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干预对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1-05 01:34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5期
关键词:肠造口造口出院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300)

大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主要通过手术切除,肠造口为其常见结局,患者从治疗后进入慢性病阶段需要长期的居家护理[1]。但我国的院外护理较发达国家落后,在患者造口自我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能及时给予相应指导,再加之知识和技能缺乏的原因,使其面临众多问题[2]。PDCA是一种可循环改进工作质量的方法[3],本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造口患者100例,就探讨其在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造口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造口患者100例,均经病理切片检查确诊,根据不同管理分为两组,对照组(n=50)接受肠造口自我管理,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25~78岁,平均(60.24±2.58)岁;观察组(n=50)接受PDCA循环管理,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78岁,平均(60.38±2.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无认知障碍者;②无精神类疾病者;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④无严重并发症者。

表1 管理前后两组患者ESCA评分对比(±s)

表1 管理前后两组患者ESCA评分对比(±s)

表2 管理前后两组患者造口知识掌握度对比(±s)

表2 管理前后两组患者造口知识掌握度对比(±s)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肠造口自我管理:根据文献调研结合本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科室情况制定自我管理项目,包括扩肛适应证、造口术、造口护理、造口袋更换、辅助产品、情绪管理、并发症识别和预防、典型造口、日常生活管理、复诊时间、操作要点等,于术前1 d至出院后进行延续性健康指导[4]。观察组再接受PDCA循环管理:

1.2.1 组建PDCA循环管理小组:选择科室护理人员组建PDCA循环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培训小组成员的造口自我管理项目和干预方法,小组成员再通过典型病例图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造口周围皮肤问题、造口并发症等。并根据自我管理项目制作《围手术期造口自我管理行为评价表》《延续性造口护理随访管理记录表》,统计造口周围皮肤炎发生率,并评估皮肤损害程度。建立患者个人档案,指导患者完成自我检测、记录、评价,帮助患共同拟定自我护理计划,检查并督促其完成,共同分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起解决,同时给予相关解释。

1.2.2 PDCA循环管理方法:观察组从术前1 d至出院后以及复诊时均根据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干预,小组成员监督为辅,患者自我参与为主。并分别于入院当天、术前1 d、术后3次、出院前1 d、出院当天、出院后1周、3周、5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和专业指导。

1.2.2.1 计划(P):评估患者各时间点自我管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原因以及未掌握相关知识的原因,帮助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延续性自我护理指导、围手术期造口护理管理。

1.2.2.2 实施(D):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提醒患者完成,强化疾病宣传,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情绪管理、角色管理、疾病管理的重要性,并帮助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自我管理项目内容。

1.2.2.3 检查(C):根据评价表和记录表评估患者各时间段自我管理的效果,分析为未完成的原因,制定改进方案。

1.2.2.4 处理(A):根据患者未完成的项目通过电话、微信、门诊等方式进行自我管理指导,将未完成的项目纳入下一个循环中。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管理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和造口知识掌握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皮肤损伤程度。

1.3.1 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价,包括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4个项目,分值0~172分,得分越高越好[5]。

1.3.2 造口知识掌握度:采用自制知识问卷评价,包括并发症观察处理、扩肛适应证方法、日常生活管理、周围皮肤护理、造口袋更换5个项目,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越好[6]。

1.3.3 皮肤损伤程度:采用造口DET评分评价,包括变色、侵蚀、组织增生3个项目,分值0~15分,得分越低越好[7]。

1.4 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计量资料以n(%)、(±s)表示,χ2、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对比: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和总分分别为(34.25±4.92)、(22.34±2.74)、(20.95±3.00)、(28.13±4.40)、(142.54±4.36),对照组管理后分别为(30.13±4.02)、(20.88±3.40)、(19.02±2.97)、(25.60±3.69)、(125.47±4.77),管理后两组患者ESCA评分对比差异明显(t=4.5853、2.3642、3.2328、3.1153、18.6778,P<0.05)。见表1。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DET评分对比

2.2 管理前后两组患者造口知识掌握度对比: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观察处理、扩肛适应证方法、日常生活管理、周围皮肤护理、造口袋更换、总分分别为(19.07±3.67)、(18.67±3.36)、(19.03±2.12)、(17.29±3.45)、(16.36±3.41)、(90.57±2.77);对照组分别为(15.58±3.45)、(11.53±3.75)、(14.39±2.97)、(13.29±3.02)、(12.31±2.75)、(75.47±2.81),管理后两组患者造口知识掌握度对比差异明显(t=4.8993、10.0271、8.9914、6.1688、6.5373、27.0602,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皮肤损伤程度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4.00%(12/50)、DET(5.16±2.76)分,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0.00%(20/50)、DET(7.74±3.86)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DET评分对比差异明显(χ2=5.8824,t=3.8446,P<0.05)。见表3。

3 讨 论

肠造口患者术后进入慢性病照护阶段,不仅要面临造口护理问题,还要面临角色适应和情绪体验的问题,再加之护理知识的缺乏,因此自我护理能力差,给其社会功能和心理和生理造成了严重影响[8]。PDCA循环集管理、控制、监测于一体的管理模式,可针对各种不利于健康恢复的因素,给予针对性管理,促进护理更加有效、科学、全面[9]。

为提升患者造口自我管理效果,本研究根据患者自我管理项目中围手术期与延续性护理两个阶段,制定了入院当天、术前1 d、术后3次、出院前1 d、出院当天、出院后1周、3周、5周共8个时间点的内容,组建并培训PDCA循环小组,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指导。并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现状,给予PDCA循环干预,有效纠正情绪偏差和不良行为,如社交恐惧、角色适应不良、自护能力偏低、造口认知不正确等[10],给予个体化方案,变被动信息接受为主动寻求信息、支持自我管理,其中不仅重视患者自我意见,共同制定管理计划,并邀请的了其家属参与,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结果显示,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和总分分别为(34.25±4.92)、(22.34±2.74)、(20.95±3.00)、(28.13±4.40)、(142.54±4.36),对照组管理后分别为(30.13±4.02)、(20.88±3.40)、(19.02±2.97)、(25.60±3.69)、(125.47±4.77),管理后两组患者ESCA评分对比差异明显(t=4.5853、2.3642、3.2328、3.1153、18.6778,P<0.05)。观察组造口知识掌握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PDCA循环可有效提升患者造口知识掌握程度,且ESCA、DET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其还能有效促进患者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提升,分析是通过PDCA循环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信息支持,使其认识到了正常造口,及时发现护理偏差和薄弱环节,并认识到了造口并发症重在预防,给予正确的评估和有效的处理,因此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猜你喜欢
肠造口造口出院
普外科护士肠造口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直肠癌永久性造口患者造口周围皮炎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实施预出院流程在脊柱外科患者出院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多功能肠造口栓的设计及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皮桥造口在预防性回肠造口临床中的应用及观察
造口患者居家照护对策
尿道造口患者宜多饮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
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