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教育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2021-01-11 10:27宁,李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职业课程教学

闫 宁,李 夏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山西 晋中 030069)

目前,尽管人们已普遍接受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的基本理念,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采用的仍是与普通高校一样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实现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性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迫在眉睫,首要任务是选择与培养定位相适应的课程内容[1]。“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真处是课程,改到难处是课程”已成为共识[2]。

1 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思考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到2022年,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时数要达到总时数的一半以上。与普通高校相比,同样的课程职业院校的教学时数不到一半。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学惯性,教师们出现了课程本位情绪,教学中为了赶课赶内容,无法兼顾到课程间的知识衔接,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各个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是被割裂的块儿状知识,课程间逻辑关联薄弱,难以融会贯通;加之目前职业高校生源的特殊性,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普通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建立团队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科研的需要,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不多。彻底实现模块化教学的转变对行政管理结构和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的要求很高,短期内难以实现。同时也要看到,医学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行业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未来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其复杂性和易变性不是单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就能满足要求的。工作中他们经常会面对突发甚至危急状况,拥有越扎实的理论知识、越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对时才能拥有更深刻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整合相关课程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更有利于对这些素质的培养。

2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实践工作

2.1 以课程结构为参考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广泛推行的教育学理念是凯洛夫提出的课程理念[1]。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取向仍然是“教材内容即课程内容”。美国课程论学者古德莱德说过:“教材内容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解构和重构,才能使之成为可执行的、学生能体验到的课程”[2]。基础医学课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此研究对五门独立的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整体解构和重构。

所谓“解构”,是对医学基础课程中涵盖的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生理学”以及“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五门课程内容,以构成人体的九大系统为逻辑主线,按正常、异常的顺序梳理知识点,按照教材内容的结构脉络形成内容重构的基础[3]。

所谓“重构”,就是依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五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打破课程逻辑体系束缚,按照人体的系统结构逻辑关系和从生理到病理的临床思维方向,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排序,实现独立课程内容向模块化内容的转变[3]。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要熟悉全科医学基本知识、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与服务模式、全科医师的临床诊疗策略。在学制明显短于普通教育的条件下,如何让学生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对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快速达到“熟悉”的认知程度,本研究认为,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先织就一张网,将医学基本概念和知识悬挂其上的思路和做法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2.2 以专业要求为面向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是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等,从事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通过学习,他们要熟悉全科医学基本知识、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与服务模式、全科医师的临床诊疗策略,还要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要具备进行有效人际沟通、能实施人文关怀、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能用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等职业素养。

在此目标下,本研究在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抓手,也是受到沈祖云“挑战说”的启发,把一个个系统典型病例在基础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就作为挑战推送到学生面前,大大缩短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在临床教学之前,不得不经历的漫长基础储备的等待时间,规避了高职学生学习毅力较薄弱的短板,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翻转课堂,填表绘图,线上线下转换穿插等多种形式灵活并用,以提升教学效果。基本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2.2.1 教学基本条件 学生统一使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十三五”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投放到“超星学习通”APP上的线上资源库:按系统整理的国家级优质在线课程中的相关微课;教学课件;思维导图;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开学初建立班级教学群后,学生就可以按自己的需求使用。

2.2.2 课前准备 将课程内容按教学顺序拆分成一个个知识点,课前发布到“超星”的“通知”栏中,引领学生开展有目标、有方法、有效率的预习活动。每个系统至少选用一个典型病做成案例题作为挑战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2.3 课堂组织 课堂教学采用双主体,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由于班级容量较大(122人),难以开展小组讨论,主要还是以“超星”随机选人的方式就预习点逐个对学生进行提问,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再结合ppt将相应内容进行梳理,难点深入解释。由于预习要点是按教学内容顺序提出,所以整个课堂活动就是由提问-点评-梳理讲解总结这样的一个个小循环构成。“注意力管理”研究结论显示,作为成年人,注意力高度集中通常坚持时间是15 min,基本能完成这样一个小循环。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存在的认识理解的问题更容易早期暴露,得到及时解决,避免不断积累以致积重难返;每个知识点由同学和老师实际上重复了两次,更易加深印象;被提问的同学当众展示并被点评之后往往听得更认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也更深刻;同时,在大容量班级内也增加了同学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熟悉的机会,为获得更好的个人展示和老师点评,学生往往会在课前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2.3 案例讨论与过程评价

在完成了系统内容教学后,要求同学自主完成之前布置的病例分析,鼓励组成不多于三个人的团队协作完成。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查询相关资料进行延伸性学习,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拍照上传“学习通”。教师在线上打分形成学生平时成绩记录。通过此种方式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基于目前所处的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病例分析主要针对该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症状、体征进行原理分析,对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部分不做要求。

虽然是自主性学习,仍然要提出具体要求以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清晰的分析思路,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按该疾病发生部位从正常形态结构到异常变化(从器官-组织),从正常功能到症状体征的顺序进行内容的展开。

在完成线上作业打分后,将优秀作业插入到教学课件中,在最后的案例总结中先请相关同学上台分享展示,然后再点评总结。点评不只涉及作业内容,也对其书写、文字表达、格式规范等多方面进行圈点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个环节总是最能激发学生热情和吸引注意力的,一轮轮下来,学生的作业质量的提升也是极为明显的。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目标。

2.4 以综合素质为判据

鉴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课程设置及内容取向依据职业教育要求的实用性,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重在观察是否提高了以下素质:

2.4.1 社会责任意识 高等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后出口,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而课程思政依托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信度,以最为自然无痕的方式促成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例如在学习呼吸系统时可以结合时下的“新冠”疫情,就最新的相关信息和学生进行交流。除了从专业角度讨论新型冠状病毒对肺脏的损伤作用、新冠的症状体征、最新的治疗和预防等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正是基于我国有着非凡的基建能力和社会制度,能迅速组织人力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立“发热门诊”,及时隔离感染者,关闭学校等人群密集区域等,才能使我国此次“战疫”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由于在这个事件中,每个同学都是亲身经历者,所以极易引起共鸣,产生民族自豪感。作为未来主要从事基层卫生工作的他们,在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卫生战线的抗疫英雄感召下,社会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2.4.2 协作沟通意识 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有效缓解医患矛盾,建立起平等、信任、协作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提高疾病的治疗水平。在案例分析的准备过程中,鼓励同学通过组队将任务拆分,队员分别查找资料,再组合整理;优秀作业展示的时候,由团队完成的也将以团队形式集体上台分享心得。这样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意识,同时激发了集体荣誉感。

2.4.3 自主学习意识 医学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科学领域,现代技术支持下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就业后会不断面对医学发展与自身知识不足的矛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帮助学生厘清了医学专业的知识演进规律和课程设置的底层逻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人体。不断进行的案例演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其在第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中就能开始临床思维的训练。完成任务需要进行相关的资料查询和整理,有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也提高了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能力。

3 初步研究结果与下一步研究路径

医学基础课程是为各专业课程服务的,职业类型教育要求在校学习中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分配到实践操作训练中,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技术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基础知识强调“够用就行”;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未来个性发展的需要,注重个性是教书育人的活力所在。专业基础知识积累得越扎实,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就越大。要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重需要,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以系统典型病做引导展开各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更早地建立学生的职业关注,以实用性、应用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再者,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整合的实践性研究,为探索一条适用面更广的路径、未来能灵活对接更多专业的基础课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本次实践研究过程中未能将学生主体纳入到课程整合设计中是一大遗憾,未来进一步的研究中,除了会增强临床业界参与度,还将纳入学生主体的话语权,包括已学过的学生根据学习经历体会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及未学过的学生通过课前了解课程要求和教学模式,在课程进行中发挥导学和督学作用。

猜你喜欢
职业课程教学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职业写作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爱的职业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