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仰信念 增强“四个自信”

2020-12-23 04:57林忠耿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恩格斯自信

林忠耿

摘   要:在恩格斯这盏“明亮智慧之灯”的照耀下,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不断开拓创新的强大动力,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断增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使我们努力去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恩格斯;信仰;信念;自信

中图分类号:A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0.06.002

文章编号:1009-6922(2020)06-09-04

2020年11月28日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这是值得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之隆重纪念的日子。世界人民深切怀念着“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景仰着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他同杰出领袖马克思共同奋战了40个春秋,结成了终生战斗友谊。他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灵魂,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为世界提供了颠覆不破的真理。他们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导向,共同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为革命提供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以争取无产阶级彻底解放为本,共同参与了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共同创立并亲身实践、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驱散了资本主义的阴霾,用社会主义的灿烂阳光照耀世界发展进步的光明之路。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进一步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严密的科学性、发展规律的真理性、实践指南的正确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我们虔心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闪烁着耀眼光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理论自信,在实践中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恩格斯的首要贡献就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1845年2月,他们的第一部合著《神圣家族》在法兰克福出版,这部哲学著作不仅对黑格尔辩证法作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和评价,而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作了基本的阐发;第二部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了自然存在的先在性、现实人的前提性、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等;第三部合著《共产党宣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阐述了一个新的世界观,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理论上的最高成就,也是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党纲,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成熟,为无产阶级建立政党、夺取政权、实现专政的革命道路点亮了明灯。

恩格斯独特的历史贡献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和原理化、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性和时代性。1870年恩格斯退出商界,移居伦敦,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理论研究中,在李卜克内西的建议下,在马克思的帮助下,恩格斯在1878年出版了《反杜林论》。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杜林作了根本性的批判,全面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肃清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内的影响,确保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884年恩格斯出版了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人类史前的杰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是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阐明了阶级产生的过程、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极大地拓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范围。1888年恩格斯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该书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详尽地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晚年出版了《自然辩证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学,丰富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内容。恩格斯的这一系列著作,使我们感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对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1]在中国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适应新的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中国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华章,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法宝,这就是理论自信的根据。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进一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在实现远大目标中,既要坚持革命的最终目的,即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又要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地而又阶段性地把革命一步步引向胜利。只有坚定道路自信,我们才会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地阐述了“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推进社会改造,进而为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创造条件,最终建立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条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之路,一条科学社会主义的光明之路。

恩格斯多次精辟论述《共产党宣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和任务[2],而且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第一次明确地使用通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概念,又阐述实行财产公有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通过民主的国家制度达到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共产主义信条草案》是《共产党宣言》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献,反映了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所作的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

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最为系统的阐述,把科学社会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之更加成熟、更加完备。一是《反杜林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连贯性阐述;二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次详尽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的内在联系,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一系列著作精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并论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四是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著作中对农民问题、土地问题进行了深刻解读,提出通过合作生产对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从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等等,为探索社会主义国家道路提供了思想武器。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而形成的。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正确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因此,“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思想,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进行规律性的论述,都具有科学的指向性,为我们创造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制度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坚定制度信念,增强制度自信,努力去完善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其经典著作《法兰西内战》和《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清楚地阐明巴黎公社是新生的具有社会主义国家雏形的政权,是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建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表现为:一是公有化的经济制度——初步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初步实行了按劳分配制度;二是国家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大众拥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三是国家教育科学文化方面,全面清除封建的、宗教的文化教育思想痕迹,实行一系列旨在培育一代新人的文化教育制度;四是社会治理方面,公社既保持国家集中统一的权威,又规定地方自治制度;五是对国家公职人员实行选举、监督和罢免制,反对特权,实行“一切公职人员的工资相当于熟练工人的工资”的制度(恩格斯认为这是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所采取的治理措施)。为此,马克思发现巴黎公社是“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恩格斯也总结“工人阶级自从有自己的历史以来第一次在一个作为首都的大城市中掌握了政权”,巴黎公社的政治治理是真正以人民主权为中心的民主化政治治理。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学说为依据,立足中国国情,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倡导多党合作、民族自治、群众自治,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显著的制度优势、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它源自马克思主義和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的指引性、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念,增强制度自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各个领域的制度机制进行改革创新,至臻完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管用。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武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石,具有突出的实践属性、批判属性和发展属性;以实现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为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具有解放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文化功能。它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思路和模式,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信念、文化自信。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政治目的,即通过无产阶级思想文化来武装广大工人农民阶级,进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要求,无产阶级文化必须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为自身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服务。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文化的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目标的起始点是以文化的解放来谋求人的解放,以此来摆脱对人、对物的依赖;其过渡点是“文化塑造人”,它的价值意义和实质目的在于塑造人的品行、完善人的人格;其终极点是“文化发展人”,凝聚一切文化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创造文化条件。这些科学论述,是引领我们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的真理之光。

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文化自觉的先锋,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光辉榜样。他是无产阶级“党性”的开启者(1845年首先提出)、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积极践行者,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废寝忘食、破危解难。恩格斯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二把小提琴……”[3]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加工出版了《资本论》第二、第三卷,而无须挂名。他勤奋苦读,善于吸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从海涅和白尼尔的作品中获得丰富的养料;从歌德、席勒的作品中吸取对革命有价值的思想;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不朽名著《西风颂》中受到鼓舞。他无私奉献、破旧立新,将全部书稿藏书和绝大部分财产赠给民主党作为活动经费,交代火化后不留骨灰将其沉入海中。他强调历史自觉、生态自觉,与自然和谐发展,开创人类的生态文明,这是万古流芳的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进行创新,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重构,对革命文化传承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立场,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能塑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道德基础;它作为一种理想信念,能指引人们树立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它作为一种精神纽带,能统一人们的思想、维系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所以,坚定文化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不断铸造“中国精神”,必将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今天,我们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虔心仰望人类文明浩瀚星空中的这盏“怎样明亮的智慧之灯”,深切感悟真理的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确保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同频共振;坚定科学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国道路,确保弘扬中国精神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功共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4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8-23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67.

责任编辑:秦利民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恩格斯自信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