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参与式护理模式对多动症患儿适应行为及智力水平的影响

2020-12-26 07:53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463200赵洁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7期
关键词:多动症智力亲情

河南省确山县人民医院(463200)赵洁

多动症为儿童期常见行为障碍,发病率约为5.5%。研究认为,家庭教育对促进多动症患儿神经功能、心理功能改善具有一定积极意义[1]。为此,本研究选取91例多动症患儿,探讨亲情参与式护理模式对适应行为、智力水平的影响。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91例多动症患儿(2018年1月~2019年7月),2018年1月~2018年9月接受常规护理的44例患儿为常规组,2018年10月~2019年7月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亲情参与式护理模式的4 7例患儿为研究组。研究组:女17例,男30例,年龄5~13岁,平均(8.29±1.53)岁;病程3.8~33.9个月,平均(20.96±6.34)个月;常规组:女16例,男28例,年龄4~12岁,平均(7.85±1.47)岁;病程4.0~33.5个月,平均(21.25±5.92)个月。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向父母介绍多动症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及注意事项等;加强用药、心理指导;督促定期复诊等。研究组基于常规组予以亲情参与式护理模式:①父母培训。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如发放教育手册、培训讲课、角色扮演等,主要培训内容:讲解多动症产生机制,分析患儿拒绝服从指令的主要原因;教会父母与患儿沟通技巧,引导其耐心聆听患儿合理要求,与其建立亲密联系;学会运用代币法鼓励患儿,适当惩罚其错误行为;与患儿老师建立良好沟通,邀请老师帮助患儿改变在校错误行为。②调整管教计划。结合患儿年龄、心理状态调整管教计划,并以鼓励为主,充分理解患儿病态行为,同时对患儿行为改变予以玩具等物质奖励。引导并教会患儿正确处理问题,切勿过分强调安静与规则,以防患儿产生逆反心理与行为。③心理疏导。尊重患儿多动行为,并通过口头表扬、正性暗示等方法予以其正面心理支持。同时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鼓励患儿发挥优点,掌握社交技能,并与患儿共同解决问题,切勿使用讽刺性语言及打骂行为。④行为管理。应用脱敏疗法促进肌肉松弛,逐步减轻患儿激烈情绪,并通过等级化评估注意力不集中、自尊心不足等核心症状,实施现实刺激。同时加强患儿不良行为监督,通过示范疗法,鼓励患儿克制不良行为,坚持正常适应行为,并对表现良好者予以精神或实物奖励。

1.3 观察指标 ①以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CABS)评分测评两组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适应行为,共59个条目,总计0~241分,得分与适应行为呈正相关。②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测评两组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智力水平,<70分为智力低下,得分与智力等级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CABS、WISC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干预2个月后CABS评分(175.49±15.63)、WISC评分(105.27±8.36)均高于常规组(152.89±10.74)、(95.31±9.45),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研究认为,家庭护理是多动症重要辅助方案之一,然而父母作为多动症患儿主要监护人,缺乏多动症相关科学认知,不利于纠正患儿不良行为,抑制病情进展[2]。因此鼓励并引导父母参与多动症患儿护理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2个月后CABS、WISC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提示亲情参与式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多动症患儿适应行为,提高智力水平。原因在于:亲情参与式护理模式通过健康手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有助于提高父母认知水平,增强其管教能力,同时根据患儿年龄、心理状态积极调整管教计划,理解并尊重患儿病态行为,有助于提高患儿配合度,促进融洽亲子关系行为。另外,利用脱敏疗法、示范疗法等加强行为管理,不仅帮助患儿克制不良行为,增强注意力持久性与稳定性,抑制冲动或破坏行为,还利于进一步降低药物治疗剂量,缩短疗程。

综上,亲情参与式护理模式应用于多动症患儿,能有效调节适应行为,改善智力水平。

猜你喜欢
多动症智力亲情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与多动症儿子一同成长
欢乐智力谷
亲情故事两篇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