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个性 抓住典型 凸显自主
——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教学建议

2020-12-30 21:00□许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语句自然段生动

□许 珂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人文主题,围绕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精读课文。其中《读不完的大书》是教材新换入的课文。对于这篇课文,该如何教学呢?

一、把握课文个性,明确目标

制定本课目标,需要基于语文要素进行系统的思考。从单元定位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能对生动的语言产生较模糊的认识。本单元旨在使这一能力得到延续和发展,引导学生以各种方法比较集中地感受课文中的生动语言,朗读背诵相关语段,积累喜欢的语句。从本课所在的单元位置看,学生在学习第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时,已经对“生动的语言”有了直观的感受,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安排自主学习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达成学习目标。

解读课文的语言特色,可以进一步凸显语文要素,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时刻将感受融入描写的事物中,突出大自然带给人的无穷乐趣。比如,第2 自然段中,写小麻雀、老鹰和蚂蚁的语句都是先写动物的样子,再写给人的感受,突出了动物的特点。第5 自然段中,写竹子、棕榈的语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自然万物有了灵性,都成了“我”的伙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些文字有一定的典范性,有利于学生在体会中内化积累,在生活中运用。

二是课文运用了大量精当妥帖的四字词语,如“浮云飞鸟”“展翅滑翔”“雄健勇猛”“井然有序”“超凡脱俗”等,既勾勒出了事物的特点,又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值得学生积累运用。

三是课文在字里行间留下想象的空间。尤其是第3、4 自然段,看似晓畅简洁,实则蕴含着无限张力。“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另一种境界”等语句能够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便于学生运用之前积累的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联想,从而进一步领会“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这一主题。

此外,课文的题目也独具匠心,将大自然喻为“读不完的大书”,既体现了“感受大自然乐趣”的立意,又生动贴切。

由此,在字词学习目标之外,本课可设定四项目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1、2 项目标,第二课时主要完成第3、4 项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朗读课文,厘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2.能说出从第2、3 自然段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能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说出从第4、5 自然段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能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4.能简单地写出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二、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生动

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诗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题,从描写事物的典型语句中感受大自然的乐趣,体会语言的生动。

(一)紧扣课题,产生“读大书”的乐趣

本课课题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教师可紧扣课题,以其为线索,引导学生反复品读。

教学之初,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课题猜一猜“这本‘大书’指的是什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大致了解文中的“大书”是指大自然,“书中的内容”就是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梳理课文,从而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读“大自然”这本书的乐趣。

教学中,教师继续结合课题,提示“动物这本书真有趣,植物呢”,加深学生对喻义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当学生展开想象时,教师有意识地结合课题进行小结:“同学们真会想象,即使在天寒地冻、万木枯槁的冬天,有的想到树木顶着一顶顶‘白帽子’真好玩,有的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的生机。是呀,打开大自然这本‘大书’,暑寒荣枯,各有各的美好,各有各的趣味。”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大自然蕴含无限乐趣”的感受。

课堂总结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题写一写:“在作者眼里,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你又从这本大书里读到什么呢?”写话时,学生不仅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运用积累的语言,还对“读不完的大书”的喻义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二)从“事物+感受”的描写中,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课文的第2、5 自然段将感受融入描写的事物中,突出了大自然带给人的无穷乐趣,句式典型,描写生动,适合三年级学生体会运用。

教学第2 自然段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叽叽喳喳”“蹦蹦跳跳”“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猛扑而下”“井然有序”“两军对垒”“勇敢忠贞”等词语,想象文中三种动物不同的样子,体会它们带给人的不同感觉,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段落中的三句话的叙述规律,都是先写动物活动的特点,再写给人的感受,特点不同,感受也不同,凸显了大自然的多样和好玩。学生还发现,同样写感受,“叫人……”“给人以……”“真叫人……”这些丰富的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最后,教师设计拓展写话环节,帮助学生巩固习得的写法,积累生动描写的语言样式。

在教学第5 自然段时,教师抓住几个拟人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小鱼在倒影间会怎么游玩?”从而体会“我”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情境。

抓住融丰富感受于事物描写的典型句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仿写等方式进行积累和运用,能够让学生既感受到大自然的乐趣,又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三)抓有张力的语言,理解“读不完”的乐趣

课文中的许多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抓住这些语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读不完”的含义,感受语言的生动性。

第3自然段中,教师围绕“暑寒荣枯”“趣味”等词,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式说话。

看,这就是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 )的颜色缤纷鲜艳,有( )的、( )的、( )的。( )的形状有( )的、( )的,千姿百态。( )各不相同,有( )有( ),有( )有( ),有的还( )。

通过练习,学生加深了对“暑寒荣枯”的理解,感受到大自然这本“书”内容之丰富。

在教学第4 自然段时,教师围绕三个“不同”,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在这样的果树下,在不同的时间,你会做些什么呢?比如,春天,我会……夏天、秋天、冬天,我会……”学生说说各种果树在不同时节依次开花、结果的情形,体会果树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三、充分预估学情,凸显自主

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读不完的大书》在结构上与第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声音》相似。对于“体会生动的语言,摘抄喜欢的语句”,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师可在三处学习环节上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相应的自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处是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在充分预估学情的基础上,以课后题“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圈出相关事物并完成板书,直观感受世间万物“读不完”。教师接着提问:“这么多事物作者是怎么样写的呢?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先小组自主讨论,再到黑板上将这些事物按课文内容归类梳理,了解作者先概括写“高远的天空”等“世间万物”好玩,再具体写动物、花草树木和房子前后的植物带给人的乐趣,最后总结“大自然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从而厘清课文脉络,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第二处是在阅读积累环节。在学生体会了典型语句的生动性后,教师结合课后题“找出类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与同桌合作,展开自主学习,先在组内找找、读读,交流体会,再在班级内朗读汇报。通过这样自读交流的方式,学生既巩固了学法,积累了语言,又对语文要素有了更清晰的感受。

第三处是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在学生仿照课文写自己从大自然中读到了什么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我们也来编一本属于我们班的‘读不完的大书’吧!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刚才修改后的写话内容,再把它们布置在展示栏中。大家评一评哪个小组的‘大书’最有趣。”课后,学生分小组交流修改,布置美化。这样的自主实践活动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发现和描写大自然之妙的兴趣,也加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猜你喜欢
语句自然段生动
生动“演”绎,“讲”出精彩
重点:语句衔接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秋天
美丽的秋天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