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视角下名著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2020-12-23 04:11赖丽贵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初中语文

赖丽贵

摘 要:名著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实践中的难题,文章提出以学情为处理名著阅读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低于或等于学习起点的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整理,以问题导学解决课标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的矛盾点,以任务驱动挖掘作品独特性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契合点,以活动探究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综合能力。

关键词:学情视角;初中语文;名著阅读

由于语文学科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不等同性,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直呈现“扑朔迷离”的状态,面对同一篇课文,似乎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可以不一样。单篇课文尚且如此,名著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更是困难重重。

什么是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变乃至增删、更换。”这一定义同样适用于名著阅读教学。名著阅读教学内容既包括名著本身,涵盖其情节、人物形象、主旨、语言特色、艺术手法等方面;也包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遴选、组合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和活动等。一部名著几乎可以囊括语文教学所有内容,但正因其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需深思熟虑,尤其应密切结合学情,发现学生之起点,教学生之未知,达学生之所能达。

一、低于或等于学习起点的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整理

陈隆升博士认为,“学习起点”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这里的“教学起点”主要指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堂学习时的基础、需要和准备。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测评、推导等途径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名著阅读的诸多潜在教学内容中选择低于或等于学习起点的内容,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整理。

以《骆驼祥子》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较为熟练,基本能做到自主梳理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因此在选择这本书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将故事情节的梳理交由学生自主完成,以填写表格或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

二、问题导学,解决课标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的矛盾点

名著阅读教学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应参照课程标准进行确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并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但以课程标准对照学生已有水平和表现,会发现许多矛盾点。如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过度追求情节起伏,但并不能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也仅止于对主要人物简单的了解,这些矛盾点恰恰成为教师最应选择的教学内容,通过解决课标与学生已有水平的矛盾,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骆驼祥子》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经过一次阅读后,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批注较少,且基本集中于祥子、虎妞、刘四爷等主要人物上。但作为一部经典,书中众多“小人物”也凝聚了作者无限的心血,小人物对作品情节的推动、主旨的表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将其忽略,实在遗憾。

针对这一矛盾点,笔者设计了“小人物在作品中是否可有可无?”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书中老马、孙侦探、二强子等小人物的命运,探究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最终形成了一节以“小人物里的大文章”为主题的读中导读课,啟发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阅读的深度,一定程度上达成了课标的要求。

三、任务驱动,挖掘作品独特性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契合点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名著导读课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终身阅读的重要前提。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教师应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从其感兴趣的方面选择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从作品的角度而言,教师应思考哪些教学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最能触动读者之处无疑是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之处。每一部经典都有其独特之处,挖掘作品的独特性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契合点,将同时达到理解作品与激发兴趣这两个教学目标。

小说《骆驼祥子》区别于其他著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独特的“京味儿”语言。为使学生对这一特征感兴趣,笔者设计了“创作一幕简短的课本剧,并分别用京味儿语言、普通话和方言进行演绎”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不仅深刻感受到了老舍作品中京味儿语言的独特魅力,还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作品语言的研究兴趣,将从前不感兴趣的语言知识学习转化为兴趣点。

四、活动探究,全面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综合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名著阅读的不同教学内容有时并非单独呈现,而是将多种教学内容有序组合,以综合性活动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通过活动深入探究作品的内涵,提升学生名著阅读能力。名著阅读综合性活动主题灵活丰富,活动形式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从听、说、读、写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仍以《骆驼祥子》为例,在读后分享课中,可以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寻找祥子命运的转机”,从而深入探究作品的主旨;指导学生排演话剧《祥子的前世今生》,通过假设祥子生活在现代与原著进行对比,使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紧密的联系,实现将书读进去,再读出来。

以学情视角选择名著阅读的教学内容是课标的要求,也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真正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有梯度的学习活动,才能切实落实名著阅读教学的目标,让学生读懂书、爱读书。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韦芳苑.人文精神视域下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初中名著阅读教学课型构建与实施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49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如何让学生爱上大部头名著阅读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影视、学生与名著的桥梁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