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

2021-01-14 16:10尹宁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战略时代建设

尹宁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

尹宁

(邯郸市邯山区委 宣传部,河北 邯郸 056005)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建设乡村文化已经颇见成效,但仍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去甚远。文化振兴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整个乡村振兴的成效以及传统文脉的传承。找寻振兴乡村文化的路径,不仅对新时代我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中也将为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应用选择。因此,分析讨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提出几条乡村文化振兴的可选路径,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化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它是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强国的一项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也是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1年2月21日,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问题的第十八个年头。乡村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文化强则农民强。显然,若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加强乡村建设中对文化领域的持续关注。因此,认清新时代、新形势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探索适合这一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是十分有必要。

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发展进入习近平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三农”问题进行重要论述,反复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加强与完善乡村建设工作,逐步仔细推进,多次强调乡村要实现包括产业、生态、文化、人才以及组织振兴在内的一系列乡村振兴建设。当前,国家正在像中等发达国家全面迈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从现实上来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国家发展的短板。质言之,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转型在未来我国发展道路上仍将占据重要位置,文化振兴作为基层建设与基层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文化振兴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整个乡村振兴的成效以及传统文脉的传承。因而,文化振兴关乎乡村的复兴,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效能,是检验其成效不可或缺的衡量标准,意义重大。

(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近年来,随着历史社会学与历史政治学等研究范式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历史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文化承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换言之,文化是国家与民族得以发展、传承、延续的灵魂支柱。纵观历史,作为贯穿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精神力量,文化以其特有的、持久鲜活的旺盛生命力,促进着社会的整体发展与治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崛起之路,需要依托本国人民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同样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助力。

(二)文化振兴决定乡村振兴的成效

乡村振兴的成效不只是体现在物质层面,还体现在乡土文化的振兴方面。乡村振兴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就必须兼顾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保证乡村振兴获得高质量成效,要将文化作为建设重点贯穿整个战略实施过程,以点带面,带动其他产业方面的发展,从而助力农村的建设、振兴与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成效。我国乡村治理从“民主管理”走向“治理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进行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打造高效的政府,打破传统强政府弱社会的旧局面,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双强局面,实现国家—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文化振兴关乎传统文脉的传承

回顾浩浩荡荡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华夏大地的人民勤勤恳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对美好品德的崇尚,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并蓄,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符号。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如中华民族般重视历史、重视文化。中国若要屹立世界舞台中央,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离不开对波澜壮阔的华夏历史累积下的深邃精神文明财富进行挖掘和传承,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脉才能够得以延续和传习,文化的自信才能够得以建立,从而实现文化振兴,为加快社会发展、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力量。

二、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依托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复兴。当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与新背景的整体情势下,在理解了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基础上,摸索并找寻乡村文化振兴的可选路径,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能够为我国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特别是能够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符合实际的操作建议。

(一)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元素

我国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的文化总结为“乡土中国”,中华文化与生俱来地具有乡土性。简言之,中国文化若要复兴,离不开乡村的复兴,乡村的复兴有与乡村文化复兴具有高度同一性。换言之,文化振兴也就成为了打开乡村振兴黑箱的钥匙。当前,我国已然走在后工业时代、数据时代的康庄大道,新的媒体技术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依托新技术与流行媒体,可以将传统文化潜濡默化沁入乡土社会,进一步实现农村的发展与振兴,进而推动产业、生态、人才等方面的全面振兴,最终顺利补足国家发展短板,实现2035远景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二)为乡村振兴打造人才队伍

推动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一支展现新时代精神面貌的专业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与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高等教育方面上也得到了卓越的提升。这也造成了城市对乡村的虹吸效应愈发地显著。因此,乡村振兴的实施亟需通过各地自身特点培育人才,在各级乡村建设成一支现代化的、高效的人才队伍,在宣传上、制度上、管理上与当前的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当前,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需从内在的体制机制上实现青年与建设人在回归乡村。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各种模式层见叠出,可以提供良好的借鉴。实践正在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凭借着专业人才队伍的执行,正在向着全面实现的道路迈进。

(三)为乡村振兴提供民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建设是“农民的自身价值、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广大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人,他们的参与决定了建设成效。纵观古今,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乡村,中国的发展与乡村联结,乡村的发展与农民正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实施并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民主的观念与效度已深入广大农民。换言之,在我国的发展中,农民的民主参与和民主实践有着较强的基础。但是,民主作为舶来品,并未与我国乡村社会做到有效衔接。因此,新时代若要实现文化振兴,离不开基层协商民主的建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意识。在走向现代化之路中,要加强农民参与意识的训练,充分调动和扩大文化公共领域的作用,打造中国特色群众参与文化,使广大农民能够展现其主体性与能动性,如若不然,政策落地何以可能将是乡村振兴领域学者仍需思考与研究的议题。

结语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石,是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的精神源泉,更是新时期重点工作之一。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的有效地实现,对于乡村整体的振兴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推动和支撑作用,在解决农业、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必须能够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华文化历经数载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显然,当今的中国这一格局更加显著。近代以来,我国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出现了在文化上的“自轻”现象。然而,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普通民众对中西文化的不断反思,正在逐渐呈现出我国根植于广袤中国大地的新的文化觉醒,文化自信的作用开始显现。因此,在新时代与新背景的形势下,依托文化自觉的力量找寻一条振兴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可选途径,是当前推动国家建设、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可能够为当前我国推进和实现传统文化的振兴工程提供一些现实借鉴。

G123

A

1673-2030(2021)01-0126-03

2021-2-25

尹宁(1990—),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市邯山区委宣传部科员,研究方向为精准扶贫。

(责任编辑:朱艳红)

猜你喜欢
战略时代建设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