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厌百回改

2021-01-17 04:01午歌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莫言卡片语感

午歌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我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五官精致无瑕的美人,所以一定也有一气呵成,无须删改的千古雄文。比如,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流传千古,传诵不衰。

然而天才毕竟稀有,大多数的名篇佳作,少不了要经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艰辛创作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耐心修改。

那么,修改一篇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修改中心思想

在完成一篇文章,特别是一篇议论文之后,你可能会收集到更多主题相关、更有价值的资料,这时候要适当地修正原来文章的中心思想,以便让核心观点的论述更加准确。或者调整论据,让论据能更好地支撑你的论点。此外,表达中心思想也要与时俱进,适当融入新鲜的热词,也都可以为文章增色。

修改逻辑脉络

不管是寫作议论文还是讲述一个故事,我都喜欢用模块思维的方法。除了设计模块图、修改模块图,还可以用“模块卡片”的形式,即把一篇文章重要的模块做成卡片,然后不断尝试调换卡片的顺序,或者精简冗余的卡片,以便达到最清晰或最有创意的逻辑表述。

小说家杰克·伦敦就曾用过卡片作为改稿工具。每当他进入创作状态,就会在家里的窗帘、橱窗、床头等处挂起小卡片,这样他就能在穿衣、刮脸、踱步时,随时和所构思的故事做“链接”,不断寻找灵感,直到在脑中把它打磨得顺滑而光亮。

修改情节与细节

首次写文章和后期修改文章时,我们的关注点不同。

首次书写时,我们常急于把故事叙述完整,参照故事大纲,把丰富的“血肉”填充进去。后期审阅、修改时,往往更关注局部情节,把注意力放在情节衔接的“顺畅感”和“涩滞感”上。

我在修改自己的小说时,常常会发现最初某处情节的设计过于刻意、呆板了,这时就需要重新构思情节,让故事前后情节的衔接更加顺畅。有时刚好相反,重读某些情节时,会觉得那段故事没有给人物制造出足够的“麻烦”,为了让故事更加好看,会增加一些迂回设计,营造涩滞感,直到局部与整体浑然天成又各具气象。

除了修改故事情节,我们常常还会对某个细节进行强化。比如突出某个特殊道具的重要性,让它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有力的伏笔;又或者人物命运明确了,反推其性格与外貌,做出更精准的描摹。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从构思起草到最终出版,用了十年之久。仅仅对主人公玛丝洛娃的肖像描写,他就改了二十多次。

在第一稿中,托尔斯泰这样描述玛丝洛娃的外貌:“丑陋的黑发女人。她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鼻子。”最终定稿时,改成了“她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仍旧放光……跟那惨白的脸恰好形成了有力的对照”。第一稿的外貌细节描写,客观直接,但没有感情色彩。而修改稿中,加入了对人物神采的捕捉以及对人物遭遇的共情,把女主人公饱受摧残的形象特质,更加动情地展现出来。

修改文字语句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也是在改稿时要着重注意的地方。修改文字语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反复朗读,反复修改,直至文从字顺。

要找到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语句,仅用眼睛查看、默读,有时很难发现。有人曾做过实验,如果你在阅读时不发出声音,很难察觉句子中一些书写颠倒的词语。用反复朗读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意念慢下来,逐字审查文本,纠正错误。

建立属于自己的语感,在语感的内驱下,修整语言风格。

写作者要怎样建立语感呢?其实,模仿就可以。

作家莫言26岁时,偶然读到阿根廷文学大师胡里奥·科塔萨尔的短篇经典《南方高速》。当时,他正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风格来完成小说《售棉路上》而苦恼。《南方高速》特有的语言风格,给了莫言强烈的阅读冲击,他用了三个通宵,将这篇小说抄在一个硬皮本上反复学习。

谈及这段模仿经历时,莫言说:“这次模仿,在我的创作道路上意义重大,它使我明白了,找到叙述的腔调,就像乐师演奏前的定弦一样重要,腔调找到之后,小说就是流出来的;找不到腔调,小说只能是挤出来的。”

莫言所说的“叙述的腔调”,就是语感。我们可以利用模仿经典的方式,逐步培养语感。也可以在每次动笔之前,用听音乐的方法让自己找到状态。

我经常会在写作前听一段音乐。如果是写长篇小说,就会事先为这部小说甄选一首“主题曲”,主题曲的旋律特点要和小说的语言风格契合,比如都是简洁明快型,或者都是深沉隽永型。正式写作前,先用这首主题曲来热身,确保大脑处在相似情感状态中,以便用稳定的情感面貌来保持语感状态。

坚持给“语言”做减法,直至字字精当。

在修改文本时,注意让“语言”瘦身,尽量删除多余的表述。

海明威的小说通常使用非常简短的句式,即所谓电报式文体的语言风格,熟练运用语言必要的省略来控制叙述的分寸。据说他写作时喜欢用一只脚站着写,因为“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当然不是说人人都得学习运用“电报式文体的语言风格”,而是希望每位写作者修改文本时,都能在保持自己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赘述,用词精当,表意准确。

综上所述,希望写作者可以沉下心来,认真打磨自己的文章,在“不厌百回改”中绽放才情的光华。

猜你喜欢
莫言卡片语感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张卡片
莫言:虚伪的文学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