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对策

2020-12-28 03:18吴兆琴金晓灵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年16期
关键词:胆漏胆总管高龄

吴兆琴, 金晓灵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肝胆胰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09)

近年来,胆总管结石高龄患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 高龄患者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增多。术后留置T管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带管时间长且需再次拔除T管。研究[3]表明, LCBDE术后Ⅰ期缝合方式安全可靠,优于传统放置T管的方式。本研究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2例70岁以上行LCBDE的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要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70岁以上患者92例,术前均经超声或MRCP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但无肝内胆管结石,无手术禁忌证。其中男35例,女57例; 平均年龄77.65岁,最大年龄88岁,采用胆总管Ⅰ期缝合患者35例,胆总管放置T管引流患者57例。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后常规建立气腹, Trocar穿刺4孔法,胆总管切开长度小于1.5 cm, 胆道镜网篮取石并经探查无狭窄、无残余结石后用3-0倒刺线连续缝合或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或置T管。观察无胆汁漏及出血后,留置引流管并关腹。胆总管Ⅰ期缝合组胆漏4例占11.43%, 胆总管放置T管术后在拔除T管时胆漏2例。

1.3 结果

研究显示,总结LCBDE后置T管和Ⅰ期缝合的优缺点,高龄患者术后置T管存在如下问题: 胆汁大量丢失,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脂类及蛋白质营养物质吸收不良[4]; T管一般术后3~4周拔除,不便携带,患者固定T管处易发生牵拉疼痛故不愿下床活动,易发生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5], T管意外脱落,影响微创手术的效果。胆总管Ⅰ期缝合相对安全且效果确切,高龄患者只需预防适应,相关并发症较少,但需要注意术后胆漏。

2 护理风险因素

高龄患者承受手术风险的能力降低[6], 术后康复较慢。LCBDE后胆管Ⅰ期缝合的高龄患者围术期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沟通能力、知晓能力和执行力差

高龄患者的记忆力差,思维迟缓,对自身胆总管结石的危害性认识不全面。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畏惧微创手术,自身性格、思维定式难以改变,这些因素会造成护理人员术前宣教及康复效果不佳。患者活动后,随意放置引流管,而非将引流管固定于床旁,影响引流液的排出。

2.2 心、脑、肺等重要器官功能状态下降

高龄患者常伴有心、脑、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减弱,尤其是肺功能,术后易造成肺部感染。同时腹腔镜术用的二氧化碳(CO2)在腹腔形成手术空间,术中CO2吸收可能引起高碳酸血症,易引发坠积性肺炎,所以术前要加强患者呼吸功能的锻炼。

2.3 安全隐患增多

由于高龄患者的生理机能衰退,身体状态和环境的突然变化影响自身认知,高龄患者术后意外性拔引流管、跌倒、坠床等安全风险均高于普通患者。LCBDE后,只留置1根腹腔引流管,而不放置T管,因此护理人员要着重观察术后出血和胆漏情况。Ⅰ期缝合患者与置T管引流相比,平均住院时间短[7-9], 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会增高跌倒事件的发生率。

2.4 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和准确提供相关信息

高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反应力差,对疼痛的敏感性迟钝,病情发展较严重时才会诉说,从而错过处理时机。研究[9]显示,Ⅰ期缝合术后,患者胆漏发生率高于置T管患者。高龄患者一旦发生胆漏时,腹部体征不显著,无法主动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进而导致较严重的后果,这对病情观察和护理要求较高。

3 高龄患者围术期护理对策

3.1 加强术前宣教

护理人员要耐心且反复地向患者宣教术前的治疗护理,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向高龄患者说明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方式、手术风险和手术不成功需要中转开腹,术后疼痛的缓解方法。护士要参与医师的查房,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合并症,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细致讲解LCBDE优点和注意事项,缓解其紧张、恐惧的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快速康复护理措施[10], 同时向家属进行宣教。

3.2 术后护理

3.2.1 观察患者病情: 护理人员使用LCBDE后Ⅰ期缝合的结构化护理病历,详细记录高龄患者每天的神智、情绪、心理反应和配合能力等情况,患者不适症状,引流管的固定效果,引流液的量、性状和颜色,了解患者对术后快速康复措施及引流管保护的知晓程度。通过这些方式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调整快速康复措施表格,以保证患者顺利康复。

3.2.2 伤口疼痛管理: LCBDE的腹壁只有4个穿刺孔,但部分高龄患者有切口或引流管处牵拉疼痛,影响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和快速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在准确评估病情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术后止痛,对有术后静脉镇痛泵的患者,要注意定期按压控制按钮,达到最佳的止痛效果。同时要观察患者对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3.2.3 引流管护理: LCBDE后Ⅰ期缝合的患者,没有留置T管,只在小网膜孔处留置1根引流管,引流创面的残余积液、积血或针孔胆汁渗漏,因此对引流管的观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除医生术中在腹壁上缝合固定引流管外,患者回病房后,护士应在引流管的中间段,使用贴膜固定,避免脱出或扭曲、折叠、倒流。护理人员向患者宣教引流管放置的目的和重要性,说明相关的注意事项,在执行护理操作时或者患者翻身时注意防止牵拉引流管,以免导管滑脱。部分意识异常的高龄患者,可包扎腹带,保护导管不脱落。护士要认真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患者有胆漏情况发生时,保持引流通畅并告知医生。

3.2.4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本科行LCBDE, 术前一般不置胃管,对特殊需放置胃管的患者,术后第1天拔除,鼓励患者早期进食,并让患者自主进水或米汤,但需要有家人看护协助。部分不能自主进食的高龄患者,应采取喂食的方式,但护士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情况,出现吞咽不利或有咳嗽时要停止进食,防止呛咳或误吸情况发生[11]。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高龄患者麻醉清醒后,一般术后6 h护理人员即可帮助患者床上活动,逐步过渡到坐于床沿。术后第1天协助患者床边活动,根据病情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活动范围,但需要注意跌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猜你喜欢
胆漏胆总管高龄
原发性肝癌病人腹腔镜肝叶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石台行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比较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
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穿孔术中护理配合策略
肝胆手术后胆漏的临床探讨
48例肝胆外科患者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临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