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研究

2020-12-24 06:12张芸芸
焦作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就业率文科就业指导

张芸芸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从2018年的820万人增至2020年的874万人,仅三年时间,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幅达到6.6%。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成为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最大困扰。

文科专业大学生由于在专业方面学习的更多的是理论和经验型的知识[1],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同时,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导致理工类高校文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难上加难的境遇。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如何,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对这两个关键点的分析对于更好地促进文科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对这两个关键点进行深入研究,笔者选取了某理工类高校某文科院系2019届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社会工作、文秘四个文科专业的586名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观察、访谈等,以国家教育部统计初次就业率的时间节点为止,对这586名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试图发现文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以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更好地促进文科大学生的就业。

1. 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选取作为研究对象的某理工类高校某文科院系2019届毕业生总人数为586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269人,新闻学专业113人,社会工作专业55人,文秘专业149人。通过对其毕业生就业结果分析发现,其就业现状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文科专业大学生整体就业率偏低

考虑到初次就业率对于高校和国家就业数据统计的重要意义,以2019年8月31日为研究的截止日期,该院系初次就业率为77.65%,各专业就业情况如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为69.89%,新闻学专业就业率为71.68%,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为90.91%,文秘专业就业率为89.26%,除了社会工作和文秘这两个专业以外,其他两个文科专业就业率整体偏低。

1.2 已就业学生中,升学的毕业生占有较大比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录取25人,占专业人数的12.79%;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录取12人,占专业人数的10.6%;社会工作,研究生录取12人,占专业人数的21.8%;文秘专业,专升本录取70人,占专业人数的46.9%。整体看来,升学在该院系毕业生就业选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1.3 生源分布和高校的地缘环境对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影响较大

除了升学学生外,其余已就业的336名学生就业的地域分布如表1。

表1 2019届已就业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在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中,全国25个省市都有该院系毕业生的分布,其中河南省人数最多为212人,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次之,分别为20人、17人和9人。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一方面与该院系的生源分布有关,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高校地缘环境在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1.4 “专业对口”要求在毕业生就业行业选择中有重大影响,但却不是唯一标准

区别于理工科专业性要求高的特点,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万金油”的特点,因此,在就业行业选择上,显现出更强的广泛性。但是,专业性质和专业对口的要求依然在文科大学生就业行业选择中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通过对该院系毕业生就业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教育类行业成为这四个专业的共性选择。

结合该院系毕业生的专业特征、就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往届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经验,在对毕业生就业行业领域进行归类时,把各种类别的教师性质的就业领域总体归类为教育类,包括特岗教师和招教录取的正式编制的教师类型,以及在公立、私立学校和普通教育公司、教育辅导机构担任教师的就业类型。总体上,行业领域划分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政府事业单位、教育类、出国出境、自主创业、应征入伍。

表2 2019届毕业生就业行业领域分布

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领域来看(见表2),总体上,该院系毕业生就业选择集中分布在中小企业和教育类行业(包括公立学校和一般的教育类企业)。其中,在中小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为168人,在教育类行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为125人。除此之外,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有7人,在政府事业单位工作的有18人,社会工作机构7人,出国出境4人,自主创业4人,应征入伍3人。

总体而言,该院系的四个文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行业选择上受到专业培养及专业间毕业生的相互影响,对教育行业的选择在四个专业中普遍存在。

2. 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观念上存在“慢就业、不就业”的倾向

在近一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经过就业指导,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遵循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尽快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大部分学生依然没有放开眼光,会因为地域、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原因选择慢就业、不就业。这些客观原因限制了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选择,同时,也使他们错过了求职的黄金时期。除此之外,对于升学的选择以及初次升学失败后,对“二战”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逃避心理。

2.2 就业期望值过高

从9月到次年6月期间,该校为2019届毕业生举办了两场大型双选会,院系举办了13场专场招聘会,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学院官网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招聘信息。但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影响,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初期认为招聘单位层次不够,有的认为以后还会有更好的工作单位,因此持观望态度,不能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在参与面试的过程中也未尽全力准备。学生长时间处于“有业不就”的状态,最后感受到就业压力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期。

2.3 就业选择单一,只认准考研、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在择业过程中,有近50%的学生选择考研、考公务员以及招教考试、事业单位考试。这类考试备考时间长,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求职学生往往全身心投入复习,不参加任何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在现未就业的学生中,仍然有4.78%的同学因为要参加公招考试,全身心备考而暂不考虑就业。这使得学生短期内不会改变自身就业意愿,就业难度增加。

2.4 就业培训与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

学生在校期间,该院系组织了6次集中的就业培训与就业指导活动,向学生介绍就业相关基本知识,引导学生重视自身就业选择,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根据专业不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推荐介绍就业岗位等。在此过程中,部分同学仍旧抱着“就业与我无关”“就业以后再说”的错误观念,没有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因此,缺乏从宏观上对自己作出就业规划。在随后的就业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反复询问老师已经讲解过数次的问题,就业培训与教育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5 就业工作合力不足

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形成全员动员的合力,共同促进、完成。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专业老师比较侧重专业课的教学以及考研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偏少,尤其是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色、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就业指导更少。在201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的过程中,还缺乏教学与管理的双向合力,专业教师介绍的用人单位过少,在督促学生就业、收集就业信息方面,配合不够密切。

3. 促进理工类高校文科毕业生就业的途径和措施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大工程,做好文科毕业生就业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合力促进。

3.1 学校院系层面

3.1.1 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重视,把就业工作“全员一盘棋”的理念落到实处

就业工作是全校、全社会的大事,应把就业工作“全员一盘棋”的理念和思路深入到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就业工作,而且要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把就业工作放到重要位置。要加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发掘资源,合力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1.2 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和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平台

在跟踪研究过程中发现,该院系实习基地资源丰富,但经过实习期转正留到单位就业的学生较少,实习环节和就业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对就业工作的推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应该与往届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单位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解决更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此外,应该走出去,到学生就业集中的行业领域开展就业市场拓展,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资源。

3.1.3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在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就业培训,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会影响档案、应届生身份等顾虑,导致其有工作单位隐瞒不报,影响就业统计。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让他们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手续办理,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3.1.4 从新生入学起,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就业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是在大四毕业季开展,从大一新生入学起,不论是在专业课教育还是通识课教育环节,首先,必须把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贯穿始终,不断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领域,使他们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早日明确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其次,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开展指导工作。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打破固化思维对学生就业选择的约束,使学生在就业上有更广泛的选择。辅导员在毕业季加强就业指导,推动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3.2 毕业生个人层面

(1)积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目前,随着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多,就业竞争越来越大,甚至有些岗位出现上百名求职者共同应聘的现象。此外,目前大学生毕业面临着独立生存生活的压力,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环境都亟待要求大学生进行先就业后择业,在就业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发展自己的职业追求。

(2)注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求职就业既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综合能力的考量,也是对学生就业技能和求职技巧的考验。部分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面试类型不熟悉、面试流程应对困难等问题,这些对于求职成功有很大的阻碍。因此,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时间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基础,利用学校平台和自身时间积极参加相关实习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同时,积极认真参与学校院系组织开展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熟悉应聘的流程和不同模式,综合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3)稳中求进,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前期不慌不忙,就业中期隔岸观火,就业后期慌乱盲目,这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心态变化的真实写照。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压力的变化,会产生心态的波动,因此,大学生个人在就业过程中要加强自身情绪疏导和积极健康心态的建设,促进自身就业,提升自己的“软实力”[2],真正实现就业的稳中求进。

猜你喜欢
就业率文科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孙文科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