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现状探析

2021-01-14 16:10乔莉娟马静焦云红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普初中生青少年

乔莉娟,马静,焦云红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现状探析

乔莉娟a,马静b,焦云红c

(邯郸学院 a.科研处;b.软件学院;c.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农业科普教育是科普事业的重要部分,为了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现状,利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邯郸市部分初中生的农业科普教育现状。结果显示:初中生对于农业科普教育的关注度不高,只有40.08%初中生曾关注农业科普教育;75.2%的初中生遇到有兴趣的形式愿意去参与农业科普教育活动;但是希望通过农业科普教育树立投身现代农业领域志向的占比最少,仅占6.94%。对策建议:明确农业科普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构建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体系;解析农业多功能性,挖掘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价值;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参与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培养农业科普教育人才;多主体多途径,寓教于乐,促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现状;对策

在城乡二元化阶段,受农村发展落后、城乡之间单向人才流动的“掐尖效应”等因素影响,导致当前乡村人才匮乏[1]151-161[2][3]71-73。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4]632-642。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5]632-642,人才培养的提升源于教育创新,其中也包括科普教育的创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农业发展的未来。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其求知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121-124。农业科普教育是科普事业的重要部分,农业科普教育与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创新发展的两翼,以新时代的新视角进行面向青少年的农业科普教育创新[7]60-62[8]60-62,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科普教育的价值。目前,我国依托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园等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景观开展的综合实践、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等活动[9]26-27[10]35-38[11]313-314已践行了部分农业科普教育的功能。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现状(以邯郸市部分初中生为例)

为了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现状,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400名邯郸市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然后对回收的386份有效问卷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对农业科普教育的关注情况

调查显示,学生中关注过农业科普教育的占总人数的40.08%;而没有关注过农业科普教育的占总人数的59.92%,说明初中生对于农业科普教育的关注度并不高。而调查显示有6.7%初中生对农业相关知识完全没兴趣,但遇到有兴趣的形式愿意了解农业相关知识的占总人数的75.2%,愿意主动花时间了解农业相关知识的占总人数的18.1%,可见初中生对农业相关知识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知识的趣味性。

(二)接受农业相关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从农业频道了解农业知识的占总人数的59.78 %,从新闻报道获取农业知识的占57.07 %,从报纸上获取农业知识的占27.72 %,从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获取农业知识的占34.78 %,表明受信息化时代各种媒体相融合发展的影响,学生接受农业相关知识的渠道比较便捷且多样化。

针对初中生了解农业科技知识的方式进行调查发现:18.1%的初中生通过所在学校开设与农业相关课程了解和学习过农业科技知识,所在学校举办过农业科普讲座或活动的占11.1%,父母带领去过农业园区等的占31.9%,有48.6%的初中生自己通过阅读书籍或网络查询了解过农业科技知识。说明因场地、课程体系等的影响在中学增设农业科学知识相关课程受限,因此有必要拓展学校之外的形式更加丰富的农业科普教育。

(三)对农业科普教育的期望

1.初中生最喜欢接受农业科普教育的地点

调查发现,初中生最喜欢接受农业科普教育的地点是农业园区,占69.4%,选择科技馆的占12.5%,选择学校的占9.7%,选择公园的占8.3%,表明农业园区是初中生最喜欢接受农业科普教育的场所,充分挖掘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普教育功能更能迎合初中生的意愿。

2.初中生比较感兴趣的农业科普教育主题

调查显示,初中生对“常见农作物栽培、生长繁殖”“动植物种类识别”“农产品营养、保健及方法”和“农作物采摘、观赏活动”比较感兴趣,选择数量占比分别为63.9%、59.7%、52.8%、50%,这四个主题的特征是能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与生活联系较紧密,趣味性也较高,能够填补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相关知识获取的缺失。而选择“病虫害识别、预防”主题的占37.5%,选择“常见农作物的加工、销售”主题的占33.3%,选择“农业气象知识”主题的占27.8%,选择“家畜养殖知识”主题的占23.6%。因此在确定农业科普教育主题时,要考虑受青少年的求知欲,选择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具有趣味性的主题。

3.初中生乐于接受农业科普教育的形式

调查分析发现:初中生乐于接受的农业科普教育形式为参加农事活动的占比最高,达69.4%;其次是观看科普影片、图片展览、标本展览,占比分别为58.3%、43.1%和35.9%;乐于专人现场讲解指导的占43.1%;而对于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在园区设置科普长廊形式的占比较少;通过宣传册接受农业科普教育的人数最少,仅占19.44%。说明初中生更希望以有别于学校教育的形式接受农业科普教育。

4.初中生参加农业科普教育的目的

调查显示:希望达到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目的的占比最多,达34.72%;25%的初中生希望了解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希望锻炼自己的农事实践能力、掌握相应的种养技术的占比均较少,分别为18.06%和15.28%;说明初中生受学校教育的压力,希望以更多形式去放松身心,而对于农业相先进知识、实践能力与技术的学习意愿不高。而希望通过农业科普教育树立投身现代农业领域志向的占比最少,仅占6.94%,这可能与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偏见”等原因有关。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农业科普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构建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体系

科普教育属于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科普教育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12]。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主体即从事农业科普信息传播活动的人或团体,可以是政府农业相关部门、各类农业科协、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以及各类农业科普志愿者等;因生长环境、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农业科普对象可以是生长在城市或农村的青少年,可以是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等,因为科普对象的不同农业科普内容也应各有侧重,依托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等设置观察类、体验类、探索类等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受青少年欢迎的形式,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农业科学素质等教育的目的。建议依据科普“五科”内涵和科普“五要素”[13],明确农业科普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从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主体、对象、内容、形式、目的等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体系。

(二)解析农业多功能性,挖掘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价值

多功能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018 年、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多功能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具体实现形式。多功能农业除了满足人类的食物需要外,还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14]5-15。乡村振兴背景下将农业科普教育与农业的多功能性相结合[15],有助于创新科普形式,充分挖掘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价值,其价值包括:向青少年普及动植物生长规律等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传播农业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宣传现代农业与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传承农业文化,开展生态教育、环保教育、食育和健康养生教育,体验田间劳作、感受乡情民风、亲近自然等[16][17][18],激发和培养青少年对农业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有助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和提升,促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振兴与发展[19]。

(三)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参与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培养农业科普教育人才

农业科普教育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农业科学专业技能和科普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乐于从事农业科普教育并能创造性组织和实施农业科普教育活动。受科普资金投入少、对科普重视不够等因素影响,我国缺乏具备一定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农业科普人才,也缺乏职业化的农业科普人才培养机制[20]884-889。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地方科技创新和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智力聚集地和人才库,通过参与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和培养农业科普教育人才,可以促进专业科学知识有效传播,服务农业科普教育,承担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

(四)多主体多途径,促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大众对科学技术关注度逐步增强,科普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推动科普社会化和科普事业规范发展,国家从政策法规层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等文件,科普旅游、科普影视等形式丰富了科普教育产品和服务市场[21]5-11。而随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自媒体和“融媒体”等必将促进科普教育模式的创新。因此,有必要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多主体,利用现代媒体等多种途径,做好多元化的农业科普教育工作,营造农业科普教育的氛围,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农业科普教育的浓烈兴趣,促使公众积极地参与农业科普教育,农业科普教育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农业、重视农业,削减城乡之间的隔阂,使更多青少年热爱农业、献身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1]蒋海曦,蒋玲.乡村人力资本振兴:中国农民工回流意愿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2]卢振鑫.“谁来当农民”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基于石城县农户199份问卷调查[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3]袁芳.人口城乡两栖状态下农村经济的振兴之路[J].农业经济,2019(9).

[4]陈秧分,刘玉,李裕瑞.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J].地理研究.2019(3).

[5]李婷婷,贝淑燕,何锦莹,等.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问题探讨——以浙江省为例[J].特区经济. 2019(7).

[6]周锦业,宋倩,李春牛,等.基于广西茉莉产业的农业科普教育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 2017(5).

[7]顾媛,张锋,张璟,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农业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 2018(5).

[8]张仁开.新时代科普发展的新战略——以上海为例[J].安徽科技.2018(9).

[9]张立舒,叶希,黄静.梅州市农业科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 2015(9).

[10]高艺,谭德龙.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科普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初探——以广东现代农业科普园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 2016(5).

[11]赵红彬,黄顽,乔莉娟,等.农业示范园中开展农业科普教育的展望与建议[J].北京农业. 2013(36).

[12]李蕴潜.L市科协科普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13]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14]谢彦明,张连刚,张倩倩.农业多功能视域下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境与破解[J].新疆农垦经济. 2019(4).

[15]李文峰.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在农业科普教育中的作用[D].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

[16]倪中勇.中小学农事教育研究初探[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7]牛鑫鑫.荥阳市张常村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规划[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5.

[18]张立舒.梅州市农业科普产业发展问题与路径选择[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6.

[19]闫翠丽.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D].郑州:河南大学,2013.

[20]任福君.我国科普40年[J].科学通报. 2019(9).

[21]王康友,郑念,王丽慧.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科普研究. 2018(3).

G775

A

1673-2030(2021)01-0085-03

2020-08-05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908040101)

乔莉娟(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邯郸学院科研处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学及科普教育。马静(1980—),男,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软件学院副书记,副教授。焦云红(1968—),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苏红霞)

猜你喜欢
科普初中生青少年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青少年发明家
科普达人养成记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