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案例研究

2021-01-10 00:27王紫云董翠香鲁茜
体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华东师大课程目标校本

王紫云 董翠香 鲁茜

摘  要:深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其校本化实施是当前上海市高中体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例,尝试探寻专项化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分别从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维度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学校的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专项化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2-0034-03

自2015年颁布《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至今,上海市已推行了5批试点学校,基本实现了全市覆盖,有效地促进了上海市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改革。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提出在全国各省市高中(包括上海市)落实。《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对上海市专项化体育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基于《课程标准》理念深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的实施,也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表现形式,指学校和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所处的水平和应达到的课程目标出发,根据本校体育资源,结合学生需求对《课程标准》所提供的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设计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体育课程方案,并加以执行和评价的过程[1]。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三级课程管理的最终阶段,是课程价值落地的重要环节,能准确反映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将《课程标准》理念融入学校的体育课程,并有效落实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是当前专项化体育课程实施的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东师大二附中”)创办于1958年,为上海市唯一的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中,其努力构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图1),课程改革已走在中国基础教育前列。本文以华东师大二附中为案例,分别从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其在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成果与经验,以期为促进其他学校的专项化体育课程发展提供帮助。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体系

华东师大二附中在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上,遵循目标引领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原则。首先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专项化体育课程目标以及学校的发展理念,制定出了符合本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运动认知、运动技术和体能水平得到提升,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展示与比赛(运动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养成健康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升(健康行为);弘扬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传播民族优秀体育文化;激发自身体育潜能,发扬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增强团队合作与社会责任感,努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人(体育品德、终身发展)。

在此基础上,学校为最大限度地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可见性,又依据各类运动项目的特点、学生的运动基础、运动兴趣与学习需求等,构建出了不同运动专项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专项课程总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等。

二、围绕课内外一体化构建课程体系

华东师大二附中专注于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构建了“5+2+2”的体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研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图1)。

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而言,基础课程包括体能课、健康教育课、专项体育课、太极拳课及游泳课,受众对象为全体学生,旨在促使学生掌握2项及以上的运动项目,培育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其次,华东师大二附中高度重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目前已建设并开设过的拓展型课程门类达500余门,每学期开放的任选课程约80门。体育类的拓展型课程主要有社团课、选修课,目的为增加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运动情境下运用技术的能力。

研修课程则是针对学有余力或未来有意进入体育专业学习和开展研究的学生,学校会组织其参与小课题研究与体育文化的学习,主要通过卓越课程与“小课题”研究课等形式开展。体育教研组还计划與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展开合作,聘请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相关专家到校作讲座,并指导学生参与体育实验研究,通过增加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体验,不断深化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知,促进学生体育科研素养的形成。

三、彰显校本特色设置课程内容

(一)增设体能与健康教育模块内容

良好的体能可为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据《课标标准》规定,华东师大二附中计划将18个课时的体能模块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一方面在新学期帮助学生恢复体能,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体验各类运动项目,为后面的选项编班做准备。

同时,华东师大二附中将联合学校生物学科教师及校医院的专家,共同编写健康教育模块的内容,并通过开展理论课讲授、课外体育活动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意识与行为的形成。课时安排为每学期3课时,高中3年共18课时。

(二)确定“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与游泳为必修课程

华东师大二附中面对全校学生探索出了“N个百分百”的育人模式,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奠基、育才。其中,100%的学生学会游泳与“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目前已列为专项体育课的必修内容。2021年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引进太极拳项目的第10个年头,通过体育教研组的不断探索与推行,学练太极拳已成为二附中一道亮丽的运动风景线,不仅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还倡导学校教职工也参与学练。

而游泳是学生的必备生存技能之一,既是华师大二附中的特色体育项目,也是上海市学校体育“一条龙”特色体育项目。学校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基础班与提高班,分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游泳专业运动员,为上海市和国家输送优秀人才。

(三)设置丰富的运动专项供学生选择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华东师大二附中非常重视体育学科的发展,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在充分调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不断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师资力量的建设,最终共设立包括田径、游泳、武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9个运动专项。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开辟多渠道聚焦课程实施

(一)打造“1+1”特色选课模式

《课标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每个体育项目都有着独特的价值与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学习不同体育项目也会收获不一样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基于此,华东师大二附中体育教研组研制了“1+1”选课模式,该模式强调,全体学生在3年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1个集体项目与1个个人项目的学习。在专项课的选择上,学校允许学生连续3年学习1个运动项目,但必须在体育选修课或社团课上进行另外一个类型项目的学习。若学生在一年或两年专项课结束后选择换专项,需选择另一个类型的运动项目(已选完两种类型项目的学生除外)。

这种选课模式可让全体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到两种不同类型的运动技能,也可使不同项目的育人价值惠及全体学生,为优化学校体育资源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引入“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为《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之间架起了桥梁[2],具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3]。

因此,为进一步使《课程标准》理念切实地落实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研组组织开展了“基于结构化教学的体育课堂实践研究”教研活动,通过设计“无结构化”、“半结构化”与“全结构化”等教学策略,深入探讨“结构化”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效果。

其次,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学习“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体育课堂中逐步落实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包括“10分钟左右多样化的体能练习”、“结构化教学”、“情境化教学”以及“运动负荷”的要求等,不断推动体育课堂教学变革,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三)渗透德育元素于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作为一门运动认知性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华东师大二附中作为上海市德育管理一体化研究实训基地,十分注重学科德育。华东师大二附中开展了“立德树人,把德育的‘盐’融入课程教学的‘汤’”的教研主题活动,要求将“四史教育”等和本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入脑”“入心”。

基于此背景,体育教研组首先充分挖掘了各个运动项目的核心价值与德育元素。例如,篮球项目中的团队合作、相互尊重,田径项目中的遵守规则、超越自我,武术项目中的仁义礼智信,跆拳道项目中的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等。

其次,通过在课堂中创设一系列关键能力活动,运用“情境化”“问题化”“结构化”“信息化”等新兴教学策略[4],巧妙地将德育元素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在教授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

(四)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一体教学体系

为加强课内外联动,华东师大二附中将专项体育课与体锻活动课、体育社团、学校运动队、校外俱乐部等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

第一,学校在每周二下午增加一节自由体育活动的时间,鼓励学生练习在专项课上学习的内容;第二,加强体育社团建设,促进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宣传、交流与展示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营造浓郁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第三,与校外知名俱乐部展开合作,通过外聘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等途径,不断促进体育教学与训练,从而提升学校运动队与体育联赛水平;第四,策划各个项目的竞赛活动,组织包括班级比赛、年级比赛、校际比赛、阳光体育活动等各种形式的联赛,促进体育竞赛“常态化”。

五、创新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评价内容应全面对接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发展。华东师大二附中为促进课程评价改革,计划建设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创设多元的体育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大数据在学习评价中的运用。

首先,为丰富课程评价内容,将学生在校园内外的体育行为全部纳入到体育评价中,包括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体育选修课、校运动会、体育文化节以及体育竞赛等内容。

其次,体育教研组将与信息组展开合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共同开发智慧体育监测平台,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该平台将充满“智能”,全方位呈现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和运动表现。而关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显性内容,学校将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上海市出台的《青少年运动等级标准》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等展开综合评价。

华东师大二附中未来将不断完善学习评价機制,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融入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为促进课程目标达成、落实新课标理念、加快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六、结语

近年来,华东师大二附中以《课程标准》理念为切入点,不断深化专项化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在多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了学校专项化体育课程新格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制定的课程目标更具引领性,通过整合极具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加快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营造出了更加热烈的学校体育运动氛围;而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既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华东师大二附中从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上海市专项化体育课程特色、分析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环节出发,构建了极具特色的专项化体育课程体系,为上海市其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视角。

参考文献:

[1]董翠香.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J].上海教育,2020,64(33).

[2]季浏.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6).

[3]董翠香,吕慧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关键要点确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J].体育科学,2020,40(06).

[4]董翠香,苏银伟,钟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设计新探索[J].体育教学,2020,40(04).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学校体育科研项目“新课标理念下深化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校本化实施研究”(项目号11001-412224-19129)]

猜你喜欢
华东师大课程目标校本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遇见你时如梦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