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调查紧跟新时代需求,服务社会发展

2021-01-02 01:08李玉龙
青海国土经略 2021年5期
关键词:遗迹青海省科普

◆ 李玉龙

青海省72万平方公里省域面积、25亿余年地质演化历史、复杂的地貌格局及特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青海省优厚的地质遗迹形成条件。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现象,它不仅记载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也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旅游景观的重要资源基础。调查、保护和开发地质遗迹对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科普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5年以来,省地质调查局紧跟省“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及旅游规划的步伐,以增添新地质遗迹点、挖掘地质科学内涵、有效提升景区整体品质和档次、支撑全省旅游规划为目的,先后部署了青海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省西宁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省海东市湟水河流域地质遗迹及旅游地质调查评价等青海省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较系统地开展了省域内地质遗迹调查工作。

该类项目主要是在充分收集前人地质遗迹及其它相关资料基础上,对各类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稀有性的重要地质遗迹并进行分类分级;针对筛选的重要地质遗迹应用现代地质科学新理论,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要求,采取资料收集、遥感解译、路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调查评价工作,针对地质遗迹集中分布且具有后期保护开发价值的集中区开展详细调查工作;在调查及综合研究基础上,查明调查区地质遗迹资源家底及特征,综合评价地质遗迹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及旅游价值,提出保护措施和开发建议,为地质(矿山)公园、地质(学)文化村、地学旅游景点、地学科普教育基地规划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通过项目实施,基本查明了青海省地质遗迹(地学旅游)资源家底,对重要地质遗迹类型、成因、演化及价值进行了初步研究,建设了全省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数据库。提交了湟中区盘道地区、同德县河北乡、兴海县曲什安地区3处可供申报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料。新发现湟中区群加、湟源县华石山等5处地质遗迹集中区,10处地学旅游景点,12处地学科普教育基地,为“青海同德石藏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依托群加地质遗迹集中区取得的扎实资料,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受湟中县农业农村局及群加乡政府委托编制了“湟中县群加乡下圈村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申报了湟中县群加乡下圈村地质文化村,在省内首次实现了地质遗迹调查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依托毛庄乡子曲河蛇曲峡谷申报了囊谦县毛庄乡地质文化村,提升了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为高原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依据。划分了青海省地质旅游精品路线,提交了地学科普教育基地,为金子海旅游景区、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茶卡盐湖等景区(景点)编写了景点解说词,丰富了旅游景区(景点)的科学内涵,提高了景区品位,提高了文化旅游品质。同时也培养了省内从事地质遗迹及旅游地质调查的专业团队。

青海省目前开展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从全省目前地质遗迹调查现状及地质遗迹潜力方面来看,青海省的地质遗迹调查起步较晚、研究程度尚低,详细地质遗迹资源家底仍然不明,甚至许多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堪忧,如都兰县香日德地区火山岩“柱状节理群”,被采石场作为石料开采,遭到了严重破坏等现象依旧存在,还需加大地质遗迹调查及旅游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形成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保护、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意识,在学术、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同步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好地质遗迹,尤其通过开展科普活动,编制系统的科普材料,利用微信、传统纸质媒体和电视台等宣传平台,以视频,图集,对比图表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资源认知,加强已建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建设,树立地质公园促进地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形象。充分利用前期地质遗迹调查成果,加强与各地方政府部门对接,实现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旅游业发展、环境建设、地质生态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遗迹青海省科普
灵渠历史文化遗迹探踪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科普达人养成记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科普漫画
沉船遗迹(外一首)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