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防御“8·10”强降雨工作经验与启示

2021-01-07 22:08李盛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1年5期
关键词:洪峰流量强降雨防汛

李盛

(铁岭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辽宁 铁岭 112000)

1 “8.10”强降雨的特点

1.1 降雨强度大、分布广

8月10日8时至15日8时,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44.70 mm。有100个气象站出现大于100 mm的降水,16个气象站出现大于50 mm的降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西丰县西丰镇,为233.50 mm,最大小时降水量出现在昌图县泉头镇,为51.30 mm。各县(市)区平均降水量为:铁岭县156.50 mm,开原市154.90 mm,昌图县106.90 mm,西丰县167.90 mm,调兵山市147.60 mm,凡河新城区180.00 mm,铁岭经济开发区180.80 mm,清河区192.50 mm,银州区136.40 mm。

1.2 河道、水库汇流速度快,水位陡涨

受降雨影响,辽河干流、东部山区寇河、碾盘河、清河、凡河、柴河等河流水位、流量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各测站最大洪峰流量为:碾盘河耿王庄水文站15日0时42分出现最大洪峰流量484 m3/s;寇河松树水文站14日21时出现最大洪峰流量830 m3/s;清河八棵树水文站14日23时30分出现最大洪峰流量393 m3/s,开原水文站15日02时30分出现最大洪峰流量998 m3/s;柴河柴河堡水文站14日23时30分出现最大洪峰流量263 m3/s;招苏台河王宝庆站16日22时26分出现最大洪峰流量153 m3/s;二道河宝力镇站16日15时00分出现最大洪峰流量209 m3/s;凡河官粮窖水文站15日0时出现最大洪峰流量410 m3/s;辽河干流福德店站18日8时流量171 m3/s、通江口站18日8时峰流量302 m3/s,铁岭水文站15日11时30分出现最大洪峰流量1 050 m3/s。

清河、柴河、南城子、榛子岭、红山、红顶山、诚信等7座大、中型水库及时拦洪错峰,拦蓄洪量2.24亿m3,蓄水量达到5.75亿m3,比去年同期多1.77亿m3。同时有12座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

1.3 普遍受灾,影响范围大

全市8个县(市)区、119个乡(镇)、街道,1.77万人受灾,其中0.90万人紧急转移,6个县(市)区农业、基础设施、家庭财产不同程度损失,共造成经济损失35 989.91万元。

2 防御“8·10”强降雨的主要经验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在此次强降雨防御工作中,不断探索,持续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坚持坚强有力的领导是防御强降雨胜利的前提

8月9日,全省水利系统暨防办防御9号台风调度会议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16次组织召开防御强降雨工作调度会议和部署会议,并连续多日坐镇市防指亲自指挥。多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深入到县(市)区,深入防汛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现场检查督导防御强降雨工作。

2.2 坚持“防”在“救”前是防御强降雨胜利的关键

2.2.1 坚持目标导向

始终以“不死少伤”为防汛的终极目标,以全省防汛演练为蓝本,带动全市防汛抗洪综合能力的提升,并实现了由演练转为实战。通过汛期前编制的“一县一册”,精准施策,对全市需要转移群众实名建立清单式台账。明确群众转移路线和避险场所,通过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将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到村、到组、到户、到人。根据事先统计和预案安排,全市在特大暴雨情况下,东部山区、丘陵地带的41个乡镇和危房险房、工棚、易发生山洪、地质灾害区域等危险地带应转移避险人员共计1.14万人(其中:因地质灾害需转移0.06万人、危房险房需转移0.15万人、山洪灾害需转移0.17万人、水库溢洪需转移0.26万人、沿河险工险段需转移0.43万人、低洼易涝需转移0.07万人。)

“8·10”强降雨出现后,根据可能发生的灾情、险情,市防指科学细化转移避险措施,按照专家团队意见精准转移危险区域避险群众0.86万人,确保了危险区域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8月14日晚,收到省防指关于寇河流域洪水预警后,迅速指挥协调西丰、开原、清河等地将寇河沿河7个乡镇、77个村、0.17万人全部转移。整个人员转移过程实现了“三有四落实”,即人员有组织、生活有保障、管理有秩序,落实责任人、落实避险路线、落实留置场所、落实后勤保障。

2.2.2 坚持问题导向

加大重点部位监管,通过前期编制的“一县一图”,挂图作战,对全市32处河道险工险段、37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21处重点山洪灾害隐患点、32处旅游景点、8处下潜式立交桥、11个地下商场等防汛薄弱环节全部死看死守、昼夜巡查。所有在建工程全部停工,356台建筑塔吊等起重设备全部停止作业。

2.2.3 坚持责任导向

进入主汛期以来,市、县、乡、村3 796名防汛责任人、“五级包保”责任人、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全部上岗到位、在岗带班,指导防御强降雨工作。从8月10日开始,水利、气象、水文等相关部门随时组织会商研判,并将会商结果通过电视台、手机短信、微信等有效形式滚动向社会发布,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8月10日18时,市防指及时启动全市防汛Ⅲ级应急响应,8月13日14时,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同时,加大了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包保责任人、防汛责任人、巡查员、管理员上岗到位情况的暗访、督查、抽查力度,确保各级防汛责任人全部上岗到位。特别是认真落实重大信息报送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及时、畅通。

2.3 坚持有序统一的协调联动是防御强降雨胜利的保障

2.3.1 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合力

市、县防指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气象、水文部门加密会商研判次数,及时发布预警预报;水利部门加强水情监测和防洪工程运行调度,提前预泄可能超汛限的水库蓄水,采取临时措施加固险工险段;自然资源部门及时发布地质灾害二级预警,组成7个巡察组入驻各县(市)区,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应急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对4座地下矿山、10座尾矿库及40家危化品企业进行安全巡查值守;住建部门对城区低洼易涝地段加强防范,死看死守。全市3 320名救灾救援队、520名公安干警抢险救援队、25支449人医学救援、卫生防疫机动队全部集结待命。从11日上午开始,水利、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应急等5个部门组成的29个专门工作组和专家组一直在一线指导防御强降雨工作。

2.3.2 指挥有力反应迅速

8月14日晚,在收到省防指关于寇河流域洪水预警后,为应对寇河可能出现的洪峰,市防指组织3个县(市)区共2 00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93辆各类救援车辆、2艘冲锋舟、4艘橡皮舟、100套救生衣、100把铁锹、20把大锤、6万条编织袋等救援抢险人员和物资,随时准备开展抢险救援。同时,公安交警、交通部门对寇河干流11座大桥及沿河辽开线公路全部实施封闭。

2.3.3 注意风险防控应对得当

加强与东辽河上游四平市沟通会商、联防联控,密切关注二龙山水库放水对铁岭市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对铁岭市涉及的招苏台河、条子河、二道河分别进行相应布防,确保河道安全。

2.3.4 坚持创新管理机制发挥群众作用是防御强降雨胜利的基础

由于遭遇强降雨,受东辽河区间地表泾流和上游四平市二龙山水库泄洪影响,昌图县境内东辽河水位上涨,东辽河王奔水文站8月19日洪峰流量达到706 m3/s,辽河通江口特大桥水面宽度增至两千米。面对上游洪水来袭,市、县防指密切监视水情,重点关注上下游水位的变化,加大巡河巡堤的频次和密度。8月20日和21日,巡堤小组在巡查中发现昌图县七家子镇榆树村段和古榆镇曙光村曹船口段砂基砂堤分别出现长度约150 m和50 m散渗现象,巡堤人员立即逐级上报县防指,县防指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并上报市防指。25 min后,抢险人员、物资、设备全部到达现场立即展开抢险,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力抢险,堤防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东辽河沿河乡(镇)密切关注水情,重点做好人口转移、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落实、险工险段巡查值守等工作。

在此次强降雨防御工作中,全市依托河长制工作建立的河道网格化管理机制在水情巡查、报告、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一线基层干部群众的自身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昌图县通过有效运行河道网格化管理机制,全县上下联动、密切协作,尤其是“三员”(水管员、畜牧员和林业员)积极参与,“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村民)建言献策,为防御东辽河、辽河洪峰过境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全县成功度汛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存在的问题

3.1 县(市)区防汛抗旱组织机构不健全

具体体现在大部分县(市)区没有成立专门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多为临时组建的机构,人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缺乏明确的分工和高效有序的管理。

3.2 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台账清单精细化不足

具体体现在发生汛情险情时,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区域群众转移群体划分需要进一步科学细化,避免一有汛情就要全员转移、避险,各级政府投入大,基层群众有怨言。

3.3 中小河道防洪标准低

现有47条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堤防不连续,且存在砂基砂堤,有的甚至没有防护措施,一遇大暴雨就多处漫堤决口,损失严重。

3.4 防汛指挥系统信息化程度不高

具体体现在各地防汛办公设备先进性和完好率较低,缺乏必要的备用设备。尤其是视频指挥系统相对落后,市防指具备与县区视频连线功能,不具备远程可视、远程协同、远程调度、远程指挥等能力,信息化建设方面严重滞后。

4 工作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依据降雨量级精准转移群众预案

各级防指要健全会商机制,更加精准地预测、预报、预警,实现会商指挥科学化、高效化、效率最大化。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加强联动,更加精准地确定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具体点位。县、乡、村、组要按照降雨量级和可能出现的险情,更加精准地统计需转移群众,要到点到人。各相关部门要坚决果断指挥转移,保障避险转移人员安全,确保“三有四落实”。

4.2 坚持“防”在“救”前、挂图作战

继续细化“一县一图”“一县一册”,坚持因“册”施“策”,进一步明确责任人、隐患部位、转移人员名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挂图作战。确保连点成线、协同推进,不走弯路、不留空白点。

4.3 适时启动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位置受威胁群众搬迁

2017年,铁岭市防指将铁岭县作为试点,完成了铁岭县大甸子镇新坟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位置58户群众的搬迁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重点位置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建议市财政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加大扶持和整治力度,从财力上解决支出经费问题、从政策上寻求上级支持,适时开展清河、西丰、开原等地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位置群众的搬迁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地质灾害易发区安全隐患问题。

4.4 加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能力建设

各县(市)区应尽快成立专门的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加大培训力度,解决人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要重点建设信息化指挥系统,特别是加强乡镇一级视频指挥系统建设,确保指挥中心能够动态掌握各个监测点雨情、水情、灾情,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现代化技术保障,确保第一时间将决策指令和防汛信息通过视频指挥系统快速、准确的传达到基层,更加有效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4.5 补短板,加强防汛薄弱环节建设

各地要认真排查今年汛期强降雨过程中防洪工程暴露出的问题,梳理本地区存在的薄弱环节,包装项目,提前做好前期工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完善防洪体系建设,补齐短板,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

5 结论

防汛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铁岭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作为指导思想,完善体系建设,把统一指挥部门协作作为常抓机制,把平时常备、汛时快反作为关键手段,努力把防汛工作向深层次发展,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保价护航。

猜你喜欢
洪峰流量强降雨防汛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夏季防洪防汛
防汛当前莫添乱
乡村防汛 浚沟当先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无定河流域洪峰流量的空间变化统计分析
铁力水文站水文特性分析
清流河滁县站历年洪峰水位洪峰流量趋势分析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