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陈潭秋的历史贡献及精神品质

2021-01-14 17:09颜宏启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董必武武汉

颜宏启

简论陈潭秋的历史贡献及精神品质

颜宏启

(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湖北 黄冈 438000)

陈潭秋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陈潭秋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无私奉献品质、敢于担当精神、顾全大局观念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陈潭秋;历史贡献;精神品质

陈潭秋(1896-1943)原名陈澄,字潭秋,湖北黄冈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陈潭秋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年仅47岁的宝贵生命。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

陈潭秋同志出生时的中国,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国运衰危,民不聊生。一批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陈潭秋作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最先进部分的一员,较早接受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

(一)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并成为武汉学运的骨干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消息,迅速传到武汉,愤怒的烈火瞬间燃遍了武汉三镇。陈潭秋当时正在武昌高师(武大前身)读书,即将毕业。他不仅积极响应这一运动,还带头参加了武汉市学生大游行示威活动,带头在街头和广场进行演讲。同年6月,他随“毕业学生参观团”到上海。在上海,陈潭秋参观了许多学校,参加了上海学生的集会活动。更为重要是,经过高师同学倪季端(红安人,与董必武同乡)的介绍,结识了革命家董必武同志[1]。陈潭秋与董必武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上十分默契,他们认定中国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有出路。他们还商定通过办报纸、办学校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

(二)筹办武汉中学,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陈潭秋从上海回到武汉后,就与董必武一起,积极筹办武汉中学。筹办一所学校,面临很多困难,陈潭秋四处奔走,为筹措经费、修缮房屋、聘请教员、招收学生以及在官方立案而忙碌着。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武汉中学于1920年春正式开学,陈潭秋担任英语教员兼乙班老师。为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学生一律使用教师自编的白话文教材,老师也一律用白话文教学。陈潭秋曾对进步学生讲,“如果我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不懂得十月革命,就等于聋子、瞎子,找不到路”[2]。在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努力下,武汉中学团结了一批进步教员,培养了一批爱国青年,其中很多人后来加入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1920年夏,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以武汉中学为基地开展革命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为湖北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作了必要的准备。根据李汉俊的建议,陈潭秋和董必武一起,在武汉积极开展党组织创建活动。1920年秋的一天,陈潭秋和几个年轻人来到武昌抚院街(今武昌民主路3号)董必武和张国恩合办的律师事务所,在这里举行秘密会议,宣告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正式成立。会议经过酝酿提名,选举包惠僧为小组负责人,陈潭秋分管组织工作。这是湖北省最早的党组织,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

(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武汉和湖北各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董必武、陈潭秋利用在学校任教的有利条件,成立了一个公开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半公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吸收武汉中学等学校的进步青年20多人参加,由陈潭秋负责。他以青年团员为骨干,在武汉的一些大、中学校先后建立了“青年读书会”和“妇女读书会”,组织他们学习《新青年》《共产党宣言》《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为了扩大马列主义宣传的影响,陈潭秋和恽代英等于1921年初创办了《武汉星期评论》,它是继北京《每周评论》、上海《星期评论》、湖南《湘江评论》等刊物之后,又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的重要刊物。

(五)参加中国共产党创建,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6月,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根据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来信通知,一致推选董必武、陈潭秋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潭秋认真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在讨论对待孙中山的态度问题时,代表们发生了争论,陈潭秋主张坚持与军阀政府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但应该将北洋军阀政府与孙中山领导的南方政府区别对待[3]。他不但在会议上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参与党内正常的讨论,而且会下与各地代表积极联系,交换意见。陈潭秋的正确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代表的赞同,会议确定了如下的方针:“一般地对孙文学说应有批评有区别的对待。但对他个别的实际上进步的行动应拥护,采取党外形式的合作。”[4]“一大”闭幕后,陈潭秋和董必武回到武汉,正式成立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包惠僧任书记,董必武、陈潭秋、黄负生为委员,陈潭秋主管组织工作。由于董必武和陈潭秋的紧密配合,湖北武汉地区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六)在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汉工作期间,陈潭秋还曾多次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指导黄冈建党工作。1920年春,陈潭秋回家乡接管和改造了聚星学校,以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使当时的聚星学校成为鄂东革命的重要策源地;1921年11月,陈潭秋、林育南再次回到故乡,发展肖人鹄、胡亮寅、陈防武等人入党,并成立了鄂东第一个也是全国农村最早的共产党小组——陈策楼党小组;1927年7月13日,陈潭秋与其胞弟陈荫林奉命去江西,途径团风,特命中共黄冈县委召开紧急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关于“南昌暴动”计划和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共产党员迅速转入地下斗争”的指示精神。会后,黄冈200多人奔赴南昌,参加“八一”起义。1961年董必武回忆说:“潭秋一参加党就拼命干,湖北党的工作主要是他负责。”[5]

二、群众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了工人运动。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的成立,对武汉地区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组织领导作用。

(一)组织领导武汉和安源地区的工人运动

中共武汉区委成立后,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都十分重视铁路工人的工作,先后在武昌第一纱厂、汉阳钢铁厂、汉口英美烟草工厂等陆续办起了工人夜读班,还派人到郑州与北京派出的同志合办了铁路工人补习学校。董必武和陈潭秋亲自到工人夜校讲课,了解工人情况,启发工人觉悟。不久,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下,成立了“粤汉铁路职工联合会”。1921年9月,粤汉铁路武长段工人进行了胜利的罢工斗争。当年12月,汉口人力车工人的罢工斗争又取得了胜利。这两次大罢工,开了一个新纪元,职工运动从此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陈潭秋还十分重视对工人和工人子女的教育。1923年夏,陈潭秋来到安源,同李立三、刘少奇一起从事安源工人运动和建党工作,为安源工人运动培养了一批骨干。

(二)成功发动湖北女师学潮

陈潭秋不仅致力于改革旧的教育制度,而且还大力推崇妇女运动。为了妇女自身的解放,陈潭秋公开号召“赶快组织‘女界联合会’”[6],加强女性的自身团结。这时,陈潭秋正在湖北女师任教。先后到湖北女师任教的有刘子通、黄负生、董必武。他们利用在女师教书的机会,大力宣传新思想,启发学生们的觉悟,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妇女解放运动。董必武、陈潭秋、刘子通等在女师开展改革教育,首先打破了女师只学古文的旧传统,倡导白话文,选用《新青年》《向导》上的重要文章作教材,还把《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汇编成册,印发给学生阅读,或在课堂上进行通俗的讲解,向青年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宣传妇女解放的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积极行动起来,带头剪短发,出墙报,传阅进步书刊,要求教育改革,并与学校封建卫道士开展斗争。由于学生们坚持斗争了八个月,并经教育界进步人士的调停,反动当局不得不以“办学无方”解职校长,原被开除的学生保留学籍,毕业证书照发,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积极组织声援“二七”大罢工

1923年1月5日,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在汉口召集总工会委员长会议,确定2月1日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陈潭秋代表武汉党组织以新闻记者身份随代表团前往郑州,出席总工会的成立大会。会后,陈潭秋和湖北武汉各工团代表乘车返汉。中共武汉区委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听取陈潭秋介绍郑州情况及罢工决定。会议确定由陈潭秋负责武汉方面罢工斗争的具体领导和协助工作,发动武汉各工团、各学生组织大力支援京汉铁路的罢工斗争。这期间,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应邀来汉讲学,也参加了这次罢工的领导工作。他经常和陈潭秋、施洋、李汉俊等一起研究罢工的准备情况,制定斗争策略。罢工开始后,陈潭秋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罢工斗争的具体领导工作。他深入到工团、学联、妇女等各界,进行发动和组织工作,他发动各工团开展同情罢工,组织学生实行罢课声援,组成慰问队络绎不绝地前往江岸慰问。在陈潭秋的具体组织和领导下,经过林育南、施洋、许白昊、李求实、林育英等人的共同努力,武汉地区各界群众掀起了一个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的高潮。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者

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及时制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的方针。陈潭秋在这次会上作了关于“二七大罢工”的报告,提出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对会议作出推进国共合作的决议起到一定的作用。会后,他响应党的号召,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于1924年担任国民党湖北省执行委员会(又称“省党部”)组织部长。在实际工作中,他一方面坚持国共合作方针,充分利用“省党部”这个重要平台做好工作,发挥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十分注意发展、壮大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力量。在他的努力下,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的基础组织和党员人数空前高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我党领导的革命群众运动在湖北武汉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反帝反封建斗争逐步深入,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恐惧,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孙中山赤化了”,竭力挑拨离间,破坏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内部的国民党新老右派也乘机发难。党内由于陈独秀总书记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为分清敌我友,正确认识国民党,陈潭秋于l924年11月,写了著名的论文《国民党底分析》,发表在《中国青年》第五十九期上。陈潭秋在文章中精辟地分析了国民党的阶级实质,指明了我党在统一战线内应该依靠谁,争取谁,反对谁等重大原则问题,为无产阶级坚持革命领导权,提供了理论依据[7]。

四、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建设者

大革命失败后,陈潭秋同志接受组织安排,去江西整顿组织并任省委书记。在陈潭秋的领导下,江西省委于1927年9月着手,重组江西各地党的组织。他们把全省分为6个特区,并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整理区域内党的组织,指挥区内群众的暴动工作。经过两个月左右的紧张工作,九江、永修、吉安、赣州、余干等10余县相继成立了县委,宁冈、弋阳、瑞昌等地成立了特别区委,全省党员发展到12500多人。

这一时期,华北地区党组织同样存在严重问题,迫切需要中央派得力干部前往顺直帮助指导工作。1928年6月,中央决定派陈潭秋同志以中央巡视员身份,前往顺直巡视工作,与在北方工作的刘少奇、韩连惠(时称“潭少莲”)一起处理顺直问题,稳定当地局面。经过艰苦的努力工作,华北地区党的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党的六届二中全会评价道:“中央经过极大的努力,派人巡视,召集几次顺直的会议,特别与这一错误的倾向斗争,最近得到了顺直全党的拥护,才把顺直的党挽救过来。”

1930年8月,中共满州省委组织系统被破坏,党中央又派陈潭秋任满洲行动委员会书记,重建党的组织。六届三中全会后,李立三的“左”倾错误被纠正,11月中旬,满洲省委召开扩大会议,陈潭秋当选为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满洲党的工作,在陈潭秋的领导下,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使遭到破坏的奉天市委、北满特委等十多个地方党组织得到恢复,并且新建了四十多个地方组织,党团员人数又发展到两千余人,并有一万五千多名工农群众参加了党领导的各种革命团体。正如满洲省委11月扩大文件所指出的:满洲党有了很大进步,已经把党从零乱不堪、大半解体的状态中挽救出来,建立起比较巩固比较有群众基础的党。应该说,满洲省委各级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与陈潭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五、陈潭秋精神品质的当代价值

在20世纪苦难辉煌的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他们是支撑中国的脊梁。而陈潭秋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代表。陈潭秋同志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无私奉献品质、敢于担当精神、顾全大局观念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一)忠于理想的政治本色

陈潭秋出身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本人又接受了高等教育,完全可以跻身于统治阶级的上流社会,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但是,为了国家的进步,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他选择了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而且一经认定,无论道路怎样艰难曲折,无论形势多么纷繁复杂,陈潭秋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守这份忠诚,并为之奋斗终身,被周恩来同志称之为“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这条革命的道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条无比光明的道路;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也是一条必由之路。但是,对于革命者个人来说,却是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一条随时面临坐牢牺牲的道路。为了这一信仰,陈潭秋却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完美结合。

(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陈潭秋同志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辞辛苦,不计得失,无私奉献,英勇奋斗。为了革命事业,他甚至不惜毁家纾难,把自己的家办成革命的据点,黄冈最早的党组织和农协组织都是在他的家中成立,使之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和指挥中心。大革命失败后,他的家被反动派付之一炬,一家老幼,流离失所。在他的教育和引领下,他的八弟陈荫林、爱人徐全直以及侄子都走了革命道路,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家走出了五位共和国烈士。他的奉献精神激励着后人,他的三子,年过古稀的陈楚三同志,卖掉北京仅有的一套房产,捐资100万元,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用这种方式来延续陈潭秋同志的家风和奉献精神。

(三)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陈潭秋学习、宣传、信仰、实践马克思主义,始终遵循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真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933年初,中央苏区开展反对所谓“罗明路线”的斗争。这时,陈潭秋来到中央苏区瑞金,被分配在中共中央党校,任校党委委员,兼授中国革命史课程。临时中央撤换了一大批犯“罗明路线”错误的干部,将他们调到党校来“学习”。这些学员思想不通,心里很苦闷。陈潭秋便与他们散步,找他们谈心,要他们多想革命大局。如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也被调到党校任教育长,实际上是受批判。陈潭秋劝导罗明说:“革命的道路很长,革命还要发展,你要想开些。”[8]在当时反“罗明路线”盛行的环境里,不是去批判罗明,而是说些鼓励的话,这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后来罗明回忆说:“我当时听了这些话,已经感到很温暖。”[9]陈潭秋发表的《党与苏维埃的关系》,旗帜鲜明地批评某些地方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提出“党与苏维埃的正确关系”8条内容[10],明晰了处理党政关系的基本原则,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四)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陈潭秋参加革命以后,除了在莫斯科3年多,在新疆3年多外,工作调动十分频繁,职务变动有上有下,他都是无条件地服从并且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他自己多次担任过省级党组织的组织部长和中央党组织秘书,在人事安排或调动上十分强调党的组织原则,耐心对党员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他热爱同志,面对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他一生中多次充当“救火队长”角色,每次都以大无畏的担当精神,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直至血洒天山。正如董老所言,陈潭秋总是“奉命于危险之时,每次却能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正确应对,挽救危局,避免和减少党的损失”[11]。

陈潭秋的红色人生及其精神品质,犹如一座高耸的丰碑,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树起了永不迷航的人生坐标,激励我们向着“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陈乃宣,胡云秋,等.陈潭秋传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12.

[2]石仲泉,陈登才.早期革命家的故事[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305.

[3]包惠僧.回忆陈潭秋[A].包惠僧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7.

[4]陈潭秋.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一大前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89.

[5]陈潭秋编写组.董老忆潭秋[C].楚晖(第一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8.

[6]陈潭秋.赶快组织“女界联合会”[J].武汉星期评论,1921(33).

[7][10]中国共产党先驱领导文库:陈潭秋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137.

[8][9]罗明.潭秋同志在瑞金中央党校[A]//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回忆陈潭秋,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89.

[11]鞠躬尽瘁,战斗终生——董老忆潭秋[A]//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回忆陈潭秋,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1:3.

On Chen Tanqiu’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and Spiritual Quality

Yan Hongqi

(Huanggang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Center, Huanggang438000 Hubei)

Chen Tanqiu i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e has made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party's cause in his long revolutionary career. Comrade Chen Tanqiu's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selfless dedication, courag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he concept of tak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to account and the heroic spirit of returning to death are always worth learning from.

Chen Tanqiu;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Spiritual quality

G122

A

1672-1047(2021)05-0001-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1.05.01

2021-09-05

颜宏启,男,湖北麻城人,主任,地方史志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地方党史。

[责任编辑:蔡新职]

猜你喜欢
董必武武汉
董必武严律教子
董必武与6角钱“较劲”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决战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