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经济资助向育人资助转变的有效途径

2021-01-13 08:14罗恺赟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11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职业院校

罗恺赟

一、前言

资助育人的开展,能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多次实践中发现,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对他们的经济资助,要重点培养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精神。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职业院校中资助育人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经济资助转向育人资助的重要途径。

我国职业院校经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体系比较完善,我国也正在加大资助的经济力度,每年在助学工作方面所投入的财政、贷款、经费数额不断增加,促使脱离经济困难的家庭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相对应的,对接受资助的学生的教育、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职业院校重点关注的内容。资助育人工作是我国资助工作在教育中的重要体现,主要目地就是帮助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让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教育中开展资助育人的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将相关文件中提出的要求和方式落实在实践中,要全面提升资助育人体系的质量,融入资助育人理念,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每一个教育的机会,通过多种育人形式,如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等,让学生能够在国家、院校所提供的机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职业院校资助育人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资助育人主要指的是,在关注学生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强化对接受资助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经济资助;2.精神帮助。这两个方面是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协助的关系和作用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职业院校的资助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以学生、国家、社会为主体的多样化资助模式,从入学前国家发放的助学资金,到入学后院校、国家的奖学金、助学金、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减免等政策,此外,我国还积极的鼓励社会群体、相关企业、个人面向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帮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接受教育,完成学业,圆满毕业。资助为学生教育提供了基础,学生教育为资助提供精神保障。资助育人不仅是对学生给予经济上的帮助,重点在于将资助做到精准化,从而保证资金资助政策的落实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进而实现育人的目标。

三、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中出现的问题

资助学生是一项具有政策指向性的工作项目,是我国以经济资助学生接受教育,实现公平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资助学生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社会救助,其主要的目标是“育人”,通过社会、政府部门、学校等多方面的力量,为一些经济上存在困难的家庭中的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获取公平、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够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但是,当前有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存在“要、等、靠”思想,这些学生认为资助资金是他们应得的,严重缺乏正确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并且,资助工作在设计、开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健全人格的构建,学生没有受到诚信品质、精神教育的培养和熏陶。还有的部分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部分学生领取的资助资金并没有用在学习方面上,而是挥霍、浪费,导致助学资金失去了意义。

四、职业院校育人资助模式的内涵

职业院校育人资助模式是顺应新时代而生的一种新型资助模式,能够彻底的改善以往“经济帮扶”的形式,逐渐转变成以“能力开发”为主,以“助困为辅”的育人资助形式。这种模式的运用,能从根本上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且能够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知识技能教育、思政教育等,能让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提升,真正做到全面“脱困”。因此,职业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资助形式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

(一)全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相关书籍中表明,职业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空间。”我国相关教育部门所颁发的《职业教育工作若干意见》中也多次提及了关于职业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所以,职业院校应在“经济帮扶”的基础上构建资助模式时,全面激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家庭经济的困难等客观的多种因素,为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可能会产生一些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如自卑、易怒、烦躁、依赖等。因此,在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自助模式的过程中,最应该重视的内容就是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工作,让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自强、自立的精神,能以正确的方式抒发情绪,并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

(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随着职业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学生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强。受家庭经济影响的学生压力更大,并且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有待加强。刚毕业的学生,面对生活、家庭、就业的负担,在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下,有的学生家庭可能会走上“贷款”的路,向各种银行贷款,在各种网络软件上贷款,在利息不断积累下,给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因此,职业院校应重点进行“经济帮扶”,并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更多就业的机会,继而实现“能力开发”的转化。

五、职业院校经济资助转向育人资助的实践意义

(一)育人资助有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能力型人才

当前社会的主要核心就是“能力”,不论是整体社会价值还是文化,都在逐渐朝着利于能力发展的方向前行。将来,具有较强多项能力的学生,不仅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发挥自身价值,还能真正做到跟上时代,不断发挥出自身潜能。“育人资助”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当前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分析自身能力与条件,以更灵活的方式去运用多种技能、知识去获取、调动可利用资源,去满足自身多项需求,逐渐成长为具备良好能力的“有用之才”。

(二)育人资助能体现出“以人为本”思想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思想独立、个人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在压力之下制定了更为远大的目标。这种特点的存在,决定了他们更重视自己未来的发展,不仅要获取物质、经济上的满足,更要获取精神、内心上的满足。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以人文本”思想的价值。一方面,育人资助模式的开展需要将“经济帮扶”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育人资助主要是“能力开发”层次上进行资助,有效地解决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和思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促使他们能够逐渐成长为“国之栋梁”。

(三)育人资助模式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职业院校资助中心重点担任着多重“育人”责任,不仅要积极的开展日常“奖、贷、助、补、减”等工作,还需要开展“自强自立、诚信为本、心怀感恩”等多项主题活动。将这些主题的教育意义融入到活动中,从思想、行为、经济、内心、技术等多个方面去培养、帮助学生,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强大的责任意识、良好的感恩意识、正确的自强自立意识,以此实现“扶贫”、“扶智”的双重目标,继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成长。

六、新形势下经济资助向育人资助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管理和教育的结合

职业院校要构建一支质量高、水平高、素质高的资助团队,全面增强资助方面工作人员的团队建设,定期针对性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促使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前,能够对我国资助政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还要指导相关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工作人员能够与学生形成更加和谐的关系,从而逐渐形成精准扶贫的理念。此外,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全新技术,创新工作形式,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主题网络教育平台,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教育活动,让政策在宣传的过程中深入人们的心里,进而实现资助育人工作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重视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的结合

构建的每一只资助育人团队,都要以新形势、新手段开展工作,积极扩大教育途径,强化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职业院校必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观念作为主要导向,增强接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

在教育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好课堂这个场所,还要将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整合,进行有效利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以文化教育人,全面开展资助育人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以“励志教育、感恩服务”为目标的资助育人活动:1.举办诚信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我国相关部门所提供的助学贷款是主体,在办理环节中,要深入开展诚信教育、金融教育,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内容更好的预防风险。

2.举办感恩教育活动。在发放各种类型的助学金时,要积极开展与“感恩”相关的教育主题活动,如“筑梦、助学”等主题活动,活动中举办图片展览、主题交流会、文章比赛、主题演讲等,全面建设校园感恩文化,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认识到自己学习机会的来源,做到不忘初心,主动承担起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努力做一个贡献国家、社会,回报教师、父母的优秀人才。

3.举办励志教育活动。在评选奖学金发放环节中,要将奖学金的鼓励作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多种评选,如“感动同窗”、“勤工俭学”、“自信之星”等,让学生通过评选活动感受到励志、自强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多种活动的激励下,能够更加努力的朝着获取奖学金的方向前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饱满的正能量。

(三)重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1.要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心理等特点,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全面落实“共同开展”的目标。同时,要增强日常管理,当一些学生获取资助后,职业院校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行为、语言、作风等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防止部分学生拿着国家所资助的资金进行任意挥霍。资助育人起始于资助,成功于育人,不能将资助、育人分离,要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源共享平台,针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针对资助设立专门的档案,从而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证和相关事项的预警。

2.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要对学生开展抗挫折教育,让接受资助的学生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设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教育体系,促使学生的心灵、个性、品质、性格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升。根据《职业院校心理问卷调查》、专题沟通会、跟踪反馈途径得到的情况,合理的分析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并且探索问题产生的源头,采用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有效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在困难中得到更多的启发,逐渐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

3.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放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育资源,针对性的设计教育方案,重点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适当的聘请一些相关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为学生专门开设一门“学样班”,实施帮扶计划,让学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知识视野更加开阔,综合能力全面发展,从而让职业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逐渐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全面保障资助育人的质量。

七、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做到资助育人,那么就必须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上的变化,在经济上进行帮助,在精神上给予抚慰,让每一名家庭情况困难的学生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同时,职业院校要将我国全新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向导,将我国教育精神全面落实在资助育人的工作中,秉承“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从多个角度提高资助育人的水平,为每一个学生顺利入学、有效学习、圆满就业做好保障,努力实现经济资助转向育人资助的目标。

引用

[1]张未利.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J].当代经济,2021(05):118-121.

[2]颜丽娜.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探索——以某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实践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120-121.

[3]于淼.浅析新形势下经济资助向育人资助转变的有效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9(32):300-301.

[4]王俐,张霞,陈溢诗.有效开展高校入学“绿色通道”的实践与思考——以清华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4(09)

[5]陈佳,薛澜.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分析——基于政策体系与实践模式层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1)

[6]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03)

[7]朱磊,谢文模,王立俊.我国现有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8]顾雁飞.基于“志智双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1)

[9]兰凯.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困难中遇见团队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