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培智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

2020-12-23 04:43徐青兰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0期
关键词:智障学生语文课堂德育

徐青兰

摘 要:智障学生虽然心智不太健全,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较差,但他们作为社会一员,在道德发展上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需要。从丰富道德体验、强化道德认识、树立道德追求的角度探讨了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智障学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的有机统一。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知识传播与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计、合理编排,润物于无声。

一、发挥移情效应,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

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智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模仿性和易于受暗示性,要想豐富他们的道德体验,就必须使其认识指向鲜明的形象。通过对榜样事迹的学习,教师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学生的道德体验就能更持久、更巩固。例如教学《身残志坚的华海》一课,华海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自学文化知识、刻苦学医、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我激励他们说:“华海虽然是残疾人,但他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你们只要努力,一定也可以!”学生纷纷点头。从华海身上,学生学到了身残志坚、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有时我也会结合班级中的例子,比如××学生如何意志坚强,克服自身困难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学生亲眼所见,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巧用迁移模式,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智障学生由于感知分化较差,高级神经活动的惰性大,导致他们品德的形成过程较为缓慢,需要教师反复引导和强化。因此教师在知识迁移时,应将德育内容适当迁移,才能巩固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对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迁移,我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反向迁移。学生的品德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和发展的,丰富学生的知识,树立是非概念,让学生能够对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进行鉴别和评价,才能强化他们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学《我不能忘掉祖国》一课时,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强化之后,我在网上搜索暴力犯罪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破坏祖国安定和团结的行为多么可耻可恶,强化对学生的教育。

二是对比迁移。如《周总理的睡衣》一课,通过邓奶奶帮周总理补睡衣的感人情景,教育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细心搜集了学生生活中浪费的画面,学完课文之后一一播放给学生看:放学了教室的灯还亮着;午餐时桌上、地上掉了许多饭菜;橡皮擦、练习本还没用完就扔了……画面还没放完,许多学生的脸就红了。这一强烈对比增强了学生的印象,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加入了勤俭节约的美德。

三、抓住讨论契机,使学生树立向上的道德追求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当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建立起某种道德情感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帮助他们树立形成这种品质的愿望。有了愿望和追求,学生自然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讨论就是一种有效方式,因为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浅不一,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从中掌握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讨论也能让学生在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听取别人的观点,汲取他人的长处,从而深刻理解文本,产生向上的道德追求。

如教学《下雨了》时,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讨论:如果放学的时候下雨了,你带了雨伞而同学小宇没带雨伞,你会怎么做?大部分学生都说“把伞借给他”。洪×却在下面说:“我不借,我才不借呢。”我把他叫起来,启发式地问:“为什么不愿意借啊?我们要向课文中的小宝学习啊。”“我把伞借给他我就要淋雨了,要感冒的,再说我的伞借给他被弄坏了怎么办?妈妈会骂的。”他的回答让我陷入了思考:没带雨伞的人不用淋雨,带伞的人却要淋雨,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一种太过高尚的情操,不用说这帮孩子,就是我们成人又有几个能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但是如果默许了洪×的想法就违背了这堂课的初衷,势必会对其他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一味地批评他又有一种唱高调的嫌疑。洪×本就有点自私,如果不适时予以引导,只怕会让他产生错误的道德认识,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我决定剩下的时间不讨论“借还是不借”,转而讨论“除了把伞借给他的方法之外,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帮到同学又可以让自己不淋到雨”。这下原本冷清的课堂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先把他送回家自己再回去;有的说跟传达室的赵阿姨借伞;还有的想出了让老师打电话给他妈妈让他妈妈来接的点子。洪×本来一直低着头坐在那里,后来他也慢慢地举起了手,说:“老师,我家离学校近,我回去再拿把伞借给他。”我相信这节课不但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助人为乐的种子,还让他们树立了要做好事,但要会做好事的观念,又他们健康人格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培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创最优课堂,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品德的发展,为他们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董守静.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

[2]洪佳琳.《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2018(1).

[3]杜丙安.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5).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智障学生语文课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生活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
优化仿说句子训练,提高智障学生说话能力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