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视域下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1-01-08 20:07王亚娣马靖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师范生生物学师德

刘 伟,王 博,王亚娣,马靖煜

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某一专业实施专门性评价活动,认证核心在于确认毕业生是否达到对应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1].目前,全国各地陆续将生物学科纳入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国家对于生物学科重视度较过去相比有较大提高,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对于生物学教师教学基本功、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等要求也随之提升.因此,为了培养优秀基础教育生物学教师,在专业认证视域下构建生物科学人才培养体系尤为重要.

1 专业认证视域下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困境

1.1 专业发展亟待深刻反思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具有广博知识和扎实教学技能,能够适应中学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合格本科毕业生[2],同时,也向社会输送从事生物科学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专业认证的实施,意在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此,生物科学专业要与时俱进,了解社会需求,对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刻反思,如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明确、体系构建是否完善等问题,从而保证为生物教育事业贡献出力量.

1.2 师范生职前职后衔接有隙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主题之一[3].师范生处于教师生涯发展的职前教育阶段[4],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技能层面的培养偏重于职前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如开设书写技能训练、实验教学论等课程,构建合适的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但未能与职后教育形成无缝对接.在师范生教育实习反馈调查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部分师范生对于生物学课程标准理解深度不足、对于中学生物学教材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于中学实践课程熟悉度不够,如个别师范生在课堂上高度依赖教材,所授知识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第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占比较少,专业见习课时较短,没有形成阶梯式的完整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评价和跟踪反馈机制[5];第三,师范院校和教育部门、教育实践基地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个别中学拒绝接收师范生作为实习教师.

1.3 师范生师德养成路径薄弱

教师师德的好坏是影响教育的百年大计,因此,师范生师德的培养对于教育发展至关重要.但在师德培养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师范生对时事政治、党和国家的教育大政方针及基本政策缺乏应有的认识,难以认识世情和国情[6];第二,课程建设上彰显师德类的课程较少,影响师范生师德水平的提升,如高校对师范生教师从教技能训练较多,但对于教师使命感、责任感的渗透较少;第三,师范生师德内化不充分,自主学习、自我提升意识匮乏,仅将教师视为职业,而非事业,如部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仅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师集体研习等活动参与性不积极、参与度不高.

2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问题导向原则

专业认证遵循“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化重点为针对问题所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在于是否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解决问题是重中之重.为此,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要把握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7],明确生物科学专业教育的重点,将培养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确保对学生教师教育的问题导向.该原则对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出如下三点要求:第一,发现目前人才培养存在的潜在问题;第二,围绕问题进行体系完善;第三,切实落实到具体课程设置上.

2.2 实践衔接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师范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对于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我国所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有所体现,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2011〕6号)等.生物科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也是人类认知体系的重要部分,考虑其专业发展,必须坚持实践衔接原则.实践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以实践为生物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础,不断分析、总结、创新研究方法,加强职前职后教育衔接,从而丰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理论,形成具有实效、别具一格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复合型教师队伍.该原则对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强调如下两点要求:第一,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第二,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2.3 持续发展原则

立德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专业学科素养及职业道德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终身学习及了解学科发展的良好意识是师范生能够胜任生物教学的关键.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顺应时代变化背景下学科专业的新发展,遵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教师师德的新要求,保证师范生自我提升意识不断增强及专业人才的持续性输出.该原则对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主要应用于以下两点:第一,紧跟时代变换,提升校园氛围;第二,关注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制度.

3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3.1 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强化核心素养

培养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性质与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标准[8],是各高校布置、开展、落实、验收工作的指南.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目标体系.该目标体系主要针对师范生学科教学、综合育人、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学科教学方面.师范生要牢牢掌握生物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熟悉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基本研究方法,理解“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生物学核心素养内涵,了解生物学和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对于教学能力,师范生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中学生物学教材内容,充分理解生物学课程标准,并以课标为依据,针对中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开拓新型教学模式,有效利用信息化时代特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二,综合育人方面.师范生树立以德为先的教学理念,熟练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具备较好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并应用于实践中.同时,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理解生物学学科育人价值,将育人理念与生物学学习相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将理论学习、能力提升和师德养成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学校文化,积累相关主题教育及社团活动经验[9].

第三,持续发展方面.师范生要及时掌握基础教育改革信息及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了解生物学教师行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内化于心.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学习、学术研讨、座谈等活动中,发挥自身角色作用,深刻领会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3.2 围绕目标,完善体系,素养养成于实践

教师教育具有专业性、地域性、实用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特点[10].基于目前师范生职前职后衔接有隙问题的存在,师范院校、培训学校、用人单位要彼此合作,充分发挥利用彼此的优势,培养专业且优秀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前阶段的师范生教育中应当被重视[11],其和理论教学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教学形式.为此师范院校可围绕培养目标,结合国家生物科学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12],从理论知识基础、综合实践能力、个人整体素质三个方面更新育人体系.

第一,理论知识基础方面.高校不仅要设置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还要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如开设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师口语等课程,从而与中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加强师范生对中学教材、中学课程标准的熟悉度;将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剖析、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类汇总;将生物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教学设计相结合,创新出设计达标和吸引学生并重的教学方案,同时,加强师范生教学反思的培养,跟踪生物学科学术动态的强度,使其在信息化时代发展下了解新观点,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站在生物学科的前沿.

第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针对职前职后衔接有隙问题,高校增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学时时长,使师范生深入中学课堂,置身于教学活动中,切实锻炼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实行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四年不断线的职前教师教育“双导师”制度[13],通过校外导师将职业教学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理想,加强师范生职业使命感及责任感,并使其了解教育新理念;注重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教育机构的合作,广泛并谨慎选择教育实践基地,使师范生拥有提升思想、丰富基本理论知识系统的平台,提前适应教师职业氛围,为职业规划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个人整体素质方面.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师德养成路径薄弱问题,高校可定期举行从教技能竞赛,严格督查师范生的参与情况,使其适应新时代下学科的进步和教师事业的发展状态;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实践调研活动、教学座谈会等,提升师范生语言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并促进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

3.3 顺势应变,细化课程,课堂教学有抓手

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对于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高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定,并定期对其进行修订,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及达成途径等;其次,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新时代下采取信息化手段教学,注重前沿性知识的掌握,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最后,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14].在设置课程组织结构时,必须确定构成课程主线的相关课程要素[15],按照相关课程要素,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16].

通识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思想的教育类型[17].通识课程平台结合专业培养要求,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实践、实用写作等课程.这有助于拓宽学生学科知识面、加强学生文理兼修的理念、拓宽学生各学科知识眼界,培养具备前瞻眼光、通融识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教师教育课程关系到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18],是师范专业必须建立的平台,主要包含两类课程:开设理论类课程,如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教育政策法规与师德修养、生物课程核心素养、中学生物学教学论、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开设实践类课程,如生物课堂教学技能、教师口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两类课程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积累教学知识,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素养,为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生物学教师夯实基础.

学科基础课程由一定数量的若干学科课程所组成,精准匹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学习需求,主要开设基础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生物化学等课程,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促进学生习得系统性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学科理论素养.

专业课程的设置强调专业性、实践性,成为一名合格的生物学教师务必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将其与中学生物学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主要开设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生物显微镜使用技术、分子生物学、生物科学发展史、动物行为学、植物科学奥秘、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此类课程开设与培养生物科学专业教师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促进学生把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

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是师范生发展为掌握教师教育技能人才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主要开设从教技能训练与提高、教学基本功训练、经典诗词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方法、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主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理论和实践是相得益彰、不可分离的,为培养生物科学专业教师教育人才,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4 层层铺设,营造氛围,德性养成于无形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对于师范生从教来说,师德内化和师德认同感是至关重要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19].在师范生师德养成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开设学习筑梦活动室,增添党性图书、期刊及教师类图书,使师范生自身准确把握并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掌握党的重要教育方针及政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第二,注重营造情景,增设师德教育课程,避免形式化,使师范生将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施“双导师”制度,邀请优秀校友、优秀中学教师开展讲座,运用思政课的形式,潜移默化从思想和行动这两方面提高师范生师德水平;第三,合理运用信息化时代优势,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开展各种比赛,进行教学案例分析,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师范生对教师行业的了解,使其从认识教师从业转换至热爱教师行业.

4 结语

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的教育要向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方向发展.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生物学教师.在专业认证视域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虽然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仍然有许多等待完善和改革的内容,但在各方学者积极不断地探索中一定会寻找到合适的解决对策,虽然负重致远,但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师范生生物学师德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