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021-01-07 14:29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城关小学刘丹红
天津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实效性心理健康教材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城关小学 刘丹红

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学校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气息很强的学科,通过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析农村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证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农村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数量极为庞大。加强农村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农村教育,还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基层农民的素质,为后期社会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学生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分析近几年来的农村学校现状,农村学生向城区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现有的学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是自卑感太过强烈,总想着去大环境中发展;有的是父母离异或者父母进城打工,内心非常缺爱心理;还有的是家长在别人面前总是批评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情况,只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强大起来,找回自信,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及生活态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课堂并不仅限于教室,应当与课外教育充分结合,实现教学空间的拓展。而目前的农村语文教育情况却是,很多教师只进行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进行课外活动的延伸,也没有对学生心理发展状态予以充分的关注,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增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

目前,在农村语文教育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很多阻碍。尤其各种不良网络信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很多媒体在进行社会暴力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没有把握正确的报道视角,对学生产生不恰当的引导,而学生又没有独立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影响,对陌生的社会产生畏惧,偏离心理健康成长的轨道。

(三)语文课堂人文性特点不明显

目前,在农村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依然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并没有过多地设计情感方面的教育。尤其针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教师更多的是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分析,对文章主旨大意进行分析,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记忆字词句。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丝毫趣味性可言,人文性特征也没有凸显出来,更加无法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三、提升农村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

要想提升农村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将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进行有机结合。首先,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视野。语文教材中不仅收纳了很多的优质文章,同时向学生推荐了很多阅读书目。教师只要用心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美,发现文章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学生的作文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性格以及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教学,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进而引导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发展。最后,在语文教育体系中,口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农村学生都比较内向、腼腆,教师可以加强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由内向变得外向,由腼腆变得活泼,进而实现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创造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要想提升农村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创造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创造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才能实现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情感互动,使单一的语文知识教学转变为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处于放松状态,并带着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语文知识的学习。而教师也要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通过教材中的课文教学,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完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融入传统文化

要想提升农村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尤其是现阶段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传统文化,科学运用这些传统文化,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既可以完成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传承,又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净化学生的心灵,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要想提升农村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尤其是现阶段农村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仅运用了大量优美的词句,同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有的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探索,有的表达了作者对远大理想与信念的不懈追求。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用心体会其中的情感,学会辨别社会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作品中伟大人物的榜样力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例如,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都可以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学生深思。而通过对这些伟大人物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其产生敬佩之情,引导学生以其为榜样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而激发学生对高尚情操的向往与追求。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逆境教育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受挫能力。任何人的日常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随时有可能面临各种挫折。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将会严重影响今后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逆境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接受逆境教育,让学生敢于面对逆境。以《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让学生从歌曲中体会王二小勇于牺牲的精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少年英雄王二小》,让学生更直观感受王二小面对逆境,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

(五)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要想提升农村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时代,合作与竞争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和素质。而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应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想法,进行彼此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与融合。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还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在小组合作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自然而然展开情感交流,并通过团结互助,取长补短来提升自己。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体现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评价、心理承受能力的评价、诚信水平的评价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加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点,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农村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点。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并在后期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而要想提升在农村语文教育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创造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积极融入传统文化、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实效性心理健康教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