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教学

2020-12-27 17:54郑承志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高职业课程

郑承志

改造我们的教学

郑承志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校长室,安徽 芜湖 241002)

进入“双高时代”,我们距离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舞龙头”的教学还有问题和“短板”,应该改造教学方法和学习与研究制度。在剖析改造教学原因的基础上,厘清看待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提出改造教学的革故鼎新路径,如强化“课堂教学为王”的意识,强化学习与专业研究,强化教学的职业素养,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治理。

“双高时代”;课堂教学;专业研究;职业素养

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今天,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温《改造我们的学习》,结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我们距离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舞龙头”的教学还有问题和“短板”,必须改造教学方法和学习与研究制度。

一、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教学

(一)教师队伍素质与高质量发展有差距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近二十年,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二十年。二十年前,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是肤浅、贫乏的”,现在可以说“认识深刻、丰富多了”。[1]796总体来看,2009年以来,以建设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职业教育国家教学资源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等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迈进内涵式发展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发展定位、专业布局和发展方向,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总体上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但是,我们的教学还是有问题和“短板”的,而且问题和“短板”还很明显。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双高时代”,如果我们不下功夫认真解决这些问题、补上“短板”,就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就不能在“双高计划”中真正更进一步。问题在哪呢?一是中专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印记明显。表现在教学上还存在中专时代思维:中年以上的教师承袭中专教育的模式,对大众化教育理解不够,满足传统的教学范式,教学方式、方法未能与时俱进;青年教师受制于学科教育,行业企业背景空泛,对职业教育的适应能力欠缺,教学内容对接产业、对接实际业务滞后。二是教师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不够。表现为专业功底“吃老本”,与生动丰富的“互联网+”时代行业、企业发展要求,与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差距明显。例如,财经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新发展与前沿把握不够,缺少实证分析类研究;信息技术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的认识比较吃力,存在“现炒现卖”。三是教师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不足。表现在教师把握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欠缺,文化的底蕴和逻辑的缜密性不够。例如,技术技能积累上,开发能力不足,发明专利取得与转化突破困难。

(二)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高等职业教育以专业为龙头,课程是关键、课堂是基础。与全国许多学校一样,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说“被遗忘”可能夸大,但这些现象让我们很揪心:60多人的教室,学生尽可能远离讲台而坐,讲台前面空几排;一批学生课桌上没有笔记本、没有教材,只有手机;一堂课中许多学生不看教师、不看大屏幕,却在低头看手机,即使有看老师的,也是两眼无神、表情呆木;教师课堂提问,有的一问三不知、有的干脆就不知道,甚至睡倒一片。如此等等,尽管不是大多数,应该说比较普遍。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课堂管理不到位。表现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应该立规矩,对考勤、听课、互动、作业等明确要求,但有的未执行或未能坚持,距离教师管控课堂,特别是与既教书又育人有差距。二是教学准备不充分。表现在教学要求应该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完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依据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准备好教案、课件和相关教学资源(如教材、视频、动画、案例、习题等),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准备不足,特别是对学生的基础、爱好、知识与技术接受方式研究不够。三是教学内容科学性、适应性不够。表现在部分课程存在内容滞后、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部分专业课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差距明显;有的课程让学生“一听就懂,不用去课堂”;有的课程让学生“听了不懂,去了课堂也没用。”

(三)教学改革面临产教融合“短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到产教深度融合,反映了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到办学模式创新,再到职业教育本质的把握。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这方面的“短板”在哪?

一是教学质量不够高。表现在部分专业、教材、课程与生产生活实际脱节,用昨天的知识与技术技能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发展态势,影响了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强调技能影响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积累,使学生缺乏发展后劲;专业与课程的特色缺乏导致同质性与交叉重复比较多。

二是教学资源不够多。对课程标准研究不够,教学资源开发滞后,单一的教材引导明显,对视频、图片、动画、案例、习题、试题等掌控欠缺,让学生可学的东西比较少;产教紧密融合缺乏意识、真实背景资料缺少,导致课程教学空泛、吸引力差。

三是职场的意识不够深。教师教学习惯于传统的意识,忽视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职场发展,缺乏面向市场的意识,产教对接不好。例如,会计专业尽管有许多改进,但在学生就业的问题上考虑欠缺,对学生从事非会计职业的关心不够;计算机类专业就业面现在非常宽,安排的课程却没能考虑到职场要求。四是服务能力不够强。例如,反映社会服务能力的纵向项目经费不多、横向项目经费不高、年均技术服务到款额不够等。

(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成效待提高

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以来,在推广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实践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上有了进步。但是,距离项目化教学“六原则”还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

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上,契合职业活动不够紧密,所教所学明显滞后于职业活动。突出表现在:能力目标上,有的偏重通用能力,有的仅是单一能力;项目载体上,调研开发的原创项目不多,或者选用的项目未达到实用、典型、学生有兴趣的要求;能力实训上,作业式的有余、综合性的不够,特别是借助交互动画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学生主体上,针对不同生源,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不够;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上,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待努力,特别是知识理论还比较肤浅。

为什么还有这种现象?一是教师深入调研不够,只注重自己所教课程知识在岗位上的表现,简单找个项目开展课程教学,把课程实验当成了项目。二是过分依赖教学软件,能力实训的作业题比较多,像沙盘式的对抗少,应变不够;三是对多样化生源研究不够,静下来、沉下去考虑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欠缺;四是忽视理论功底,如专业课程的理论支撑少、重视技术技能而忽视理论素养等。

当然,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是基于问题导向的思维,检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典型,不能说是普遍如此。但是也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还比较多,压力相当地大”,的确不可等闲视之。

二、如何看待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按照“怎么看?”的逻辑起点,对于我们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可以对照分析一下。

第一种:不必追求圆满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我们已经很努力了。“课堂教学被遗忘”是高校的通病,即使是“985”“211”高校,也难免脱俗,存在“男生彻夜打游戏、女生通宵看韩剧”的现象,不然教育部长也不会大声疾呼“高校要增负”;教师的压力已经够大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项目、奖项、论文等,“当教师不易、当职业院校的老师更不容易”;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兜底”教育,标准高、要求严不切实际。也有人乐观地认为,现在都“双高时代”了,高等职业教育标志性成果还可以,不要杞人忧天、挫伤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想一想、拓宽视阈看一看,就会“惊出一身冷汗”,本科高校行动了,许多“双高”学校行动了,甚至没有进“双高”的学校也追来了,我们还能视而不见?答案是明显的,这种态度的结果必将是“害人害己”。

第二种:应该积极作为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成功者找差距”。我们的教学还有问题和“短板”,“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是“良心活”,要“让光阴见证、让岁月体会”,应当实事求是、努力作为。在“双高计划”建设之际,要把握契机、革故鼎新,瞄准学校实际问题、聚焦建设任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点,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激发广大教师主动参与“三教”改革的积极性,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体现主流技术;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广信息化教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唯有如此,“双高计划”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三、改造教学的路径

依据上述的分析,落实到“怎么干”,有下列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为王”的意识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强的活动,涵盖全部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肩负让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的重任。“双高”时代,聚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是根本[2],这方面应该把握三个层面:

1.课堂是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了它既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体现是专业为龙头、教书育人、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必然显现为课程是关键,因为课程是专业体系的支撑。课程落地的主渠道就是课堂,学生就应该以学为主;课堂是质量保证的桥梁,是养成教育的摇篮。反之,离开课堂,谈何教育。

2.课堂“双使命”。这就是教书和育人。传统意义上,大家熟知的教书,即传道、授业、解惑。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共性的东西不外乎知识、技能,要应对知识的无穷多与技能的与时俱进带来的挑战,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并重适应职业能力要求。育人方面,则是文化和素养。有文化是大学生的标志之一,要强化对学生“文史哲艺语”的追求;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素养,加强行为雅正的行为素养养成教育,使命光荣而艰巨。

3.课堂是质量与特色的保障。课堂是落实标准的主阵地,课程标准要靠课堂真正实施才有意义;课堂是实现目标的抓手,正是每位教师的每堂课,成就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迁移和转化,才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课堂是培植特色的试验田,特色不是一天练就的,是不断探索的结果,正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课证共生共长”、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软商硬做”、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商英相融、双核相长”等,成就了高素质技术技能特色。高职院校从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1+X ”证书出发,应该深度挖掘“课证融通、成长成才”,培植自己的特色。

(二)强化学习与专业研究

教师职业之难在于坚持不懈的学习和长期研究积淀。要达到让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教学终极目的,必须解决“书到用时方恨少”“工夫在诗外”的问题,即“选择当教师,治学是本分”。

1.沉下心来做学问。学问首先是学。一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故事格局。国际视野上,使英国走在前列的学徒制、德国洪堡大学首创的教学+科研、美国在二战后始创社会服务确立统治地位等,应该取其精华;中国故事上,职业教育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就是要新开“赛道”,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最终服务好国家战略。二是把握理论的深度、实践的广度与文化的厚度。理论上,强化理论研究,把握学科(专业)前沿、熟悉相关理论是题中应有之意;实践上,所有专业教师要当有心人,因为“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关心关注行业、企业发展态势,才能成就“当地离不开”;文化上,大学是文化的传承者。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培养教师学者风范,同样永无止境。

2.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学术地位的确立是建立在有观点、有思想之上的。高素质教师衡量标准,也强调观点创新。一般意义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研究就谈不上真正的创新。古人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职业要求我们“板凳再坐多年冷”。怎么去研究?纵向上,硕士研究生教育就有到前沿之说、博士教育要求“找干净”,滞后的观点只能是流行观点,因此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横向上,要“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即“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1]802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立足应用研究、本土化研究,横向上的调查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小而实要比大而空好得多。

3.专注研究领域。一方面,要强调专注研究领域。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给了我们指引,其80年前的“江村调查”,出版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版《中国农民的生活》),江村研究持续了整整70年,对中国本土社会学学术话语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带来了许多重要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另一方面,要克服功利思想,改变研究成果比较杂乱的“杂家”状态,基于已有研究基础,不断思考创新,逐步丰富其领域成果。例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可以是人才需求、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标准、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群构建、人才培养高地等这样一个系列。

(三)强化教学的职业素养

教师职业的独当一面、讲台就是舞台,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原因。教学的职业素养通常包括师德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等3个方面。

1.师德信念。良好的职业信念应该包括爱岗、敬业、奉献、乐观。对教师,则是“德高为师”。品德的养成永远在路上。确立师德信念,首先是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有情怀、感恩组织应该是总体要求,要有标杆、找差距、补短板;第三是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百年大计的事业,少一些抱怨、多一份贡献是本分。

2.职业知识技能。专业知识和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距离职业要求的过硬专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有差距,例如,部分教师的教学信息化水平不够,专业教师不熟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不了解行业企业动态,对新技术、新设备、新软件、新工艺研究不够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骨干教师“企业教师工作站”、专业带头人“大师工作室”,其良苦用心就在于此。

3.职业行为习惯。教师“身正为范”。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提出“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等十个方面的要求,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这是我们的行为指引,应当努力践行。

(四)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治理

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治理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好课程育人功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无规矩不成方圆”出发,应该抓好以下几点:

1.树牢教学底线意识。课堂有纪律,一要坚守好课堂政治底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二是守好法律底线,杜绝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三是守好道德底线,以正能量、真善美、先进文化春风化雨,教书育人。

2.做强基层教学组织。将优质资源投入课堂,创建示范基层教学组织,结合“双带头人”培养,完善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建设机制,实行主任负责、对标示范、考核评比;固化教研室教学研究制度,围绕“三教改革”,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催生一批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以创建教学示范课为龙头,扎实推进集体备课、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培育教学成果奖。

3.提升教学设计水平。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出发,引导教师立足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比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要求和信息化素养标准,探索每个教研室打造一门示范性课程,带动全体教师从目标与学情、内容与策略、实施成效、教学素养、特色创新等方面优化教学设计;以“国赛”优秀选手为主体,组建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指导中心,开展帮扶指导作用,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竞赛体系。

4.深化教材改革。响应教育部号召,努力解决教材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内容陈旧老化、更新不及时、教材选用不规范等问题。发挥课程教学标准的引导作用,确立教材的教学资源地位,建设一批“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加大教材成果奖励的力度,调动教师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对“课证融合”类课程,探索设计与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经验,助推“1+X证书”的推广。

5.活化第二课堂。依据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要求,落实、落细第二课堂建设。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培育学生特长,强化社团指导与条件保障;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依托读书竞赛、文化讲座等,拓展文化活动范围;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志愿者行动等,成就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

6.创新学生教学评价机制。确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导向,形成重结果、更重过程的评价模式;建立课堂标准与纪律制度,达到“表达清楚、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要求,形成“示范到位、注重互动、形成激励”的局面;加大作业、课外任务量,明确标准,体现过程性要求;强化考试考查方式改革,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7.完善教师教学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考核体系,发挥考核的促进作用,鼓励教师安心一线教书育人;健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同行听课制度和公开课示范制度,发挥听课的促进作用;强化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评价,使过程管控规范有序且贯穿始终;重视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畅通沟通渠道,形成持续改进、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双高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深知,“双高计划”关键在建设,教学是建设的基石。唯有正视问题与“短板”,认真做、彻底改,“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好的结果,高质量发展的“双高计划”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熊丙奇.“双高”时代应坚持“教学为王”[N].中国青年报,2020-01-06(6).

On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ZHENG Cheng-zhi

In the newera of "Double High-level Plans", we still hav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realizing high-level teaching i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us we need to transform the teaching methods, learn and research relevant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 necessity ofteaching transformatio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two opposite attitudes on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should be dealt with properly,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ath for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such as enhanc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lass teaching foremost", strengthening study and specialty research,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optimizing teacher's class teaching management.

“Double High-level Plans”; class teaching; specialty research; professional quality

2020-02-07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8jyxm1466)

郑承志(1964-),男,安徽太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10.13685/j.cnki.abc. 000477

G712

A

1671-9255(2020)01-0057-05

猜你喜欢
双高职业课程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职业写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