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1-01-07 14:29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任励劭
天津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创造性化学思维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任励劭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新课改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科学认知过程,遵循创造性思维在化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三个过程的体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角度来构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系统。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建构创造性思维的化学教学模式的方法。

创造是一种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独立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就要把课堂上的学习自由还给学生,使学生能有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机会。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激励他们主动探究问题,师生观点相互撞击,绽放出创造的花朵。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化学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当前化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

这类教学方式,一般情况都是需要教师以引入开放性试题为开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自动结合成学习小组,小组内讨论,然后向全班展示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大致感受到化学的本质,领悟到这一教学形式带来的学习乐趣。

2.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化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网上资料的收集整理、预期实验现象的验证、工厂调查走访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化学、理解化学、热爱化学。

3.探究式教学。

这类教学方式,只适用部分教学内容,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主动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尽管在教学时长上,这类教学会消耗更多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化学的整体意识,为建立创造性思维奠定一定的基础。

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建立正确积极的观念,拥有创造力的教学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将这种观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会真实地完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为了让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尽可能地去激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索,并独立获取结论,鼓励他们对事实进行质疑,敢于突破。那么,在现实教学中,教师需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认为,不管哪一种思维,不管它是抽象的或是多理论的,都需要基于经验材料展开观察分析。不夸张地说,智力的开端就是观察,观察甚至属于思维的前哨,能开启思维的大门。观察的深刻程度,直接决定了创造性思维能否形成以及形成情况,所以,要让学生清楚一个道理,首先要指导学生作出全面深刻的观察,做到去伪存真,如此不仅能为最后问题的解决铺就基础,还有助于最后的解决问题方式变得更具创新性。比如,展开原电池这一内容教学时,学生在掌握锌、铜原电池的演示实验以及知道其背后的原理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让学生自己通过金属设计原电池的要求。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就会清楚将活泼金属当成负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当成正极进行操作的可能性不大,学生展开思考就会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方案,比如可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浸入镁铝做电极或者在浓硝酸溶液中浸入铁铜使其当做电极。学生有了创新设想,就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实验验证设想的正确性,通过实验验证与设想结果相符。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两个设想的实验方案去书写特定情境条件下的电极反应方程式,所有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完成了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改造,诱发学生打破常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到了最佳状态。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在于是否具备猜想能力。

猜想源于基于已知原理事实,就未知的内容现象、规律展开一系列假设性的命题。化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兴趣,发散直觉思维,这是掌握探索知识方式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猜想,从教师层面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展开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一股脑地将内容全部抛出来,而是需要做到“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分析,引导学生对此展开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展开活动。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去猜测问题最后的正确结论,去猜测解题思路有多少个方向,去猜测其中有多少种可能,去思考知识间相互联系有哪些,让学生“绞尽脑汁”,最后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助推其思维养成自主性。

同时为了让学生展开猜想,教师可以为其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学生做猜想探索,甚至可以编出变换的结果或者给出一些不全面的题目,让学生展开猜想,激发猜想的积极性。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具备思维能力,质疑思维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护和加强好奇心与想象力,可以让学生无惧于权威,关注任一疑点,勇敢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尽可能多地去探索跟问题相关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倡导的是多读书多思考,避免学生进入人云亦云的状态。

比如,在冷水中放入镁,同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热后,这一混合溶液逐渐转为红色。针对这一情况做猜想:第一种就是其中是什么物质导致混合溶液变了颜色;第二种就是通过上面一系列的操作,最终形成的物质具备哪些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混合溶液是酚酞,其颜色发生变化说明其中有碱性物质存在,以元素守恒进行思考,可能其中的镁跟热水发生反应形成了氢氧化镁,导致溶液变红。而氢氧化镁常温下不会溶于水,会溶于热水中让酚酞变红,表明了该溶液溶解度跟温度有关且成正比。教师点评:性质、变化、现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质的性质决定变化的发生,物质的变化表现出具体的现象;反之,现象反映变化,变化体现性质。学生感悟:对未知的性质进行猜想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分析异常现象→猜测所发生的变化→总结相关性质。

3.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相同来源的材料进行不同答案的探索,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发散思维。其具备流畅性、创造性以及变通性等优势,让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其中关键的要素就是引导其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训。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常情况下可以基于如下方面,例如:对学生的训练可以采用一种条件下联想多个结果,让学生改变惯有思维,更具自身个性思考,激励学生创新,努力做到一道题目给出多个解答或一道题目实现多个解决方式。尤其当下,开放性问题的逐步增多,除了对过去习题发散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同时也让发散思维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比如,在教授《合成氨工业条件的选择》一节中,我将复杂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如何使合成氨工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学生根据学习过的平衡和速率的基本思想,在教师和课本的引导下,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将知识隐含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由理论到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对教学中存在的创新思维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将其与学生个性进行结合,把这类对思维起到训练作用的形式融入到教学中的任一环节,这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的正确方向。

猜你喜欢
创造性化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