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的应用及对宫腔粘连发生率的影响

2021-01-12 09:08邹丹武艳玲刘君艳
医药前沿 2020年27期
关键词:宫腔宫腔镜息肉

邹丹 武艳玲 刘君艳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妇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子宫内膜息肉(EP)是突出于宫腔的多个或单个肿物,因子宫内膜基底层过度增生造成,临床症状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过多、阴道不规则流血等,可能造成不孕症的出现。此病多发于 35 岁以上女性,发病率为24%~26%[1],临床主张尽早行手术切除治疗,当前发病因素尚不明确。而息肉钳除或刮除术,是传统EP 的治疗方式,但是通常术后复发率高,准确性较差[2]。在宫腔镜直视下,随着微创外科技术发展实施 EP 切除,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准确的特点,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段。此次研究通过对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100 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 例。应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的是观察组,单纯应用宫腔镜后定位诊刮术的是对照组。比较分析临床疗效、各项指标情况、宫腔粘连发生率。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患;不愿参与此次研究者。纳入标准:符合子宫内膜息肉诊断标准;既往无精神病史者;研究对象依从性良好,具备理解和沟通能力;基本资料完整。其中观察组年龄为35 ~58 岁,平均(46.2±2.1)岁,均为女性,病程4 个月~3 年,平均(1.2±0.1)年;对照组年龄为36 ~58 岁,平均(46.8±2.3)岁,均为女性,病程4 个月~3 年,平均(1.3±0.2)年。对比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单纯应用宫腔镜后定位诊刮术。在术前全面检查患者各项指标,手术时在宫腔引导下找准子宫内膜息肉位置,基于宫腔镜的引导下,经刮匙将息肉全部刮除,刮除干净息肉,之后结束手术。

1.2.2 观察组 应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术前行常规检查,控制实施时间为月经完全结束后3 ~7d,术前禁止饮水、进食,保证无手术禁忌。对宫颈闭合较紧者,在阴道后穹隆位置处,在手术实施前12h,放置米索前列醇片(规格:0.2mg×3片)400μg 的剂量。手术麻醉后,常规消毒外阴及阴道等部位,取膀胱截石位,明确具体位置和子宫大小。选择德国的STORZ 为宫腔镜品牌,控制13 ~15kPa 为宫腔压力,膨宫液则选择等离子电切液,设置电凝功率、电切功率,保持液体流速为150 ml/min 左右。同时选择扩宫棒在手术操作中,适当扩张患者的宫颈部位,把宫腔镜放置到宫颈处,探查子宫腔内息肉大小、数量和具体部位等,选择常规方式切除息肉。另外,针对无生育需求者,应当保证把切除部位深入到子宫肌层,在切除息肉的过程中,降低疾病复发率,提升切除效果。相应的术后完全保留患者尿管,避免出现子宫穿孔等症状,3 个月后对有无月经和内膜息肉复发情况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临床疗效、各项指标情况、宫腔粘连发生率。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无效:术后复查月经未改善,内膜息肉复发,宫腔粘连、子宫穿孔等并发症较严重;有效:术后复查发现宫腔粘连、子宫穿孔等并发症较为轻微,月经情况基本恢复正常;显效:未发现宫腔粘连、子宫穿孔等并发症,月经情况恢复正常,复查无内膜息肉复发。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各项指标[4]:包含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38 例(76.00%),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48 例(96.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2.3 两组宫腔粘连发生率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10 例(20.00%),观察组的宫腔粘连发生率为1 例(2.00%)较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宫腔粘连发生率比较

3.讨论

在临床妇科中,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宫腔占位疾病,极少患者病情会恶化,通常为良性病变。此病会造成患者不孕症的出现,以及子宫发生异常出血,因此需选择及时有效的措施应对[5]。各年龄层次人群均可见子宫内膜息肉的症状,其中进一步恶化的几率更大的是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子宫内膜诊刮术是子宫内膜息肉传统方式,但是存在较大的漏刮率,无法对病灶进行直视定位,会增加术后复发的可能[6]。当前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始选择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能够弥补诊刮术存在不足,提高了治疗有效性。但是会伴随月经紊乱、腹痛等不良反应,易在术后引起宫腔粘连,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出现胎盘异常、不孕等情况,造成子宫内壁发生粘连,对患者的生命质量产生严重影响[7]。此次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38 例(76.00%),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48 例(96.00%)更高;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相较于对照组10 例(20.00%),观察组的宫腔粘连发生率为1 例(2.00%)较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针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治疗,可降低宫腔粘连发生率,取得极佳的临床疗效,降低手术、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安全有效,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宫腔宫腔镜息肉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多次供精人工授精失败宫腔镜检查的意义
宫腔镜下电切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探讨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诊治女性不孕症54例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