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推进难题破解方法探析*

2021-01-16 13:20田智祥
菏泽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学院

田智祥

(菏泽学院教务处,山东 菏泽 274015)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①根据文件要求,出台了自己的转型发展方案。一些对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认识比较深刻的高校也努力在各方面做出推进,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调整专业布局,组织二级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实训投入,深化校企合作,极力推动学校深入转型。教育部也借助师范专业认证、工程教育认证等外部评价工作积极督促高校重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但遗憾的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努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部分干部教师观念的改变,撬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但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实际效果来看,进度并不明显。有学者甚至这样说:“时至今日,新建本科院校应用转型的整体现状,有如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一样,‘轰轰烈烈地喊应用型本科建设,扎扎实实地搞传统学术型发展’。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高举‘应用型’旗帜,只是为了顺应政府的号召,或者体现自己的办学风格,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评聘以及管理体制等许多方面,并没有任何变化。可以说,学校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仍然是什么样。”[1]话虽然说得有些偏激,但也的确点出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难现状。既然政府已经发出号召并出台了相应文件,人们也意识到了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并且有了合理的方案设计,那么应用型转型为什么还如此艰难?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很完备的转型发展方案很难落地取得实际效果?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扫清思想障碍是顺利推进转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思想决定行动,不彻底解决思想问题就不可能有坚决的行动。到底什么样的本科院校才算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会不会把学校转为职业学院从而导致学校办学层次的降低?没有理论的系统掌握哪有创新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我们的教师都是传统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应用型转型后我们的价值在哪里?这些思想的顾虑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学校转型发展的积极性。现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干部、教师大都是在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对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十分熟悉,观念的认同根深蒂固,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对应用型转型的必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但观念的模糊、思想行动的惰性、利益的考量等多重因素导致了人们的观望情绪,严重影响了学校转型发展的进度。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学位授予层次覆盖学士、硕士和博士,且研究生培养占较大比重。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潘懋元认为应用型本科有四个特点:一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二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三是以教学为主;四是以面向地方为主[2]。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和潘先生的论述可以看出判断一所本科院校是否属于应用型高校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二是科研方面,主要立足于解决服务社会发展和科技应用方面的问题。相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学院主要是培养服务一线生产的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不强调科学研究,只提倡技术服务和技能的改革创新。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而言,应用型转型并不是不要科研,不要理论教学,而是教学和科研要紧盯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紧盯着应用性问题的解决。毋庸讳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通过合并、重组或者由专科升格而来,相对于重点本科院校学科基础薄弱,除了少数科研人员以外,大多数教师不具备突破重大理论问题的科研实力,如果他们立足于实际应用搞科研更容易出成果出成绩,也有利于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从学生情况来说,随着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于重点本科院校差距明显,除了少数优秀学生通过考研进入重点本科高校成为研究型人才以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从事应用技术工作,传统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不利于他们将来适应社会需求。而应用型高校的理论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的相得益彰可以让他们既明白“为什么”又明白“怎么做”,立足于扎实的理论功底去着眼于应用开发。相对于职业院校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学习的人才培养定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应用管理和研发人才、高技术操作人才。我这里没有贬低职业院校毕业人才的意思,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说普通本科院校不用也没必要担心应用型转型会降低学校办学层次,影响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发展。应用型转型反而会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教师科研能力的发挥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把道理给广大干部、教师讲清楚。教育管理部门在做好高校分类管理的同时,对应用型高校也应进行适当的政策、经费倾斜,肯定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具有同等价值,在科研立项、成果评奖等方面给应用型高校留出足够的空间。应用型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又要在正确引导教师科研转型的前提下确保人文学科等其他基础理论学科教师的科研发展空间,不能搞“一刀切”。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在科研上只是主要研究方向的不同,对科研的强调,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只有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广大教师正确认识应用型转型,扫清思想障碍,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转型发展顺利推进。

二、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才能确保学校方案落地

学校的转型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专业建设,没有学校二级学院主体作用的发挥,转型发展的效果无法保障。二级学院是高校的基本办学主体,是人才培养的一线,自己的学科专业基础如何,专业建设应当怎么开展才最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的转型发展,二级学院的领导、教师最清楚。如果不能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转型、积极谋划转型,学校的转型发展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仍然是“大学办学院”,不是“学院办大学”,我们在干部配备、专业设置、招生、人事招聘、职称晋升、课程与教学管理、科研组织、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源配置等很多方面,二级学院的自主权不大。这种管理模式极大地制约了二级学院改革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培养了二级学院领导对学校的依附习惯和思想惰性,不改变这种局面,转型发展的进度会依然缓慢。当然,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好多事情不是学校能够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如何在现行管理模式下适当调整,最大限度激活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认真谋划二级学院干部配备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从师专、教育学院以及一些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来,近二十年来,普遍经历了一个努力增加专业数量、膨胀招生规模的历史阶段,由于地域影响等原因,一直面临着师资不足、高层次教师缺乏的局面,二级学院缺少足够的学科专业建设意识和建设经验,一般领导干部所理解的管理就是做好基本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确保工作的平稳运行,对学校的转型发展缺少足够的主体意识,对为什么转型,怎么转型更是思考不足。二级学院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主体,其领导班子如果工作能力和工作准备不足,转型发展不会取得好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一方面要确保选优配强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全力培养选拔双带头人,让那些懂业务、会管理的人去抓班子、带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干部业务培训力度,多组织二级学院的领导参加相关会议,到工作做得好的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促使二级学院发挥好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的作用,既要给他们压实责任,也要给他们与劳动量相称的岗位待遇,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方面给以一定倾斜,在绩效认定上充分体现。近十几年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规范化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认证,客观上加大了二级学院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作为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骨干教师,是院系具体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大量的管理任务占用了他们相当大的时间、精力,以至于出现部分二级学院无人愿意做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的情况。如果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业务能力得不到保障就会直接影响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转型发展。精干高效、富有开拓意识的二级学院干部队伍会使学校的转型努力事半功倍,是学校转型发展政策落地的根本保障。

(二)以科学考核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对二级学院领导班子考核和对主要干部考核是学校进行二级学院管理工作的主要抓手,科学设计考核标准是引导二级学院转型发展的重要方法。在考核标准的设定中既要将应用型转型要求细化为考核指标,强化业绩考核,强调人才培养质量,更要考核二级学院能否立足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通过制度建设确保提升教师的转型发展意识,确保激发教师转型发展的积极性,确保学生主动提升实践技能的强烈要求。相对于具体的工作业绩,科学的制度设计更为重要,更能体现二级学院干部的领导水平,能够长期激发、保障二级学院转型发展的自身活力,促使二级学院转变观念,全心全意谋划转型发展。

三、精准细致的管理才能彻底激发教师转型发展的积极性

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转型,没有广大教师教学科研观念的彻底改变和工作的身体力行,学校的转型发展不会取得成功。有学者在谈到如何观察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效果时这样说:“最为有效与简便的途径,便是分析教师转型状况。只有教师的转型,才能带来大学的转型。然而,十多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无论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还是工作职责、中心任务,整体上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甚至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在各种量化的考评机制与激励政策下,更加关注形而上的学术业绩,远离形而下的社会实践,从而进一步偏离学以致用的办学指针。”[3]可以说这种分析是切中肯綮的,我们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师的管理仍然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的管理模式,即便象征性地出台了一些文件,但对教师的职称评聘、工资收入几乎没什么影响。在利益导向的驱使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们仍然顽强地固守研究型高校教师的基本理念,忙于“形而上的学术业绩”。这种局面固然和学校的政策调整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但归根结底仍然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新建本科高校大都是公办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积极呼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但管理模式和过去相比几乎没什么变化,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没有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也没有提供充分的财政支持。社会上的各种大学排名所依据的指标基本上没有考虑应用型高校的基本特点,教师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申请依然与研究型大学没有区分。在这种大环境下,新建本科院校如果大幅度调整教师管理模式,的确是需要很强的前瞻性和极大的改革勇气的。可喜的是,近两年,多个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已启动了高校分类管理,并且采用资金扶持的方式鼓励新建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发展。尽管目前分类考核的标准还有待进一步调整、细化,鼓励政策还需要充分考虑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办学层次的愿望,但已经给新建本科院校调整教师管理模式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改革的底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广大教师真正转型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做实分类管理,深化职称改革

出于配合转型发展的需要,大多新建本科高校都出台了教师分类管理的文件,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应用型等类别,在职称评审中规定了不同的教学科研条件,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承担教学任务的积极性,对扭转部分教师片面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的风气起到了一定作用。对于应用型教师,除了规定必要的常规教学工作量条件以外,一般主要强调横向课题经费需要达到一定数额。这种强调是合理的,因为必须有一个水平高低、贡献大小的衡量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由研究型大学培养出来的,本身应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就不足,存在先天的短板,和企业行业联系不太密切。他们面对这种大额的横向课题经费要求大多会敬而远之,要么去作教学型教师,忙于传统教学工作,要么去专心搞自己熟悉的理论研究,争取职称晋升。应用型教授、副教授只有那些有一定应用研究成绩、和企业有合作基础的教师去争取,并不能起到有效地引导大多数教师转型发展的实际作用。因此应当进一步调整、细化应用型高级职称评审要求,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促进教师转型发展的作用,比如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创新竞赛的指导、鼓励教师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适当降低横向课题经费数额要求但同时兼顾纵向项目数量质量要求或科研论文要求等来引导教师适应性转变。教师转型发展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我们在政策制定上要有充分的考虑,在引导上要有充分的耐心,必要时要做出一定的学校利益的牺牲,比如教师的转型努力肯定会暂时影响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获取等。

(二)以深入的绩效改革撬动教师转型发展的积极性

我们强调无私的奉献精神,但也要以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给干部、教师以正确的引导,确保多劳多得,对工作人员的付出给以恰当的利益回报,确保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研究型高校的传统管理模式中,对教师的绩效确认主要依据科研业绩和教学业绩,这两者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职称评定和经济收入。在应用型高校中,绩效认定当然也主要包括教学、科研两块,但由于人才培养定位和科研要求的差异,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绩效认定应当与研究型高校有明显的不同,要全方位考虑教师的劳动投入,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突出实践教学,下大功夫做好两者工作量认定的科学平衡;既要鼓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又要在不影响传统科研工作者利益的前提下激励教师结合学校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科研转向;既要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又要追求发展的应用型特色。另外,相对于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二级学院的业务管理工作头绪更多,也更为复杂,需要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等兼职教师付出大量精力,二级学院一方面应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确定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义务,同时也必须在绩效认定上给这部分人员科学合理的待遇,确保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一定意义上,这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更直接决定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校二级学院的绩效认定是确保干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必须重视二级学院的绩效分配工作。学校各个二级学院由于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其管理的细节也各不相同,在应用型转型改革中,如何全方位细化管理,通过绩效利益杠杆撬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需要各二级学院在统一转型发展必要性认识的前提下,下大力气梳理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全面分解、压实责任,科学确定绩效分配,以严谨有效的管理分配机制确保转型发展的有效进行。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二级学院的绩效改革必须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来进行。学校要督促各二级学院打破传统研究型大学绩效分配思路,决不能进行简单的切块后就放手不管,应当组织同行专家考核各二级学院的管理与绩效分配机制,并根据考核结果评定主要领导干部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促使各二级学院形成各自科学合理的管理分配机制,确保转型发展的有效进行。

四、确保产教融合的工作实效是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等一系列文件的指导下,不少新建本科高校开始尝试校企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拿出部分专业与企业联合招生,适当提高学费,企业嵌入部分实践课程并负责学生一年左右的实训工作,学校与企业进行学费分成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帮助高校积累了一些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经验,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办学资源的不足,有益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不可回避的是,这些积极与高校合作的企业的前身大多是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其自身的实践教学资源并不充足,往往以充当高校和企业中介的方式来与高校合作,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来讲,更理想的校企合作是与真正有实力的大企业合作。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地处较为偏僻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本地有实力的大企业偏少,那些真正的有实力的企业又因新建本科高校科研服务能力不足而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往往面临自身一头热的尴尬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当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充分支持,在立足服务地方的前提下,寻求但不仅仅依靠本地企业推进多种形式的“引企入教”,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稳步推进产教融合,确保工作实效,以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转型发展稳步推进。

(一)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措施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要求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提出“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细化标准、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改进办学准入条件和审批环节。”为了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文件还要求:“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降成本、补短板的重要举措,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虽然我们呼吁企业要反哺社会,呼吁企业家要有教育情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但企业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企业肯定不会脱离自身的利益考量,不会太热心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的事。由于地域原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地企业多为经济实力不太强的民营企业,如果政府不能在相关政策上给企业适当的吸引,很难“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采取措施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要求,争取地方政府的扶持,吸引企业主动寻求校企合作。山东淄博、菏泽的地方政府已出台了与当地的本科院校进行“校城融合”的相关文件,开启了“地方扶持高校、高校服务地方”积极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初期,限于自身的硬件条件、服务能力,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快速打开局面,为地方发展提供足够的应用型人才支撑。地方政府应着眼长远,为新建本科高校提供大力支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促使新建本科院校加快转型步伐。新建本科院校也要立足自身需要,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争取最大限度的扶持政策,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根据专业特点多方式“引企入教”

高校“引企入教”的目的在于借助企业的一线实践经验、实践技能和实践实训资源补齐自己的短板,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双方共同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只要有利于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不过高增加高校学生培养成本都是可行的。基于这种考虑,“引企入教”不要局限于特定模式,要根据学校各专业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和企业的合作。目前相当多的高校采取的是与具有一定行业、产业背景的培训企业联合招生的模式,如果合作企业有足够的培训实力,有能力嵌入足够的实践实训课程,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校企合作模式。除此之外,新建本科高校要打开思路,鼓励各二级学院各专业立足自身特点和转型发展需求,充分与政府管理部门、产业行业学会、相关企业等对接,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寻找能够最大程度激活、释放各方资源要素的合作方式。在寻求合作中,一定要找到双方共同利益的切入点,只有双方都有利益满足,才有合作基础,合作才能有效推进,比如企业希望延揽学校毕业生入职企业、希望借助学校科研资源促进企业提升等。高校要注意合作双方利益的合理平衡,既不能过于迎合企业利益,也不能一味索取,只要求对方尽义务。没有利益共同点的合作是难以维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初期的产教融合往往立足于‘资源的交换’,即以高校自身现有的资源换取各方的合作与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地方和学校的发展实际,更新发展理念,在综合衡量知识、技术、人才、信息、政策等多重因素基础上,选择性价比高的合作模式,以期尽快打开产教融合新局面。”[4]产教融合没有固定模式,高校一定要打开思路,只要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学校转型发展,就一定要积极探索。随着学校服务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的产教融合的路会越走越宽,可选择的合作方式会越来越多。

(三)稳妥尝试建设产业、行业学院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决定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要“引导高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文件发布后,极大激发了各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的积极性,纷纷加快筹建现代产业学院的步伐,将产业学院建设作为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文本可以看出,文件力求调动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的积极性,发挥多方办学主体的作用,创新机制,为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这种思路本身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就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以部分产业学院的建设为抓手,深化管理机制创新,寻找产教融合工作的突破点。

立足于文件解读,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至少需要有这样几个要素:产业基础、学校专业实力、企业实力与合作愿望、政府支持。也就是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立足于产业急需、相应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校与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有足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实力、合作企业在相应产业中具有较高地位并且有与高校合作的要求这些前提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是必然的。具备这些条件,现代产业学院的建立是没有障碍的,在高校、企业双方或者再加上政府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创新机制,才有可能走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成功道路,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等多方面取得满意成绩,取得理想效果。所以,尽管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也一定要立足于对地方产业结构的分析、企业情况的调研、自身学科专业基础的清醒认识等多方面的慎重研判,稳步推进,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把现代产业学院建成建好,创新管理协调机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深化学校的产教融合、转型发展,决不可以不顾条件,盲目轻率地一哄而起,多点开花,最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影响学校的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地方产业结构不太稳定、有实力的大企业不多、企业家可持续发展意识不足、政府忙于当下经济快速发展无暇过多考虑高校转型需求、学校自身学科专业实力不足等局面,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难度更高,所以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更应准备充分,稳步推进,确保工作实效。

五、必须强化硬件建设,全方位深化教学改革

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方法手段,不是目的。我们一方面要争取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补齐短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要全力提高自身办学实力。一方面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加强硬件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只有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教学资源相对充足才更有利于“引企入教”,深化产教融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又大多刚刚经历过一个专业数量膨胀期,除了原有的师范专业等传统专业外,新建专业尤其是工科等应用型专业,大多教学资源不足,硬件建设欠账多,仅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运行,缺少足够的学生实践实训条件,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急于校企合作的原因之一。如果学校自身硬件建设长期跟不上,就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加强实验、实训等硬件建设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

为了实现学校的顺利转型,大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设计了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认真修订了培养方案,压缩了理论学时,增强了实践学时,注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但由于教学改革跟进不及时,教学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比如有些高校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实训时间,压缩了理论学时,但由于硬件条件影响或者是教师的努力不够,课后的实践、实训并没有跟上,课堂教学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建构,不但不能将压缩的理论学时利用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反而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没有实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目的。前文提到过,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转型,没有广大教师教学科研观念的彻底改变和工作的身体力行,学校的转型发展不会取得成功。再好的转型设计也需要教师来最终完成,没有教师的积极努力,不能全方位深化教学改革,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方法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很难明显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全方位深化教学改革也是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是一个相当艰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自身的全力拼搏。设计完美的转型发展方案很难,将方案设计落地更难,但只要敢于尝试,大胆改革,方法正确,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破解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推进难题,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很好地承担起国家发展赋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崇高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指自2000年以来,经教育部批准通过合并、重组、升格而建立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学院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