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为先,和“大人”一起读

2021-01-07 14:29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陶新云
天津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拔萝卜窗花童谣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二小学 陶新云

部编版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与苏教版教材相比,有较大改动,最明显的是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出现了“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据主编温儒敏教授介绍,此栏目的设定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不功利,也无压力。关于“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经过不断思考与改进,渐渐清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和谁读?

“和大人一起读”,此处的大人,可以理解为:父母、教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比阅读者阅读能力强的人,就可以称为“大人”。一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十分明显:识字量不大,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画,对文字的敏感度较低,语感不强,往往会造成一些阅读困难,导致他们产生畏难情绪,简单来说就是“看不懂,所以不想看了”;他们好动,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不能保证阅读时间的连续性。此时,若是有“大人”能帮助、引导、鼓励、督促,那么学生在阅读的起始道路上或许可以走得顺畅些。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首当其冲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在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渐渐发现,最主要的“大人”还是学生父母。家长陪伴孩子开启阅读之门,不仅能大大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更是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读什么?

温教授坦言,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他建议教师采取“一篇带多篇”的方法,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同理,笔者认为,不仅课文需要这样做,园地中的“和大人一起读”也可以这样做。以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和大人一起读”一共有八篇,分别是儿歌童谣类《小兔子乖乖》《剪窗花》《谁会飞》《春节童谣》,故事童话类《小鸟念书》《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猴子捞月亮》。这些内容是教材所选,内容浅显易懂,且生动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读完教材,拓展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读物,有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素材。

(一)主题相同的儿歌童谣

儿歌童谣《剪窗花》有五句话,前三句话分别由三个字、三个字、七个字组成,最后两句一问一答,读起来非常顺口,加上各式各样窗花的图案,是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学前教材中也有一首《剪窗花》:“小剪刀,咔嚓嚓,奶奶在家剪窗花。剪朵梅花五个瓣,剪只喜鹊叫喳喳。剪出雪花漫天撒,剪个‘福’字头朝下。再剪一个胖娃娃,抱着鲤鱼笑哈哈。奶奶问他乐个啥?恭喜恭喜过年啦!”读完这首,再背那首,新旧儿歌对对碰,让窗花的儿歌化作最美童音。

(二)形式相同的科普童话

科普童话《小松鼠找花生》不仅情节吸引人,还能从故事中了解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里的科学知识。这类童话故事对于充满好奇心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充满趣味的。课外拓展一两个科普童话,还可以交流从故事中了解到的科学知识,学生非常乐意去读。此外,作者相同或是结构相似等与教材例文有关联的读物,都可以拿来做课外拓展阅读的材料。读的内容不限于教材,而是以教材为中心,无限辐射。

三、怎么读?

(一)教师指导要得法

1.儿歌,读后讲一讲。《小兔子乖乖》是幼儿时便听过的故事,教材中安排在“语文园地一”,以儿歌的形式第一个出场。因新教材拼音教学延后一个单元,此时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拼音学习,这首儿歌也没有注音,这对于识字不多的、刚入学的学生来说,跟读就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仅有跟读无法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提出:“这首在幼年时便会传唱的儿歌,耳熟能详的故事,能否讲给他人听一听呢?”提出更高的要求,便是加入一味增强剂,让学生尝试讲一讲这个故事,也是对儿歌内容的另一种解读。

2.童话,读后编一编。童话故事《拔萝卜》也很有特点:图片与故事内容贴合,类似连环画的形式;每段文字结构相似,拔萝卜的人物逐一增加,到第六自然段,以省略号结束。这样的故事形式,给了学生学习表达的样式。先自由读,在读通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发现图片与文字的规律,模仿2~5自然段表达的样式,再看着图片继续编故事,将故事讲完整。第三幅插图旁还有一幅泡泡提示:“后来怎么样了?”那么教师可以追问:“后面还来了谁?发生了什么?”无限想象的空间,给了学生无限表达的机会,直到——萝卜拔出来。

3.科普,读后问一问。儿歌《谁会飞》的语言特点十分明显,每小节两句问答:“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扇扇翅膀去又回。”句子简短,句意明朗,读通读懂后,再来问问,“谁会爬?”“谁会跳?”,模仿句式说一说,小伙伴之间比一比,争当小诗人,兴趣自然就来了。还有一些阅读材料,如《小兔子乖乖》《拔萝卜》等,有对应的儿童歌曲,那么唱一唱就成了调味剂,音律为诵读锦上添花。一篇阅读材料,多种形式阅读,对学生来说,有着抑制不住的喜欢。

(二)家长陪伴助力

1.营造读书氛围。读书氛围的营造,有时需要家长刻意为之。就“和大人一起读”来说,家长的关注、参与、交流,便是最好的阅读氛围。

2.分享阅读成果。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互动学习后,有很迫切的愿望想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父母看,以得到夸奖。顺应这种心理需求,教师就要求学生回到家中读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唱一唱,讲一讲,还可以邀请父母参与演一演。此时父母的仔细聆听、积极参与,就是最好的陪伴。

3.提供预习帮助。关于相对简单的内容,比如,《小鸟念书》《春节童谣》等,教师会选择调换教与学的顺序,先布置预习,要求根据拼音读通读顺,不明白的地方请教爸爸妈妈,课堂上再由教师检查朗读,或作出相应的拓展。此时,家长的陪伴不是分享成果,而是提供帮助,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帮助是对他们学习最大的支持。

(三)同伴互读激励

前文说到:“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可以理解为:父母、教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比阅读者阅读能力强的人,就可以称为“大人”。优秀的同伴是学生除教师、家长外,最亲密的“大人”。可以开展过同班同学组内互读,班班之间互读,甚至尝试跨年级的结对班级互读,通过与不同小伙伴的阅读交流分享,让学生的阅读之心永葆活力。《小学语文》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说道,“‘和大人一起读’是阅读材料,是阅读环境,是阅读方法”。的确,提供优质的、有指导性的阅读内容(读什么),营造轻松的、温馨的阅读环境(和谁读),加上有趣多样的阅读方法(怎么读),定能培养学生越来越浓厚的阅读兴趣。

猜你喜欢
拔萝卜窗花童谣
剪一朵窗花
童谣里的童年
剪窗花
快乐童谣
剪窗花
拔萝卜
剪窗花
如果你想拔萝卜,就这样!
拔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