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为习惯中进行幼儿道德教育的应用价值探究

2020-12-29 12:04包瑞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0期
关键词:应用价值行为习惯德育

包瑞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幼儿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现如今,幼儿园不仅要承担幼儿的知识教育与体能教育责任,还要重点开展幼儿道德教育,通过引导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思维意识。简要分析在行为习惯中进行幼儿道德教育的应用价值,对如何发展行为习惯养成对于幼儿道德教育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行为习惯;幼儿;德育;应用价值

在幼儿教育阶段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启发幼儿的思想道德意识,是开展幼儿德育的主要手段。幼儿园教师要认识到德育对幼儿今后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在现有幼儿教育的基础上,拆分幼儿行为习惯类型,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引导、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思想道德认知,实现幼儿德育的效用。

一、在行为习惯中进行幼儿道德教育的应用价值

(一)幼儿德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人认知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人们的一生中,很多习惯的养成都起源于幼儿时期,可以说幼儿时期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给幼儿看什么、吃什么、学什么、玩什么都会影响幼儿今后的成长及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握幼儿的教育时期,重点培养幼儿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我国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幼儿教育准则中,明确要求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师可以将行为习惯与德育相融合,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德育思想,启发幼儿的思想道德意识,促使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关于幼儿的行为习惯

道德习惯是幼儿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做出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这种习惯会影响幼儿在未来人生中的发展,是幼儿形成道德观念与行为信念的重要基础。道德习惯会促使幼儿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重要的社会觉悟与精神财物,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比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物规则、文明守礼规则、尊老爱幼规则等。

生活习惯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行为习惯,主要代指幼儿的起居习惯、消费习惯、饮食习惯及卫生习惯,比如:早睡早起、早晚刷牙、不浪费等。

活动习惯主要是指幼儿在多次重复及练习下形成的符合其思想的行为方式,具体可以体现在独立思考、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团结集体、自主独立等多个方面。

劳动习惯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相较于生活习惯,其主要集中在“劳动”这一层面,促使学生善于动手并且能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是幼儿成长为成年人之后能够自主生活的关键习惯;其具体可以体现为:热爱劳动、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自己洗衣服、自己叠衣服、给小动物喂食、打扫房间、帮助家长择菜等。

二、如何发展行为习惯养成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应用价值

首先,要规范幼儿的行为,监督幼儿的言行举止,适当提醒幼儿,长此以往,幼儿就能够逐渐习惯良好的行为方式,形成行为习惯。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言传身教,让幼儿能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为什么要避免做出不好的行为,并且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模仿,促使幼儿逐渐养成习惯,比如:进出教室要关门,借东西要说“请”,撞到人要说“对不起”,要主动打招呼等。

其次,教师要重点开展行为习惯教学,结合相应的事物及元素,构建德育教学情境,促使幼儿能够明白某一种行为的道德象征,比如“不拾遗”就能够体现出为他人着想、不获取非正当财物等良好素养;“主动让座”是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的体现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等,构建“在公交车”上的情境,让班级幼儿分别扮演“路人”“公交车司机”“着急上班的人”“老人”“让座人”等不同的角色,并且根据自己对“道德”的理解自主做出行为,从而实现德育,促使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生活习惯。

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鼓励的力量,通过鼓励、激励、肯定等方法,促使幼儿能够感受到“什么样的行為是值得称赞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受人尊敬的”,启发幼儿的道德荣辱观念,促使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劳动习惯及道德习惯。比如:在一次室外活动中,班级中的“甜甜”同学看到“乖乖”同学摔倒了,她主动扶起了“乖乖”,并且给“乖乖”吹手心,小声地问“乖乖”疼不疼,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鼓励:“甜甜,你做得非常棒,真是个关心同学、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从而肯定“甜甜”的行为,促使其认识到这种行为是可取的,帮助其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的行为习惯不仅指代日常生活习惯,还包括道德习惯、活动习惯及劳动习惯,教师要想引导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依次展开德育,启发幼儿的思想道德意识,就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德育习惯养成方案。在实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规范行为”“设置情境”“适当激励”“家校联合”这十六个字,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建莹.浅谈3-6岁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与家庭教育的关系[J].学周刊,2019(8):176.

[2]龚井辉.幼儿园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J].成才之路,2017(36):7.

[3]王晓艳.在行为习惯中进行幼儿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参考,2017(6):100-105.

[4]成方,李学锋,刘坚斌.幼儿的道德教育现状分析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4):193.

猜你喜欢
应用价值行为习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