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视域下中外建筑史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

2021-01-13 06:08吴宝娜赵建华
山西建筑 2021年22期
关键词:建筑史建筑教学模式

吴宝娜,王 婷,赵建华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1 背景

《中外建筑史》课程是城乡规划、建筑学、景观设计、园林等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发展及建筑相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的综合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艺术修养、观察与表达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金课要求课程的设置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求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金课”思想指导下,淘汰“水课”,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发展中心,建构有深度、有创新性、有挑战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

2 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在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学时短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将《中外建筑史》设为选修课,安排在第四学期上课,该课程更倾向于建筑文化普及性学习,而非专业性建筑理论认知及研究性学习,因此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由浅入深重点讲解主要建筑风格、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该课程的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只有32学时,远远不够系统、详实的讲解。

2.2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并缺乏地方性

教材选用传统建筑、规划类院校的经典教材《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近现代建筑史》,理论内容详实,专业性强,也是考研的经典书目及主要内容。除了对中外建筑历史的详细阐述,也与城市发展史有交叉内容。由于编辑、出版周期的影响,出版物的相对滞后性,缺乏现当代最新建筑及其文化思潮的讲解。另外,教材对地方建筑的讲解较简略,而当代大学生更渴求对地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学习。

2.3 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实践体验和参与性学习。一方面,传统课堂的单向讲解模式更注重纯理论知识内容,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而缺乏主动思考建筑背后的人文因素,缺乏相关知识点的纵、横向对比;习惯于被动“听讲”,而缺乏主动探讨和表达,因而缺乏互动性、参与性学习。另一方面,课堂封闭式、平面化教学,学生对建筑的理解大部分停留在视觉和书本层面,呈现出平面化特征,而建筑是立体的,是可以体验感知的,学生缺乏体验性学习,将难以对建筑空间、建筑文化有深入理解。

2.4 考核方式单一

闭卷考试模式,学生习惯于记忆性学习,可以较准确的掌握知识点,但是如何将建筑史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或表达成为考核难点。开卷考试,知识点多,信息量大,较好的考核了学生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样也是缺乏对学生运用和表达能力的考核。

3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次教改拟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3.1 教学内容:教材内容补充、更新与拓展

1)在传统建筑史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当代建筑和地方传统建筑专题。本次教改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当代建筑和地方传统建筑专题。例如在广州,当代标志性建筑如广州塔、广州大剧院、西塔等,传统建筑如西关大屋、陈家祠、光孝寺等,这些结合地方文化的建筑实例正是当地大学生最期望了解并且能够切身体验的。课堂教学拟增加《中国当代建筑实录》《岭南近现代建筑》专题讲解。

2)丰富主题性章节、拓展相关的文化、艺术内容。单一的建筑历史理论讲解缺乏对相关文化和艺术的深度思考,要达到金课标准就要增加知识含量的深度和宽度。因此本次教改在国内外历史发展的主要时期增加相关知识点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流派的拓展。例如在讲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除了建筑形态、文化渊源的讲解,在横向拓展上还会着重阐述该时期壁画、雕塑、园林、音乐等艺术形态及其对建筑和城市的影响,在纵向拓展上阐述上至古典时期建筑形态、美学理念对它的影响,下至对18世纪后现代建筑流派及风格的影响,以及这些风格对近现代及岭南建筑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3.2 教学方式:构建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是网络线上教学+课堂线下面授教学的组合。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在资源和时间上的优势,让在线课堂成为课外拓展的重要渠道;又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线下互动,是进行知识探究、思辨、互动的教学模式[1]。

本次教改计划从课内线下教学、课外线上教学、课内外实践三方面,建立具有多元化学习及实践特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根据教学目标及基础理论知识框架,分为中外建筑史基础理论学习(线下课堂教学)、中外建筑史综合性拓展学习(线上教学)、建筑认知实践三个部分。

3.2.1 中外建筑史基础理论学习(线下课堂教学)

根据中外建筑史基础教材授课,内容包括:

1)外国建筑的发展演变及各时期主要特征。

2)中国建筑的发展演变及各时期主要特征。

3)地方传统建筑与当代新建筑认知专题。

教学内容上将增加:

1)建筑历史纵向发展脉络的思考,每一个发展时期的重要社会背景及生产力、思想文化的促进作用,形成了怎样的建筑历史成果。

2)建筑历史横向对比思考,同一时期中外建筑的发展对比和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3)文学、艺术流派对建筑的影响。

4)建筑空间体验。

5)当代建筑作品观摩及评论。

3.2.2 中外建筑史综合性拓展学习(相关文学、艺术、历史补充,线上教学)

合理设置主题章节,并按照课前预习、课堂展示与讨论、课后笔记整理及主题拓展的方式形成教学良性循环。重点在于寻找适宜的网络教学资源及互动式学习。

1)课前主题章节预习(参考名校慕课视频(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教育平台、国内外经典建筑纪录片、相关专业书籍资料等)。

2)课堂建筑历史理论讲解、预习成果展示、课堂讨论。

3)课后小组打卡及讨论(课程重点内容绘图笔记打卡及主题拓展,可利用打卡小程序进行学习记录和督促)。

3.2.3 建筑认知实践

建筑认知实践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是立体的、有温度的,不能停留在单一的书面和网络中学习,更多的是观察、体验、认知以及表达。因此在此环节中设置体验和表达两部分。

体验是要求学生以游览的方式亲身体验身边的历史建筑及当代建筑作品。

建筑体验:

1)历史建筑体验,例如广州的西关大屋、陈家祠、爱群大厦等。

2)当代建筑体验,例如广州大剧院、广州塔、广东省博物馆等。

3)建筑艺术与历史体验,借用博物馆资源让学生在文物展览中体验并做相关课题的拓展。例如外建史第一章节古埃及文明,推荐学生参观广东省博物馆特展《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展》;讲到庞贝城,推荐参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庞贝:永恒的城市展》。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对各展览馆的相关展览有敏锐的了解。但也有它的优势,不仅可以利用好社会公共教育资源,更可以起到实物教学、情景式教学的作用。比起校园内课堂教学更有说服力、影响力。

表达是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文字资料后结合现实体验撰写导赏讲稿及导赏视频,将所学所用进行分享,通过这一形式再次强化学生对建筑使用性和艺术性的认知。通过成果推广及分享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3 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积累和综合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考核以考查的方式为主,成绩评定分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小组讨论以及在线课程考试成绩,其中在线课程测评成绩以智慧树平台为例,每一个小结均有测试环节,课程结束后可自动导出成绩。平时成绩侧重考核记忆性知识点以及平时学习积累的过程。期末成绩包括地方建筑调研报告及建筑导赏汇报,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和输出能力。

因此,我们采用2+1+1模式。“2”是指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两大部分的课堂考核,平时每一个章节做课堂测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1”是指一次课外调研,通过对现代建筑及传统建筑空间实践体验,增加感知认识,要求撰写调研报告,对该建筑及其文化背景加以阐述,旨在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另一个“1”则要求学生进行表达,通过编辑、录制讲解视频、现场讲解等方式,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建筑进行“导赏”,该方式旨在推动学以致“用”的理念,“用”不仅仅是用于今后的课程设计和学习中,“用”还需要进行建筑艺术及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责任。

4 结语

本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金课”思想指导下,探讨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在课内基础理论线下教学、课外线上教学、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创新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与表现能力,中外建筑史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基本认知素养,另一方面从传统建筑文化与建筑艺术的视角引导学生重新看待城乡公共空间,为今后的学习和设计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同类农林院校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建筑史建筑教学模式
建筑史话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史话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探析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史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1分钟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