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20-12-30 13:16钟科璐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戏剧语言教师

□钟科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创设具体语境并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而服务。”英语教育戏剧有其特定的情境和语境,是一种具有较强趣味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即“在教育中融合戏剧元素,用戏剧的方式或有剧场性质的活动来进行的教育模式”(吴夏娜,2009)。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利用戏剧丰富的表现形式,能让学生在自主创设的真实情境中自然运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在表演的过程中辅以表情、动作、手势、站位的指导,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

一、采风:改编多种文本,开发戏剧资源

一是开发课本剧。教师分析并整理出小学英语教材中适合改编为戏剧的故事,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身心发展特点再构教学文本。教师定期开展研讨,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戏剧教学环节,在剧本中充分复现核心句型、词汇、语法,并创设合理的情境和话题,使学生在学习台词、享受表演的过程中习得语言。二是改编绘本,将熟悉的绘本人物、故事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表达自己对戏剧故事以及生活的感知和理解。

二、磨戏:巧用戏剧游戏,融入戏剧范式

(一)组织阅读圈,建立学习共同体

在表演剧本前,教师组织阅读圈,引导学生合作阅读,并通过多种渠道探究剧本内容。教师将学生分组,确定各组的组长(Discussion Leader)、总结概括者(Summarizer)、文化收集者(Culture Collector)、实际生活联结者(Connector)、单词大师(Word Master)和篇章解读者(Passage Person)。学生可以在各小组学习共同体内进行课上或课后、线上或线下的剧本研读活动。

学生在研读剧本的过程中,自主选择“读者剧场”(Reader’s Theater)、“主题翻书”(Lapbook)和“思维导图”(mind-map)等形式,梳理故事的人物关系、角色特征、情节脉络和矛盾冲突,在班级或小组内共享成果,为后续的戏剧表演做好背景知识铺垫。

(二)巧用戏剧游戏,自然导入新知

在课前暖身环节,教师通过戏剧游戏将学生的身体动作与头脑思考结合起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常见的戏剧游戏有“节奏步行”“动作传真机”“超级变变变”等。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课文AToothless Tiger时,教师可加入游戏“照镜子”,帮助学生体验角色特征。同桌各为一组,全班同时进行,甲一边“照镜子”一边依次演绎“I am the king of the forest”“I’m hungry”“I want to eat you”,乙模仿甲并表演出来,1~2分钟后两人互换角色。双方在观察彼此的表演中感知与理解老虎的角色特征和心理活动。该游戏自然导入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应用戏剧范式,塑造角色、创作情节

常见的角色塑造策略有“定格画面”“轮廓图”“雕塑家”和“集体角色”等。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课文Tomorrow时,教师可应用“雕塑家”范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塑造主角小猴子的“雕像”。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揣摩小猴子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加深对故事角色的认知和对情节变化的理解。

常见的情节创作策略有“教师入戏和出戏”“坐针毡”和“良心巷”等。“教师入戏和出戏”指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学生创作故事情节,以角色带动情节创作。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Unit 5 Friends 中Oliver Feels Bored一文时,教师“入戏”,扮演Oliver,将Oliver 请到舞台上让学生面对面感受“为什么Oliver 觉得无聊”。随后教师“出戏”,通过对人物活动的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在戏剧氛围中充分感知,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主人公Oliver的真情实感。

三、编剧:编剧本、创配乐,提升思维品质

(一)剧本创作

剧本创作须将英语学科与语言、艺术、音乐、舞蹈、表演等元素融合,整合利用教材、绘本故事或英文电影的话题、句子和词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已有知识储备,通过个人思考与团队合作,创编出有情节、人物语言、场景的英语剧本。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续写或改写,使语言理解与语言产出紧密结合,尝试将剧本中别人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会用的语言(王初明,2017)。例如,在五年级下册Unit 8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的单元学习中,班级各小剧组自主选择仿写、改写或者续写故事。学生在原文的结局“The emperor is wearing nothing”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进行剧本创作,分别从旁白、角色及角色的台词、动作、表情等方面入手,合作编写戏剧脚本。一组学生将故事续写为“皇帝处罚了阿谀奉承的大臣、捉拿谎话连篇的裁缝,重赏诚实勇敢的小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创编剧本,设计简单的对话,既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又提升了逻辑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配乐创编

一是运用背景音乐。音乐可以烘托气氛,调动演员的情绪,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促进剧情发展。当某一处表演需要音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他们熟悉的音乐,尝试去挖掘适合当下情节的音乐。例如,一组学生在将五年级下册Unit 1 The Story of Nian 的内容改编成剧本时,将大家喜闻乐见的英文歌曲Monster融入到剧本中,作为“年”出场的背景音乐。“年”的角色形象在观众脑海中瞬间立体化,一下子便引起共鸣。

二是填词创曲。根据文本情节,学生利用一些耳熟能祥的韵律,改编歌词,使得剧本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在演唱台词的过程中既实现了语言输入,又在此基础上揣摩角色心理活动,厘清角色之间的关系,明晰剧情发展变化,最终理解和掌握语言。例如,一组学生在针对五年级下册Unit 5中Tomorrow一文进行剧本创编时,借助最熟悉的《明日歌》的曲调,根据故事内容重新填词。主角小兔子通过吟唱“Tomorrow after tomorrow/How many tomorrows/ If you wait for tomorrow/you will do nothing”劝说小猴子“今日事,今日毕”,同时揭示故事的主旨“Don’t wait until tomorrow”。

三是创作背景音乐。学生根据场景,每人创作一种声音,声音合在一起就成为场景的背景音乐。高年级学生可借助自己擅长的乐器,低年级学生可采用简单的乐器,如奥尔夫乐器或小打击乐器等。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Unit 6 The Magic Music 时,主角“magic man”会吹笛子,于是学生融入歌曲I’m a Music Man并根据故事情节创编歌词,作为“magic man”出场时凸显人物特征的音乐。这都源于学生对故事意义、情节、角色、情感的理解。融入戏剧元素,将成品在舞台上加以呈现,这样的作品既推动剧情发展,又紧扣故事所要揭示的主旨。学生在其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体验英语语言学习的乐趣。

四、演戏——自主演练,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一)成立班级小剧组,实现“人人是主角”

一是制订小剧组计划。教师指导学生组建小剧组,各小组同学商议并制订展演实施计划单,将活动细化分解并合理分配到每个组员。二是创编剧本,自主研读。各小组自由选择喜爱的剧本,可立足课本、绘本、电影片段等进行创编。确定剧本后,组内形成阅读圈研读剧本,共享研读成果。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协助修改剧本、主持微讲座等。三是自主排练,积极筹备。各小剧组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自主排练、自制道具、设计宣传海报、拍摄剧照等。四是反复试戏,教师进行把关。在班级展演前一周师生进行彩排试戏,改进存在的问题。五是搭建舞台,分享成果。学生提前组织,在教室里搭建展演舞台,各小剧组候场、依次表演。

(二)戏剧社团做示范,搭建“校园一台戏”

社团教师在学期伊始制订本学期教学实施方案,着手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在校内发布“招聘公告”、组织“海选面试”挑选一批“小剧星”;有计划地开展“趣配音”“诵台词”“演剧本”等小课程;应用戏剧游戏和范式,提升学生在台词、语音、语调、韵律、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在每学期的文化节中开展戏剧表演节目,培养学生的戏剧素养,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与自信心。

(三)家校合力,录制亲子微剧场

首先是亲子共读。父母通过角色扮演、戏剧游戏、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孩子熟读文本内容,进而达到“用故事陪伴孩子,用故事教会孩子思考”的活动目的。例如,学习The Emperor’s New Clothes一文时,家长可以扮演大臣的角色,切身体验故事的乐趣,同时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大臣没有看见皇帝身上的布,却不敢说出来?也可以启发孩子思考并讨论:大臣、裁缝和老百姓为什么都说谎?皇帝为何听信谎言?其次是亲子共制道具。家长陪同孩子制作表演所需道具、角色面具、表演幕布或者服装。最后录制微剧场,将表演视频上传至班级云盘或者微信群进行共享。

五、评戏:实施激励机制,唤醒语言表达热情

在班级展演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从多维度进行评戏。学生在互评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教师制订《英文戏剧展演评价表》,对表演者从剧本内容、语音语调、情感表达、道具舞美、团队合作等维度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表现,并及时给予引导和示范,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也可以将教育戏剧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模仿奥斯卡颁奖典礼仪式,设置“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激发学生对戏剧表演的热情。

学校戏剧社团每学期末为学生颁发“戏剧之王”“配乐星”“台词星”等奖项,既肯定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就,又扩大校园宣传效果。此外,英语教师、戏剧社团负责人或各班学生及家长代表组成评委团,对各家庭录制并上传到班级云盘的“微剧场”进行线上投票评选,同时设置“剧闪亮”“剧新颖”“剧温馨”和“剧好看”等奖项,激励家庭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鼓励亲子合作,提升学生在家庭学习中的幸福体验感。

实践证明,趣味的情节、生动的角色和生活化的场景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综合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提升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学生在研读剧本、评价他人剧本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信念系统,培养文化品格;在创编剧本、创作配乐中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发展思维品质。教育戏剧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习得语言,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这与新时代学生所应具备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不谋而合,值得尝试。

注:本文中涉及的课例均出自小学英语牛津版教材。

猜你喜欢
戏剧语言教师
有趣的戏剧课
最美教师
语言是刀
教师如何说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戏剧类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