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阅读任务促进学生提升课外阅读层次

2020-12-23 04:11邱莉珍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8期

邱莉珍

摘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语文教师除了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外,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有切实的指导和助力,促进其提升阅读层次、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书本特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有意义的阅读任务,如做读书批注、做读书卡片、画线路或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把握细节、梳理思路、深入阅读和领悟,从而不断提升阅读层次,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任务;读书批注;读书卡片;課外阅读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进行尽可能大量而深入的课外阅读,所以,初中阶段就指定学生要阅读12部名著,还有推荐阅读不少的经典著作。

在学生整本书阅读之前或之初,教师常常会进行一些推荐阅读来激趣,进行读前导读为学生作指引。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甚至还要采用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层次。美国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美国大学教授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想要增进阅读的技巧,一定要先了解阅读层次的不同。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通常有四种层次:第一层次的阅读是基础阅读,也称为初级阅读、初步阅读、基本阅读,这一层次的阅读只要识字,大概了解字面意思就可以,这个阅读层次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完成;第二层次的阅读是检视阅读,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掌握一本书的架构;第三层次的阅读是分析阅读,这是要求学生全盘地阅读、完整地阅读;第四层次的阅读是主题阅读,这是最高层次的阅读。对于初中生来说,第一层次的阅读已经不需要教师的参与,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达到第二、第三层次,甚至是第四层次的阅读呢?

在这里,以初中生必读12部名著为例,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巧借一些外力,即设置一些阅读任务,为学生搭建一些支架,促进学生的阅读层次不断上升,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一、书上留痕,让阅读体现在笔尖、停留在心间

阅读要过眼,更要过心。如何实现由过眼到过心呢?这需要过笔。要读书就必须动笔,关键是怎样动笔呢?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进行圈点勾画,进行原书批注,这个方法在阅读每一部书籍时都适用。在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的学习目标中,“掌握圈点勾画、原书批注的读书方法”就是其中之一,学生既然已经学习了这种读书方法,就要让他们学以致用。所以,在学生进行初中的12部名著整本书阅读时,我们都可以布置学生将关键语句、精彩语句、有疑问的语句、有深刻体会的语句等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来,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书中做好批注。只有书上留痕,书中的内容才能通过笔尖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二、制作卡片,让细节凸显在纸上、浮现在眼前

制作卡片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方式,卡片的形式不必拘泥,允许多样化,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尽情的发挥。在内容上要为学生提供范例,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抓细节。比如,在学生阅读《西游记》时,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制作人物卡片的任务。《西游记》的人物卡片上,学生在卡片正面用表格形式列出人物的姓名、号、外貌特征、武器、武力值、性格特征、光荣事例或罪恶事例等;在背面或根据文中的描写具体形象地画出人物的样子,栩栩如生、妙趣横生,或抽象地将某一人物特征突出来,或将最能代表人物的物品画出来,让人印象深刻。在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时,笔者布置他们分别制作人物档案卡片和动物卡片。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阅读得津津有味,卡片制作也让笔者惊喜不断。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注意细节,促进阅读,效果明显。

三、手绘线图,让思路梳理在线条、植根在脑海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使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经验,一定要从记忆入手,记忆的对象一般是阅读之后看出来的要点,因为它条理清晰,比较容易记住。所以,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列出条理清晰的要点,让这些要点一目了然,自然就印象深刻,牢牢记在脑海中了。在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时,笔者教他们学习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然后指导他们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在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时,笔者要求他们在阅读时要标注出鹦鹉螺号载着尼摩船长他们经过的地点,然后指导他们结合地图、结合情节绘画出鹦鹉螺号的航海线路图;在学生阅读《西游记》时,笔者要求他们圈画出取经地点,然后结合故事情节绘画出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线路图。手绘线图,促使学生将情节、人物进行梳理,当思路在线条的伸展中变得逐渐清晰时,学生也就实现了完整、全盘地阅读,阅读的层次也就得到了提升。

四、以写促读,让感受凝练成文字、提升为能力

写读书笔记是中国历代文人的一种基本习惯,例如清代顾炎武有《日知录》一书,就是他一生的读书笔记,写了三十多年。他把自己读书比喻为“上山采铜”,认为自己每天采一点,日积月累就很可观了。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我们也应该布置学生写零散的读书笔记、写整篇的读后感、写某一个专题的研讨稿。读《傅雷家书》时,一个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文中父亲对孩子的殷殷叮咛,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虽然没有这么高的文化,没有这么直接温情地表达,却也是一样的深情与期待。看来父母之爱儿女都是一样的为之计长远!我再一次默默地读着这一段话,细细地品着文字背后的令人动容的亲情。”在《儒林外史》的专题研讨中,有学生在探讨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时,选取了匡超人这个人物的例子,这是一个原本孝顺、质朴、上进的孩子,不知不觉一步步变成见利忘义、虚伪圆滑的人,指出腐朽僵化的科举制度的毒害因无形而给人伤害更深。当学生在将自己的这些感想和领悟凝练成文字的时候,也就促使了他们的阅读层次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的推荐和号召上,应该有切实可行的指导,应该为学生搭建这些支架,指导学生通过以上方式深入阅读、梳理分析,让学生的阅读层次和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3.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初中名著阅读教学课型构建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20YQJK49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