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综合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2021-01-13 03:52王充强巩凤超王晶吕春菊胡大力夏利平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椎动脉多普勒颈椎病

王充强 巩凤超 王晶 吕春菊 胡大力 夏利平★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好发于中老年群体[1-2]。在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改变的影响下,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rteriopatht,CSA)发病人群逐渐向年轻化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快速地反映椎动脉血流参数情况,是当前临床首要诊断方式之一[3]。本文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综合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估方面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收治的CSA 患者中选择80 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接受治疗时间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40 例)与对照组(40例),分组方法采用数字随机分法。本次研究已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排除存在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认知障碍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其中实验组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19 例与21 例,患者年龄为19~81 岁之间,平均为(48.32±5.04)岁;病程时间在15~21年之间,平均为(3.08±0.47)年。对照组组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17 例与23 例,患者年龄为20~79 岁之间,平均为(48.12±5.71)岁;病程时间在15~20年之间,平均为(3.16±0.3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日本佳能(Canon)公司Toshiba Aplio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3.0 MHz。患者取平卧位,在患者颈部放置软枕,并将患者头放置于略向后仰、偏向检查的对侧状态,暴露患者颈部。观察患者椎动脉起始段以及椎间段血管的走向以及血流的方向,同时也要观察患者椎动脉内膜是否存在斑块,并在椎动脉最狭窄部分进行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以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的测量。由2名具有主治及以上资质的超声医师采用盲法分析图像,若两者意见不统一时协商达成一致。

对照组患者接受推拿按摩治疗方法,每天进行1 次,连续治疗五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两天,连续治疗五个疗程。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应用动态牵引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其中动态牵引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15~20 min,每天进行1 次,连续治疗五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两天,连续治疗五个疗程。药物治疗使用氯唑沙宗(国药准字H37022310),药物使用方式为口服,每次服用剂量为2 片,每天服用3 次,连续治疗十天为一个疗程[4]。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参数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椎动脉型颈椎病超声诊断标准为,椎动脉内径小于2.80 mm,PSV 低于35.00 cm/s,EDV 低于10.00 cm/s,RI 超过0.70。临床治疗有效率的评定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其中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椎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流参数无显著改善,为治疗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具有一定的好转,椎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仰卧位时血流参数正常,旋颈时血流参数为(±),为治疗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基本消失,椎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仰卧位、旋颈时椎动脉血流参数均正常,为治疗有效[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 进行数据分析。组间年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 确切概率法。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右椎动脉血流参数情况

在80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有72 例患者椎动脉内径小于2.80 mm;有77 例患者PSV 低于35.00 cm/s,有72 例患者EDV 低于10.00 cm/s,有69 例患者RI 超过0.70。两组患者治疗后右椎动脉血流参数情况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右椎动脉血流参数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左椎动脉血流参数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左椎动脉血流参数情况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研究患者接受治疗后左椎动脉血流参数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临床尚未将CSA 的发病机制阐述清楚,主要认为是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退变引起的失稳以及骨质退行性变化,从而导致颈椎出现肥大性增生、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继而导致椎动脉发生反射性收缩,导致椎动脉管腔发生变化,影响供血量[6-7]。椎-基底动脉系统构成了大脑半球的后循环系统,是由走形于双侧椎间隙的椎动脉及其汇合形成的基底动脉组成,供给丘脑、脑干及小脑部分[8]。当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时累及包括前庭、小脑等感觉神经元,从而产生眩晕症状[9]椎动脉弯曲者常由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导致椎动脉血流量不同程度减少。椎动脉轻度的弯曲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如椎动脉明显扭曲可出现眩晕、头痛等椎动脉供血不足表现,尤其在改变头部位置或突然转颈时发生一过性脑供血不足[10]。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右椎动脉血流参数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blood flow parameters of the right vertebral arter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右椎动脉血流参数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blood flow parameters of the right vertebral arter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s)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n RI 40 40 Vs(cm/s)治疗前30.11±1.92 31.11±2.67 1.923 0.058治疗后32.57±1.27 35.21±1.06 10.093 0.000 Vd(cm/s)治疗前7.82±2.41 7.91±2.46 0.165 0.869治疗后16.23±1.47 11.27±1.36 15.664 0.000治疗前0.74±0.07 0.75±0.08 0.595 0.553治疗后0.61±0.03 0.68±0.04 8.854 0.000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左椎动脉血流参数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blood flow parameters of the left vertebral art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左椎动脉血流参数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blood flow parameters of the left vertebral art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n RI 40 40 Vs(cm/s)治疗前34.12±2.89 33.11±1.83 1.867 0.065治疗后45.27±3.12 36.26±2.41 14.454 0.000 Vd(cm/s)治疗前10.72±2.49 9.91±2.47 1.460 0.148治疗后20.13±3.51 12.77±1.67 11.975 0.000治疗前0.69±0.08 0.72±0.07 1.784 0.078治疗后0.55±0.04 0.64±0.05 8.889 0.000

表3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linical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图1 同一患者经过实验组治前、后血流频谱变化Figure 1 Blood flow spectrum of the same pati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椎动脉血管造影是诊断CSA 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费用较高,不适用于常规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将患者椎动脉内膜结构、血管畸形、局部狭窄以及血管钙化等情况清楚的显示出来,同时也可以通过结合射频形态来观察患者椎动脉是否存在供血不足的情况[11]。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接受治疗后超声检查结果同临床症状的改善症状具有一致性,表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有效的量化CSA 患者治疗期间的疗效。同时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不会为患者带来创伤以及疼痛感,临床费用不高,且操作方法简单,能够对患者进行反复性、动态性观察。是目前临床工作中唯一一种不具有创伤性的动脉血流速度检测方法,同时也是验证CSA 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12]。

推拿牵引能够发挥舒筋活络、解痉止痛及整复错位的效果,对于理顺椎间隙的结构关系、缓解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痉挛与压迫、改善后循环缺血情况,恢复颈椎椎间关节正常排列及椎动脉的正常走行具有积极的影响[13]。王琳[14]等研究表明通过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察治疗前后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以确定CSA 不同病变部位的最佳牵引角度,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10,15-16]。

本次研究结果也同时表明:推拿按摩、动态牵引法配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式在CSA 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后循环血流灌注压力。本研究结论需经颅多普勒超声等动态资料的进一步支持,从而发现CSA 与后循环急性梗死、一过性眩晕等颅内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虽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优点较多,但依然有其局限性。检查过程中对于检查医师的手法和经验要求较高,特别是椎动脉血流的显示与取样点角度的选择对测量参数都存在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清楚反映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从而合理、有效的指导临床用药与治疗。

猜你喜欢
椎动脉多普勒颈椎病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21例
《多普勒效应》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