保证阅读本文中语言知识的运用,即体现了输入和输出的一致性,从某种程度上给了学生更多写作信心。本课阅读材料涉及描述人、物、地点,都有其突出的描述性语言特点,且都是节选的文段,因此布置写作任务时紧扣运用description的主题,让学生在描述人、物、地点中选择。

5.在写作评价层面,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及修改,且给出符合写作课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本课为突出主题how to write a descriptive paragraph,因此评价标准聚焦在是否使用本课所学的描述性语言以及运用效果,同时提出开放性问题:你是否喜欢其文章,为什么?这样以检验学习效果,促进生生互动,彼此学习。但教师并非完全不参与评价修改,而是利用课上宝贵的时间让学生们充分展示交流,课后收集学生作业,进行批改。

综上,在高中写作课堂实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阅读能为写作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在实践层面立足阅读,基于文本分析,促进写作。

参考文献:

[1]Daniels, H., Zemelman, S., Steineke, N. Content-Area Writing: Every Teachers Guide[J].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2007.

[2]吕萌.人教版教材单元写作任务与写作模式的适切性探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5):20-24.

[3]王蔷.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及实施途径[J].英语学习,2020(5):26-32.

【作者简介】唐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描述性文段语言特点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说文段注》之“同意”及其理论意义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特点浅析
一种基于英文网页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
法律英语在司法应用中的语言特点
《天上的街市》的语言特点
英语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