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乐学思想中汲取学、教之乐

2021-01-12 14:07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乐教治学乐学

刘 萌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 曲阜 273165〕

2019年11月5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2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究其根源,由恐学、厌学、苦学而引发的焦躁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占据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味追求考试达线率、升学率,重视智育的办学方针,教师“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家长重视成绩、忽视能力的教育理念,使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不能全面、自由、健康发展。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及由此造成的学生苦学、厌学、逃学等消极心理情绪依旧是中小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厌学”对应的“乐学”可以作为解决这一教育问题的密钥良方。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乐学思想,这一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在乐中学,教师在乐中教,既是学生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向“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过渡,亦是教师从“苦于教学”到“寓乐于教”的转变。因此,在新时代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应从儒家传统文化中汲取“乐学”营养,体悟学中趣、教之乐,并运用于日常学习和教学实践中,从而为当下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平添乐学之色彩,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原路径和正确轨道。

一、“乐中治学”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乐中治学”是乐学思想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态度,是治学思想的情感前提和基础。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内心的愉悦感,治学的快乐情感自古有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1将学习本身看作一件愉悦之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60阐释了学习的三个不同层次:知之、好之、乐之,认为“乐之者”的“乐”是学习的至高品质,是治学求知的理想状态。后世学者进一步丰富了乐学观的意涵,《吕氏春秋》云:“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3]对待学习首先要做到内心真正喜欢乃至热爱,只有快乐的学习,将学习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才能学深学精,学有所得。《淮南子·缪称训》亦从情感角度出发,倡导以学习为乐:“同师而超群者,必其乐之者也。弗甘弗乐而能为表者,未之闻也。”[4]欧阳修认为,读书不仅要勤读,更要体验其中的乐趣,快乐的读书才能收获无穷无尽的快乐。他说:“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5]陶行知先生更是极力推崇快乐学习,阐释了快乐在儿童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的,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6]这些乐中治学的思想都在强调,在学习中要注重内心的情感体验,由衷地热爱学习,将学习视为心之所向之事,以学为乐,这种乐学的情感体验无疑为学生摆脱厌学、苦学、逃学等消极情绪找寻到了基本的源头和崭新的突破口。

因此,要提倡快乐的治学态度和欢愉的情感状态,完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一是要端正学习态度,首先从主观认知中将学习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做到内心不抵触、不排斥学习。王艮在《乐学歌》中明确提出快乐是学习的首要前提和最终归宿,他说:“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7]王艮不仅对学习和快乐的辩证关系作了具体的阐释,认为学习和快乐辩证统一,学乐一体,学即为乐,乐亦为学,而且着重强调要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将快乐内化于心,外化于学,从而树立明确的治学方向,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将学与乐发挥至极致。二是要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总是一些隐藏着能力的信号”[8],在学习中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要在读书中发现乐趣,培养兴趣,在培养兴趣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收获学习的快乐。梁漱溟先生亦认为治学应该以兴趣为前提,内心乐于做、从容做才会乐有所得。他说:“就我的兴趣来说,现在顶愿作的事,就是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将所见到的道理,类乎对社会学的见地与对哲学的见地,能从容地写出来,那在我真觉得是人生唯一快事。”[9]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基础,只有真正从内心真情实感出发,产生积极的兴趣,才会激发学习的动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自觉地去运用和践行,产生真心的愉悦感。三是要厚积薄发,在博学中感受学习之乐。孔子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2]62,孟子的“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10]463,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无一不强调博学思想的重要性。广泛的涉猎,“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远的可以变近,模糊的可以看清。书读得越多,人的眼界越开阔,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12]博学体现的是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乐观、谦虚、执着的求学态度,需要化被动为主动;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充满活力的学习动机,积极从知识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己,充实内心,便会实现由情感满足到精神富足的过渡。

二、学中悟乐的求学境界——由“苦学”“厌学”转向“会学”“爱学”

学中悟乐是治学的理想境界和最终目标,是莘莘学子求学过程中的理想追求和热切期盼。我国自古即有对求学这一理想境界的诸多论述,历代学者亦是躬身力行。孔子可谓乐学、学乐最好的诠释践行者,他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70,“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2]6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69等皆体现了其好学态度和乐学精神。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的简陋学习环境中,达到了“不改其乐”、安贫乐道的理想境界。张载说:“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13]他认为学习是进步的源头和动力,坚持不懈地学习不仅可以体会到精神的愉悦,而且可以不断充实、完善、提升自己。王守仁亦认为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是一种“自得之美”,是由内而外迸发出的愉悦感。胡适则认为对学习的追求甚至可以达至“大劝人发痴”的如痴如醉之状态。从学中悟乐这一求学之至高境界的论述中,我们在对古今学者的乐学精神钦佩之余,亦要学习达至这一境界的方法论,即学会、热爱学习,这一治学观不失为根治当下“苦学”教育的密钥良方。

因此,我们要践行“学中悟乐”这一学习观,实现由“苦学”“厌学”到“会学”“爱学”的过渡。一是要注重学思并重的治学方法。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7,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10]656,韩愈的“行成于思,毁于随”[14]等皆强调学思并重这一重要的学习方法论。学习是不断认识和了解知识的过程,知识就如同原材料,思考是对原材料的加工和升级,是理解、消化知识的枢纽,因而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动力和枢纽,两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掌握学思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由厌学转为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识,充盈内心,从而达到“思曰睿,睿作圣”之境界。二是要秉持勤学苦读的治学态度,由衷地热爱学习。勤奋好学是古已有之的学习态度和精神。春秋有孔子翻断竹简之勤读《易经》,战国有苏秦用锥刺股以提神观书,汉代有匡衡凿壁引光、苏敬头悬屋梁、李密牛角挂书之勤奋向学,晋代有车胤捕萤为灯、孙康映雪为光之勤奋读书,勤奋好学的积淀使他们功成名就,收获了满满的成功。诸多历史典故启示我们,时刻保持一心向学、热爱学习、执着治学的学习心态,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秉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才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三是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收获快乐。孔子的“修己安人”到“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修身立命”到“王道仁政”,《大学》的“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均是“学以致用”这一学习观的生动体现。梁漱溟先生更是将自己毕生所学运用于实践,倾情奉献于农村建设这条道路。因而我们需要好好修为,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当下做起,做好自己,使自己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技能过硬,成就“内圣”;然后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胸怀天下,积极入仕,学以致用,造福人民,成就“外王”。在实践中不仅可以收获内心的快乐,而且会得到精神的充盈和满足,由情感之乐升华为精神之乐。

三、以教为乐的教育实践——由“被动教学”转向“愿意教学”

以乐为教一直是我国所推崇和倡导的教学观念和教育追求。春秋时期即有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体现着对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乐教观深深影响着后世的教育实践。孟子人生三乐的第三件乐事即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0]749,将教书育人建立在亲情和个人之乐的基础之上,作为人生的至高之乐,若不是真心热爱教育事业,他也不会发出“往者不追,来者不拒”[10]832的感叹。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5]157从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明确定位亦可知其教育观的乐教思想。程颐对乐教和乐学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认为乐教是乐学的前提,“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16]陶行知亦是对教学倾心奉献,他认为对待教学,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7]。古代有孔子、孟子诲人不倦的躬先表率,近代有蔡元培、梅贻琦言传身教的以身示范,现代亦有张贵梅、赖宣治甘为人梯的倾情奉献。古今诸多教育家皆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践行着“乐教”这一教育理念。当前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课堂气氛压抑、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以教为乐的教育观无疑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建立友好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

因此,要推崇“以教为乐”的教学观念,实现由“被动教学”到“愿意教学”的转换。一是要真心热爱教育。孔子从事教学长达四十余载,孟子三十三岁便收徒讲学,朱熹亦是“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18]。诸多古代教育实践者倾其一生,甘为人梯,乐为秉烛。梁启超先生亦认为,身为教师首先需要做到“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在他看来,教师应该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如若对教育不是由衷的热爱,便不应该在这一行业立足。徐特立先生更是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奉行着“一生都是教书”的教育原则。热爱教学、关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应始终秉承这一原则,因此身为教师,要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恪尽职守,认真备课、上课,完成教学工作,并主动关心、爱护学生,不断充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以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高尚的师德感染和影响学生。二是要提倡趣味教学。梁启超将趣味教学视为自己的人生信念,并且创新了西方的教育观,将趣味视为教学的目的,并主张趣味教育。趣味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教师可以在上课时采用巧设疑问、讲述奇闻异事、开展话题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可以充分采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呈现图片、音频来展示所授知识,主动融入课堂,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增添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师生融洽相处的诸多范例,古有孔子与颜回 、欧阳修与苏轼、王守仁与徐爱的和谐师生情,近代亦有顾颉刚与谭其骧融洽师生关系的佳话。在新时代,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以平等、民主、友爱为原则,与学生形成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理解包容、交流合作的和谐关系,学生便能全面发展自己,健康快乐成长,教师亦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提升自我,充实自我,切身感受教学之乐。

四、教中品乐的教学境界——由“苦于教学”转向“热爱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收获快乐是教师至高的教育追求和教学境界。教学相长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反思、钻研、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的过程,收获的不仅是情感上的愉悦感,更是精神上的富足感。《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9]457为我们阐释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彼此促进、共同进步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能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好地完善自己。孔子的“起予者商也”[2]25,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5]158,张载的“人教小童,亦可取益……常以因己而坏人之才为忧,则不敢惰,四益也”[20],陶行知的“教师则从学生那里得好多教训”[21],都阐释了教师亦能从学生身上受到启发引导,收获知识信息,知其不足,补齐短板,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当代德育建设中,教中品乐的教学观会使师生之间共同进步,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和社会,从而有利于自我德育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教师要努力达至教中品乐的教学境界,实现由“苦于教学”到“乐教”“爱教”的过渡,而这一转变需要教师秉承以下三点教学方法:一是要注重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犹如标杆,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2]135他认为,教师应该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引领学生不断成长、进步。陶行知亦强调,学生学的知识、做的事情、遵守的规则,教师都应该亲自学过、做过,他更看重身教的重要性。言传身教是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技能过硬,在平时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发挥好语言、仪态、行为的示范和标杆作用,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心中的指明灯和路标,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的言行举止。二是要秉承因材施教原则。孔子对子路、冉有“闻斯行诸?”[2]115的不同回答即体现了在教育实践中要结合学生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这一原则。教学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即需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灵活性地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能力差异,有针对性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使其乐学愿学,教师亦能在培养多才多艺的学生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三是要坚持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礼记》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9]461即主张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教学就如同教小孩爬楼梯,要一步一个脚印,耐心教导,方可达至理想效果。叶圣陶先生更是反对灌输型教学,他认为教学贵在引导、教导,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勤学与善思相统一,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互动模式。教学中贯穿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不仅实现了由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核心地位向学生成为主体的过渡,而且亦会使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使学生逐渐会学,爱学,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亦在教学中看到学生的成长,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实现愿教、会教、乐教的转变,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变革从未停止。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苦学、厌学等消极的学习情绪,教师苦教、厌教等倦怠的教学态度与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从汲取孔子智慧、弘扬儒家文化开始。”[22]积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乐学思想中汲取 “乐学”养分,运用乐学的学习方法,完成愿学、会学、爱学的转变,吸收“乐教”之营养,采取乐教的教育原则,实现愿教、会教、乐教的跨越,不仅可以使学生摆脱应试教育下苦学、厌学的藩篱,亦会使教师自我成长,在学生进步和成长中收获幸福感和成就感。乐学思想不仅被历代学者奉为圭臬,影响着莘莘学子的治学观和众多教师的教学观,而且对当今培养社会所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及国家文化强国策略的实现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乐教治学乐学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乐学”策略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分期付款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语文课堂的乐教与乐学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求实创新 乐学精艺——访杭州技师学院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