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研究

2021-01-13 00:47朱家骏张文秀
科教导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朱家骏 张文秀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改革攻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探索期逐步走向了稳步发展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本文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出发,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目标定位、现实瓶颈,并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础,探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促进高校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9.003

Research 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ZHU Jiajun, ZHANG Wenxi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playeda keyrolein promoting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adually moved from the exploration period to the steady development period, facing anew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ask. Start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who, how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people", this paper comb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goal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bottleneck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discussesthekey measures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development ofinnovationand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from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promo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more excellent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深化高校創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探索期逐步走向了稳步发展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出发,进一步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目标定位、现实瓶颈,以“三全育人”理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造就更多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定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高校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从三者的逻辑关系来看,“培养什么人”,涉及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为谁培养人”,关系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怎样培养人”,是指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发展,需要首先进一步明确教育的预期目标和价值定位,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

1.1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直接关系所要达成的教育成果,科学全面的目标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普遍诉求和个体差异,确保教育教学成果能够真正帮助他们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为了更好地明确预期目标,首先,高校应面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调研工作,分层次、分专业、分年级了解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理解、具体需求、未来规划等,为高校调整教学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形式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其次,高校可组织全校教师定期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群策群力。

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与创业有机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交叉,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从这个定义出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至少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具有基本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创新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思维习惯;第二阶段,培养具有浓厚创新意识和基本创业技能的大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第三阶段,培养具有熟练创业技能和扎实创业实践的大学生,侧重因材施教、个性化支持,帮助学生打通资源壁垒、成功实现创业。三个阶段既紧密联结又相对独立,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阶段所应达成的具体目标,为契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提供了客观参照。

1.2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的迅速兴起,引发了国内众多学者对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探究,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运行模式和评价体系,关系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劣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纵向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受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以创新推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保持就业稳定和民生改善,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之初的重要动力源,这也为创新创业教育赋予了浓厚的工具理性,“有用”成了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普遍关注的重点。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之初,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可以忽略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作为对立统一的整体,应得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同等重视。“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在发挥服务经济发展、助力社会进步这一重要职能的同时,同样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育的价值理性,引导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生命价值、实现心灵“唤醒”。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稳步发展期,关注点应从工具理性逐步向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的方向转变,回归教育的本心,以是否真正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是否为国家培育优秀创新型人才,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价值标尺。

2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教育理念还存在偏差。高校中仍存在着将创新创业教育过分功利化的现象,将之与开办企业、发家致富划上约等号,单纯以创新创业大赛数量、创业学生与团队规模、孵化企业的前景与利润等作为评价教育成效的标尺,甚至过早地鼓励学生在没有完成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素养不强、创业前期筹备不充足的情况下投入創业实践,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是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不仅为了鼓励学生投入创业。

培养方案还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习惯于工业化生产线式育人模式,开设了一定学分的创业基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理论课程,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念贯穿始终,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存在浅尝辄止现象,无法根据学生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思维引导和训练,导致很多兴趣浓厚的学生觉得课程不够“解渴”。有些创业实践类课程的内容随机性较大,高校对课程评价和考核的标准不明确,导致教学质量存在波动。同时,由于创新创业类课程在学分中的重要性偏弱,且未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充分结合,一些学生对创新创业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存在着一定的敷衍思想,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提升。

师资队伍还存在短板。高校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往往由就业创业工作部门和经济管理相关院系的教师担任,虽然在理论功底上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指导,但由于授课教师大多没有创业经历,在实战经验上无力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指导,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不够。很多高校选择聘请校外创业导师,一方面弥补了校内授课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短板,另一方面,由于校外导师属于外聘人员,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为数量众多的学生提供连续完整的个性化指导,有时只能为学生提供前期项目构想与筛选等指导,没有对创业过程和结果进行持续跟踪指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创业指导的实效。

平台建设还不够规范。国内高校目前都设置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指导机构,但部分高校相关机构的实体化运行程度参差不齐,人员和资源短缺的现象并不鲜见,存在挂牌多、落实少的现象,没有切实发挥其应有的职责。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职责分布于多个职能部门和院系,资源统筹难度较大,无法集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工作,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易流于形式化,创业实践比例偏低。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一些高校并未在平台运行与管理上投入足够精力,而且由于缺乏配套的绩效考核机制,导致平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如预期。

多方协同还不够紧密。当前,政府部门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政策条款的解读还不够细化,一些资金申请的门槛较高、程序复杂,配套的支持政策法规还没有跟上实践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企业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来源,在履行公益性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具有合理的发展诉求,但是目前的产学研用链条还不够紧密,短时间内无法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正面支持,影响了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距离形成三方协同的良好局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3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回答好“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需要在总结近年来工作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加速驶入提升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3.1深化全员育人理念,协同各方优势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教学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涵盖了学校、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共同推动着创新创业教育向前发展。高校应着力打通校外与校内两方面的壁垒,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做到“内合外联”,切实盘活各方宝贵资源,凝聚最大合力,为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孵化机构建设经费投入力度,简化创业资金申请流程,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适当减税降费,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和风险控制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创新创业大学生与资本、技术对接的桥梁,使更多优质资源惠及学生。第二,企业应在进一步提升服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探讨与高校、学生互利共赢新模式,将承担社会责任与推动企业发展有机结合,与高校共同打造更加紧密的产学研用链条,推动技术创新和利润增长。推荐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投机构负责人和优秀创业人士承担校外创业导师的角色,并给予一定的福利政策,确保指导成效稳定。支持高校选派优秀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优秀储备人才库。第三,高校应进一步打通校内职能部门和院系间沟通壁垒,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机制,形成集教学、学工、就业、团学、科技园、各学院为主体,各部门共同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格局,做到“有统有分、有权有责、有奖有惩”,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要全力保障工作经费,探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按照“开源节流、循环往复”的经费筹集工作思路,争取政府、企事业单位、校友的经费支持,努力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卡脖子”的经费保障问题。

3.2完善全程育人模式,巩固教育教学成效

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的关键作用,持之以恒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分层次、分年级、分类别制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路线图,切实覆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首先,高校应根据创新创业教育三个阶段性目标,科学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计划,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面向有浓厚创新创业意向学生的“系统教育”、面向有强烈创业意愿学生的“重点教育”,形成从入门到实践有机衔接的教学体系。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全体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为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服务,避免“大水漫灌”式教育的弊端。第二,高校应结合学科专业优势,敏锐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等人才急需领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研发力度,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具有本校特色、吸引力强的课程群。第三,高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管理,用好用活各类实践和孵化平台,将创新创业训练、创业讲堂、一对一指导、创业大赛等主要环节的运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大学生提供“从0到1”“从理论学习到企业落地”全过程的优质解决方案,并对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成果进行严格考核,建立动态调整和末位摘牌机制,确保平台切实发挥教育指导功能。

3.3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筑牢内涵发展基础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需要统筹谋划办学治校各领域,注重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特别要注重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办学治校各项工作全方位融合,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器的作用。

首先,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应坚持“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工作理念,一方面从校内选拔各专业优秀创新创业教师,加入教研中心定期开展学习研讨,共同研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理论与教学体系。引导教师走进企业、走进基层了解一线生产经营实际。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情况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荣誉评价等方面,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从严选聘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定期开展创业一对一指导、创业课堂等活动,做好与学生的精准对接,提供配套的待遇。其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反馈制度。建设高教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充分了解利益相关方的评价反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完善。高校可建立以学校、学生、政府和企业等为调查主体的调研评价体系,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课程、活动、成效、满意度等指标,跟踪调查各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评价和意见建议,并根据反馈情况对教育教学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和改进。同时,可以将反馈结果与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经费安排、评价体系等适度挂钩,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基金:2020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覆盖下的本科创新教学改革研究”(J201203)

参考文献

[1]王辉,邱杨.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62-64.

[2]王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21):4-5.

[3]顾金良.创业教育吸引力提升:基于学生视角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9(18):50-52.

[4]邓建平.创业教育模式建构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9 (11): 36-38.

[5]郭芳,张立仁,郭郁.“四位一體”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17):61-65.

[6]林秀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9(16):57-61.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