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质量

2021-01-03 18:1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理念

姚 巧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舞蹈系 湖北·武汉 430000)

中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为初中毕业生,生源质量不高,因此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教学目的和办学形式有所不同。为适应社会各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职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强调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心理健康指导、行为养成训练几个方面。班主任是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和育人目的的关键环节,在整个德育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班主任需要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强化自身德育素质,有效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针对社会和企业为学生成长所提出的需要,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 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社会对中职文凭的认可度不高,片面认为中职学生性格叛逆、学习成绩不高、学习能力有限,将中职生群体“妖魔化”。在“拟态环境”的影响下,部分中职学生开始质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很难实现自我认同;与普通高中、本科毕业的学生相比,就业时社会、企业也会担心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是否过关,担心生源复杂的中职生是否会“误入歧途”而对企业造成危害。因此,中职班主任在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势在必行。

另外,大多中职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工作,读书期间养成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行直接决定着他们进入社会后的自我竞争力。在校期间,如果班主任可以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当前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当中职生毕业后就能够正确认清自己,按照自己的长处和职业理想寻找工作,在提升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故而,中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既是纠正中职学生错误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中职生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还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品格,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校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实现。

2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中职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现状

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在经过中考落榜后,渐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多数中职生因为刻板印象把自己纳入“差生”行列,很难再树立起自信心,也会慢慢失去对自己未来的追求选择应付度日,甚至产生叛逆心理,对家长、老师和学校教育置之不理。当前中职院校的主要重心都放在学生考试成绩上,并不重视德育教育工作,也没有专门的德育老师,通常是由已经担任课堂教学任务的班主任“兼职”。更重要的是,当前多数中职生并不配合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时常是以消极怠慢的心态来对待,“左耳进右耳出”,使得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有限。除此之外,当前中职院校的班主任大多教学经验有限,与普通高中相比,他们的学历和文化程度较低,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尽快接受新颖、全面、复杂的德育教育理念,无法有效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个性化德育教育。即便是任教多年的老教师,也会选择懒于作为、墨守成规,按照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未曾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无法吸引学生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兴趣。

2.2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2.1 中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经验不足

近年来,中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是非师范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德育工作培训,缺乏开展德育工作的管理经验,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即便年轻班主任有立志做好这份工作的决心和毅力,但是在繁忙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事务下,很难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养。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年轻教师,也很难合理安排教学规划,寻找科学高效的德育教育方式。一旦出现教育方式不得其法的情况,便会引起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入困境。

2.2.2 中职班主任的德育理念滞后,教学方式落后

中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社会、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但随着中职院校的招生标准一再降低,招生规模虽然有所增加,但是生源质量有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职班主任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多数班主任仍然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简单的阅读相关文件或是课后三两句嘱托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学生很难对德育内涵知识产生深刻理解,也未曾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无法发挥德育工作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2.3 学校德育设备有限,管理方式过于形式化

学校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整体德育水平与学校的宏观管理、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等多方面息息相关。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多重浸染下,多数中职院校更加重视像语文、数学、英语等重要考试科目,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配备专门的教学材料,实施手段也仅限于口头或文件传达,故而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教师、学生都不曾将德育工作看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任务。除此之外,中职院校的硬软件设备无法满足开展先进德育教育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前德育工作的发展和革新,导致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质量有限等一系列问题。

3 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质量的具体策略

3.1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整合创新教育方式

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教育质量。现阶段学校教育不仅要求班主任掌握课程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因此班主任必须积极参与教师培训,阅读相关书籍,虚心学习,增强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不断强化自身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既要“言传”也要“身教”,做好示范作用;通过观察并借鉴其他老师的德育教育经验,整合创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和成长需要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定期对自身德育工作进行反思,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方式上,除了课堂上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讲解外,可以秉承灵活性和多样性原则,通过播放影像资料、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方式将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实现知识拓展。

3.2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发挥民主管理作用

当前德育工作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没有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班主任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德育知识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并不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限。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心思细腻敏感,情绪波动明显,很容易误入歧途,班主任应该摆脱强行灌输和鼓噪说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了解,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和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德育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德育工作与其他教学课程的共同之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课程教学中。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鼓励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间的信任和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实现德育工作双监管

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启蒙性、阶段性和一致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家校合作视为“最完美的教育”,提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利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复杂的任务,最完美的教育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现阶段中职教育的学生家长往往是抱着一种让孩子再在学校待几年,毕业后便参加工作的心态,将学生完全托付给了学校教育,自己则置身事外,不再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思想水平。但是德育教育仅靠教师在学校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共同重视、共同努力,才能从内到外发挥德育工作真正的价值和效用。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德育工作的监督管理,完善领导机制和评价体系,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新媒体时代全新课程教学模式,将德育教育纳入教师评价和考核标准,增强师生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德育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品行,决定着中职毕业生的自我竞争力。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企业招聘不仅会考量一个人的业务能力,也会将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中职班主任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将德育工作贯穿到日常教学、主题班会中,提高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企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以此应对当前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出现的问题和困境,促进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现社会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理念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