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与“三全”提升策略

2021-01-08 08:31陈冬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52期
关键词:三全助人贫困生

陈冬瑞

[摘           要]  分析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着重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个角度提出有效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2-0054-02

随着2019年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养被列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首项指标,新时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逐步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为提升助人自助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奠定良好基础,尤其是在近几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高职院校。以温州4所高职院校为例,新生心理健康普查问题检出率自2016年起呈上升趋势,同时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易感度、重视度与关注度均明显增加。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主动剖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力、态度等,分课堂、分类别传播理念与技能,提升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与载体,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升华心理育人成效。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分析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组织线上随机抽样收集,共收集有效问卷2105份,涵盖温州3所高职院校,其中,男生占43.2%,女生占56.8%;城镇户口类型占32.4%,农村户口类型占67.6%;一年级占41.4%,二年级占34.5%,三年级占24.1%。本次调查同时采用自编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调查问卷(37题)、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问卷(2题)和背景信息问卷,其中素养问卷结合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和多元心理健康素养问卷题目,含知识、行为、意识三方面内容,背景信息问卷涵盖性别、年级、户口类型、学生身份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数据收回后,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录入、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性分析和百分比的描述性统计等。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基本情况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有一定基础,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从三个纬度来看,心理健康知识达标率最低,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最高,同时经獨立样本t检验,三个纬度均存在一些群体差异。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女生总得分高于男生,贫困生总得分高于非贫困生,学生身份为心理委员、心理宣教员或寝室心理信息员等的学生总得分高于普通学生群体,同时就知识维度而言,学生对自杀预防的知晓率最欠缺;在心理健康行为与意识方面,82%以上高职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心理健康,除心理健康意识女生略高于男生、城镇略高于农村外,其他认知重评、情绪觉察、人际支持等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心理委员、心理宣教员或寝室心理信息员等高于普通学生。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知识维度群体差异较大

本次调查发现,来自城镇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优于农村地区,非贫困生的知晓情况优于贫困生,通过采访调查发现,在来到大学自主拥有手机等互联网资源前,农村地区的贫困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大多为父母、教师、朋友和书籍等,但由于经济基础、父母文化程度、教学内容、教师水平或医疗水平低于城镇的非贫困生,导致具有更少的机会获取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再者,女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优于男生,近几年性别文化等带来了对女生的差异性关注,高校常利用女生节、母亲节等开展女生心理健康宣教活动,而忽视了男生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做好全体普适性知识科普的同时,需要加强分类关注,重视不同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

2.高职学生助人自助水平需提高

与本科院校学生不同,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更倾于外向,亲社会性更强,但由于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储备、维护健康与应对危机的实际技能不够,导致即使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意识却不能有效地助人自助。再者,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处在敏感的青春期,且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对帮助他人有意愿但也有畏惧。因此,在做好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同时,相比提升心理健康意识的目标,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显得更为迫切。

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教育需求高

高职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佳与诸多因素有关,但此既定现状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查看关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不难发现高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效能感等相对本科以上学生较弱,但亲社会行为较强,这就使得学生在自身或发现他人发生心理危机、心理问题或疑似精神障碍时更缺乏可控性,但又更具群体影响力,处理不当更易引发舆论等。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策略

(一)凝聚多方力量,全员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全员助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需要校内校外、上层下层、教师朋辈三方力量的相互结合,形成“专家—领导—教师—朋辈”四股合力,才能在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过程中,达到内外融通、上下一心、师生共进的育人效果。首先,挖掘争取校外精神专科医院、其他优质高校资源,邀请医生、教育专家等入校或开设线上线下课堂,充分发挥其在危机预防与干预、家长沟通与科普、师生宣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各种汇报、总结、反馈等机会,传播重要会议精神与素养现状,达成领导、师生思想一致,逐步转变心理健康工作理念,形成机制体系,注重提升全员的心理健康素养,尤其是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最后,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心理宣讲员和寝室信息员等朋辈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时的重要作用,带领他们将知识与技能融入普通学生的文化活动、日常交往、课业学习中,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助人自助能力。

全员参与: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差异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心理健康宣教过程中不仅做好课堂、日常时的普适性教育,更需要针对男生、贫困生等开展针对性强的重点分类科普与体验活动,同时考虑到如贫困生的自卑心较强、自我获得感较弱等特点,设计更具亲和力、趣味性的技能互动活动,增强宣教效果。

(二)融合多个课堂,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素养的工作从实质上而言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心理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需结合本校思政工作平台,创新开拓载体与项目。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在施行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中,融通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的第一课堂、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体的第二课堂和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为要的第三课堂,将三个课堂的教育教学以不同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一课堂开设线上线下素养知识专题课程内容,在第二课堂开展对应第一课堂知识的体验活动,在第三课堂强化助人自助服务,全方位提升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途径全方位:依据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整,结合专业前沿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知识薄弱点,对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重构,并依据不同高职学生的特点,实施更具互动性、体验感、信息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拍摄或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视频,挖掘网络阵地的强大力量,通过公众号、网站、微博等发布好声音、好活动、好文章。

内容全方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知识较缺乏,对一些如惊恐障碍、疑病症等疾病的认识较少,同时对疾病的认知大多仍停留在知晓的初步阶段,对具体的疾病症状、预防干预等基本不详,且易受网络片面信息的干扰。因此,可以分专题、分模块进行宣教活动,制作手册、科普作品等,将一些常用的心理健康知识与预防干预技巧、助人技巧做系统性的讲解。

(三)挖掘多个视角,全过程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可能存在异常,在专业、地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心理特点与品质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啟动素养提升计划前,应在把握全局规律的基础上做好本校心理健康素养现状的科学调查,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并且依据本校行政管理、思政工作的特点有效推进;同时,在提升过程中运用本校的数据平台,做好数据的采集与反馈,可通过比较本科院校学生的健康素养情况、优秀校友提升策略、心理健康素养与其他心理品质的关系等角度,寻找更能聚焦、更有特色、更有效果的本校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方案。

三、结语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但由于缺乏助人自助的知识与技能,而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因此,结合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进一步重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国民整体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构建立体化的心理健康素养教育网络,及时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多角度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祉妍,明志君,王雅芯,等.2020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现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43-164.

[2]高旭.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研究:基于武汉市某高校本科生的调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7.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三全助人贫困生
助人为乐的事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应对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探索
助人会降低死亡风险
坚持“三全”原则实施“三项”工程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