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导向的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1-01-15 06:41王轶群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创新创业民办高校

王轶群

摘 要:当前民办高校面临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实务性较强的特点,分析社会工作教育当前存在的困境,本文探索在社会工作教育过程中注入创新创业理念,强调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创新创业;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1.045

0 引言

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顺应国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基于教育大众化的现实而做出的战略选择,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内容。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科学,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当前社会工作教育面临困境,创新创业为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图探索新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以更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1 民辦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迅速,民办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也日益突出,虽然民办高校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仍然不足,探索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道路是当务之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指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基于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应有之义,并非游离于传统教学体系之外,应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并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更是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为国家战略。民办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确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导向和功能定位。

2 社会工作教育的困境

根据社会工作实务性、实践性及应用性等特征,在加强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学习的同时,还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这对于培养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适应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社会工作教育呈现不同程度的困境。

2.1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不充分,社工行业人才流失率相对较高,究其原因,除社会认可度低、社会地位低、薪资待遇低等原因外,社会工作教育不完善也是重要因素。根据调查,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主要集中于理论讲授,专业实训、社会实践课程安排不足,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得不到提升,缺乏专业理念的内化和深度认同,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成为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瓶颈。

2.2 社会工作理论及实务研究不足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大多来源于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由于受限于观念、师资、课时等主客观条件,社会工作教育只停留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对于社会工作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功能定位、创新模式及本土化实践等研究不足,学生缺乏对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等层面的功能和意义的认识,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深化专业学习。

2.3 社会工作专业招生困难、教育难度大

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认可度低、学生就业结构失衡、职业声望较低、工资待遇差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情况,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流失率较高,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调剂生源,导致社会工作教育难度增大,学生对专业认同周期拉长。

3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引入创新创业理念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决定了民办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牢固、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能够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创新地开展服务活动和项目是社会工作专业重要的培养目标,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

3.1 有利的外部条件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引入创新创业理念成为可能

近年来,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四川工商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统筹规划,制定了学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放在重要位置,指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孵化体系,努力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鼓励各专业结合自身优势进行探索,这为社会工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

3.2 创新创业融入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创业精神和理念注入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和探索,挖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情怀,有利于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当前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背景下,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对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也有迫切的需要,以不断满足服务对象日益增长和变化的需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公益组织的运营,社会工作项目及其他公益项目的运作都需要创新,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特定社会问题的新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都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3.3 创新创业平台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提供配套服务

四川工商学院于2015年成立创新创业中心,是学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管理机构,是协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职能部门,是支持大学生创新活动、孵化大学生创办企业、培养优秀毕业生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的指导下,设置四川工商学院创新创业俱乐部,成为以开展自主创新创业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创新创业俱乐部都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审核的社会工作创业项目可入驻俱乐部,并得到创新创业中心提供的各种服务。

4 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工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结合自身特色及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握社会需求,顺应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战略,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教研室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专家评议、同行评价、学生建议等基础上,不断修改,最终形成以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为定位,尤其是注重学生社会工作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个性培养平台,每个平台负责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其中通识教育平臺和学科基础平台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专业教育平台和个性培养平台集中实训、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等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4.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注重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新的培养方案中实践(包含实验)学分达到43%。经过数年的探索,逐步建立起“课内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内实验是指专业课程课内实验(实践)环节,主要在教室或专业实训室进行,由教师运用情景模拟、视频教学、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方法展开教学,旨在让学生把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和基本实践结合起来,学练结合;校内实训是指单独开设校内实训课程,由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训室开展模拟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设计服务项目、模拟项目运作,在校园范围内模拟社区探访、社区调研、社区议题开发等,旨在通过实践内化社会工作理念及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外实习是指建立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寒暑假或大四学年赴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践,达到规定时数后进行实习汇报和实习鉴定;创新创业是指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社会工作专业课讲授中,设置专门课程,例如模拟创业、社会组织建设与项目管理、公益创业基础等,并依托公益项目开发及落地服务、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搭建个性教育平台,以赛促教,以创新创业实践来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水平和能力。

4.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民办高校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制度和措施。四川工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现有专业教师全部达到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资格“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初步形成,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倡导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和专业认同感。

4.4 探索协同创新与双导师

社会工作专业积极探索和拓展“校、地、机构”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主要以“产学研相结合”“共建实习基地 ”等方式,通过学校与地方政府、社工服务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等合作,立足眉山市,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不断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共建校地协同创新中心,立足眉山和成都,积极为地方发展服务。

在建设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上,社会工作专业逐步探索双导师制度,建立校内导师和校外督导联合培养模式,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社区、政府等相关专业人员作为督导教师,与专职教师一起对学生实行“双师”指导,为实践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师资保障。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参加公益项目等技能型比赛、创办校园公益组织等的过程中,配备基本满足分组指导要求的教师,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5 结语

为实现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社会工作专业持续进行教育实践探索,开展项目式教学、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创业,开展多种公益创新实践,并通过开展社会工作类学科技能竞赛,促进学生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

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顺应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需求。近年来的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充分说明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见成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不断内化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并能有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有效的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民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社会工作教育中,应深化研究、继续探索,促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助力社会工作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沛沛.社会创业导向型的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探讨[J].学理论,2016,(7).

[2]裴莹.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初探[J].新西部,2015,(2).

[3]牛三平.民办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析——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8).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创新创业民办高校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