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沙门氏菌病的防治

2021-01-10 06:33刘丙余河北省高碑店市辛立庄镇人民政府074000
兽医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琼脂沙门氏菌病牛

刘丙余/河北省高碑店市辛立庄镇人民政府 074000

1 本病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该菌是一类菌,自然界共有不低于2500 种的血清型,广泛分布生活周围,土壤、空气、河流、湖泊、污水池、动物体内等都有分布,且大部分沙门氏菌都有致病性。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能发生感染,人也可以感染,每年的食物中毒报道中有很大比例是由沙门氏菌污染食品造成的。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大小约为0.5~1.6μm×1.8~6.0μm,镜下观察为短杆状,单在或成对排列,表面无荚膜,有鞭毛,可运动,不产生芽孢,对自然界有一定抵抗力,自然界中能独立生活,体外培养时对营养要求不高,普通肉汤培养基或普通营养琼脂上都能良好生长,最佳培养温度为35~38℃,最适pH值为6.8~7.8,菌落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普通营养琼脂上和大肠杆菌菌落十分相似。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剂及常规消毒方法都能将其杀灭。

2 发病机理

该菌初次感染动物时以消化道为入侵途径,肠道的环境非常适合沙门氏菌的繁殖,当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沙门氏菌对肠道内原有的微生态造成破坏,导致微生态失衡而引发病牛出现腹泻症状。沙门氏菌可对肠道粘膜造成破坏,之后顺着受损的粘膜伤口进入血液,引发菌血症,进入血液的菌体裂解后,胞内的内毒素释放,通过血液流动到达全身组织器官,引发毒血症,肝脏、肾脏、脾脏、肺等脏器功能均可受到影响。同时,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开始发热。体温升高后,消化道中的胃蛋白酶、肠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活性下降,对饲料的消化和分解不充分,进而导致病牛食欲下降,饲料营养吸收不全,病牛可出现短时间的营养不良,生长发育缓慢。由于沙门氏菌周身有鞭毛,在肠道内可自由运动,很多时候可粘附在肠粘膜表面,即使强烈的肠道蠕动也难以使其脱落随粪便外排,这也是导致该病发生后,用药疗程需要更长一些的原因。

3 临床表现

3.1 急性型急性型发病较急,症状表现强烈,疾病初期体温上升,达41℃左右,呼吸加快、加深,严重的呈腹式呼吸,眼睛流泪,结膜发炎,粪便呈灰黄色不成型,严重的病例可呈黄色液体状,恶臭,里面混有粘液、血丝或脱落的肠粘膜,黄色为饲料未得到完全消化而呈现的饲料色,病牛因营养吸收不良而生长发育缓慢,机体消瘦。疾病发展至中后期时,肾脏组织开始遭到毒素的破坏,病牛出现肾盂肾炎,排尿时疼痛,以少量多次的方式排尿,大多数牛最终因脱水而死亡。部分牛能耐过,耐过者多继发关节炎和支气管肺炎,从而转为慢性型。

3.2 慢性型慢性型病牛的下痢症状不如急性型严重,但粪便也不成型,同时病牛还表现呼吸道症状,鼻孔流浆液性鼻液,后转变为粘液性或脓性,不断咳嗽,开始为支气管炎,后发展为肺炎,体温显著升高,四肢关节发炎,行走不便,共济失调,喜卧地,病程可长达2个月左右,期间病牛精神不振,采食不正常,表情常呆滞,生长发育缓慢,和健康牛相比明显体重较轻,且不如健康牛有活力,未得到有效治疗的牛最终以死亡而告终。

4 诊断

通过病牛的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借助实验室检查可本病进行确诊。病原的分离鉴定是诊断该病的常用方法,将病牛的病变组织,如肝脏、脾脏等,无菌采集后直接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表面涂抹,或将病料放置在试管中,加入约2 倍重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混匀后用眼科剪将病料剪碎,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在无菌条件下涂抹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表面,之后倒置在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取出观察,如果发现有中间呈黑色,周围无色透明的菌落出现则可确诊。除了病原分离法外,也可采用血清学实验、PCR 分子生物学试验等对病原进行检测,这两种方法操作更为复杂,对检测要求较高,检测成本也相对昂贵,但结果准确可靠,能检测出病原的具体亚型。养殖场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检测诊断方法。

5 预防

5.1 加强养殖场管理由于沙门氏菌在养殖环境中广泛分布,且该菌能独立繁殖,增殖速度非常快,条件适宜时基本每30~40min 就会分裂一次,这使得通过加强环境消毒的方式来防控本病就显得没有多大意义。沙门氏菌血清型众多,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建议养殖场通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来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每天对牛场环境进行打扫,保持牛舍的通风,加快粪便清理工作,保持地面干燥,使沙门氏菌失去最佳生长环境。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加强饲料管理,根据不同饲养阶段的牛生理特点设定饲料配方,以“先粗料、后精料”的方式饲喂,有条件的牛场每头牛每天再补饲一些青草、蔬菜、水果、豆渣等,使牛保持较高的免疫水平,从而有效抵御本病的发生。

5.2 防止牛群应激沙门氏菌广泛分布在牛的体内外,即使是健康牛,其肠道、胆囊等部位也能分离到该菌,当牛肠道微生态平衡,机体十分健康时,这些沙门氏菌处于受抑制状态,但当牛受到强烈应激或因某种条件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时,沙门氏菌便会在短时间内乘机大量繁殖,最终导致该病的发生。最常见的影响因素有天气突变、牛舍寒冷潮湿、饲喂不规律、长时间的断水断料、犊牛断奶过早、母牛奶水不足、滥用兽药、寄生虫感染、饲料变更过快、饮水或饲料卫生不达标、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暴力驱赶等,临床生产过程中应保持牛群饲养条件的稳定,尽量避免上述因素对牛产生影响。

6 治疗

沙门氏菌属于细菌,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对其有较好的抑杀作用,可用于本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头孢喹肟、复方阿莫西林、安普霉素、新霉素、磺胺嘧啶、硫酸黏菌素等,疾病前期尽量采用口服的方式用药,因前期病原菌大多集中在消化道,药物口服后可直接作用于病原体,生物利用度高。当疾病进入中后期而表现全身症状时,可采用肌注药物配合口服的方式进行用药,从而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中药对本病也有一定治疗效果,治疗时以清热安神、活血化瘀、滋润收敛为原则,可使用柿蒂10g、乌梅10g、黄连15g、柏子仁15g,共同研末后用开水冲调,候温灌服。也可使用食盐60g、大蒜瓣120g,混合捣烂后用开水冲调,候温灌服,通过大蒜素的杀菌作用来杀灭沙门氏菌。

猜你喜欢
琼脂沙门氏菌病牛
琼脂基环保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4种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消除国产琼脂磷酸盐沉淀的工艺优化及设计
广东、广西、福建省和上海市零售鸡肉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基因型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鱼粉中沙门氏菌杀灭方法的研究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虚拟仿真实验研究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试验中琼脂配比浓度及温度因素对琼脂板制作的影响
晚秋
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