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附属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

2021-01-07 14:29南开大学幼儿园
天津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共育幼儿园社区

■南开大学幼儿园 常 明

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促进家、园、社区进行良性互动已经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三方合作共育体系在改革开放时期初步建立,随着历史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三方关系在政策优化、理论深化、实践改进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合作共育的体系在幼儿发展和学前教育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附属幼儿园在合作共育体系中的资源优势

有些历史悠久的高校校区内除了教育教学空间之外,多配有教职工住宅区,因此高校附属幼儿园也享有一般幼儿园共性的社区资源,同时高校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也为幼儿园提供了独特的隐性资源。

(一)高校社区环境中的显性资源

校园内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幼儿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提供了安全且优质的学习条件;高校社区独立而完备的显性物质环境,如:综合市场、小型超市、餐厅、医院、邮局、银行、创业社区等组成的“微型社会”,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体验的场所;高校先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各类实验室、标本室、博物馆、体育馆等,为幼儿学习成长提供了更专业的基础。

(二)高校社区环境中的隐性资源

高等学府中的人员组成与一般社会环境不同,除生活区中的各领域、各年龄层的工作人员以外,教学区内的各领域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外宾等为幼儿深度学习和人际交往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

高校附属幼儿园的家长受教育水平高,涉及的学科广、专业性强,大多从事教科研工作,在幼儿园园本课程研发中提供了有力支持。幼儿教师侧重专业组织策略,家长讲解准确的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家长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现阶段高校附属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中的问题

(一)合作关系不协调且形式浮于表面

目前幼儿园对合作共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合作三方力量不均衡。幼儿园是合作的主导和主体,但教师们为了完成自身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往往将相关工作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家庭和社区。因此,家庭、社区只能充当协助、配合的角色,二者在体系中缺乏主动性,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也过于单一和浅表。尤其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更为孤立,着眼点只是解决事务性的问题,例如:招生的宣传、咨询、社区亲子活动等。合作呈现随意性,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合作效果不佳。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分歧

高校附属幼儿园家长获取教育信息渠道多,学习能力强,且高校教师经常有赴国外工作学习的机会,接触了许多国外教育理念,就导致每个家庭都持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成长发展过程的诉求也不同。例如:有的家长注重能力培养;有的家长关注智力开发;有的提倡个性自由发展等。而观点多样、不同就导致与幼儿园合作中会产生一定的分歧。

(三)三方合作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目前高校附属幼儿园在与家庭、社区合作中,主要着眼于家长工作,但内容和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传统。家长看到的大多是幼儿园的阶段教育成果,幼儿园教师将家长错位地置于观众和听众的角色上,而没有将他们作为合作行动主体。

高校附属幼儿园尽管在环境资源的利用上拥有显著的优势,如:幼儿园借助家长专业的优势,带领幼儿走进各种实验室参观、到图书馆阅读、到体育馆锻炼等,但不难看出重点都围绕在对教育教学设施的开发利用,对于蕴含着大量生活教育内容的社区资源挖掘不足,致使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缺乏互动性,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

三、促进高校附属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合作共育机制

学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园和社区都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担任不同职责的三方形成合力,因此我们应充分、均等地发挥三个主体的作用,主动合作,相互协调,制定共同可行目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建立合作管理运营机制。

幼儿园要主动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构建“幼儿教育共同体”,通过召开家委会和社委会,主动向家长、社区介绍幼儿园的工作计划、发展规划和合作愿景,邀请合作方参与到幼儿园的发展建设中来,调动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三方应共同制定合作章程、管理运营制度、合作职责等,通过完善的运营机制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教育体系。

2.建立合作交流互补机制。

高校附属幼儿园要紧跟大学的发展步伐,以国际化的视角,树立开放办园的理念。幼儿园要建立与家庭、社区协同交流机制,三者之间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加强交流,协同行动。幼儿园可采取多种方式向家长和社区普及科学育儿的知识,发挥幼儿园组织优势,开展教育资源信息交流,例如:专家讲座、教育技能培训、幼儿教育论坛等。家长作为合作的主体之一,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优势,介绍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将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及方法补充到幼儿园教育中来,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协同幼儿园共同构建高校幼儿园园本特色教育体系。作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补充与延续,社区教育能够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通过在社区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性活动,为幼儿创造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成长环境。

3.建立合作有效的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推动高校附属幼儿园和家庭、社区三方良性合作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幼儿园的管理者、教师、幼儿、家长及社区工作人员均是合作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要通过多种形式贯穿合作的全过程,对活动内容、环境创设、组织形式、合作计划以及合作工作总结等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做出客观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会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建设,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并有效地推动高校附属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良性互动。

(二)转变观念,树立大教育观

幼儿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培养的孩子将来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要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更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联动协作,形成合力。这就迫使教师要提高认识,破除狭隘的教育观念,树立大教育观,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新的视野,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与家长、社区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与外界联系的能力,由单一的教育者转变为幼儿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三)整合有效资源,构建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建议

高校附属幼儿园在三方合作中应起主导作用,幼儿园要多渠道、多途径做好与家庭、社区的双向互动和三方合作。

1.挖掘有效资源,做到双赢合作。

面对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首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对资源进行分析和筛选,然后将筛选的资源提交给家委会和社区委员会进行审议,征求合作方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充分考虑家长和社区的需求,在制定教育计划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做到双赢才能充分调动家长和社区合作的积极性。

2.促进双向互动,拓展教育空间。

坐落在高校校园中的附属幼儿园,环境相对安全,幼儿园应该利用环境优势,树立开放的理念,打开幼儿园的“围墙”,带着孩子们“走出去”,拓展幼儿的教育空间。例如:幼儿园可以利用社区丰富的资源开展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幼儿园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开展“送教育进社区”的活动,在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组织社区散居儿童开展早教活动等。

高校附属幼儿园作为高校社区的成员,要加大开放的力度,除了带领幼儿融入高校的大环境,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为幼儿扩展教育空间,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例如:高校附属幼儿园可以借助学生会的资源开展“幼儿社团活动”。社团教师由幼儿园教师和不同专业的家长和大学生担任,教师和家长、大学生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备课,达到优势互补的最佳教育效果。

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附属幼儿园要充分优化三方教育资源,为学前教育开创新的发展道路,为幼儿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共育幼儿园社区
社区大作战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