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课后思考练习的有效使用

2021-01-20 05:59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朱碧慧
小学时代 2020年26期
关键词:鲁滨逊课文内容要素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 朱碧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思考练习编写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依据,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容上看,课后思考练习紧扣语文学习要素,兼顾学生语文积累与能力发展,呈现朗读、默读、背诵、摘抄、理解、体会、仿写、小练笔等多种题型,指向语文学习目标和语文学习路径。课后思考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方案的有力抓手。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语文老师把课后思考练习仅仅当作作业来处理,重书面轻实践,重课外轻课内,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课后思考练习,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过程呢?

一、凭借练习内容,细化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提出总体目标与内容共10 条,都是比较具体的教学目标。针对各个学段,目标与内容更是明确。但具体到某一课的教学,教师还得针对学习要素、文本特点以及实际学情,制订更细化的教学目标。分析和研究课后思考练习,有助于我们确立具体细致、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

如五上《父爱之舟》,课后有3 个思考练习:

第一,关于课文内容的梳理: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对哪个场景的印象最深。

第二,关于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句子“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中“新滋味”的含义;体会句子“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有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第三,关于对课题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这3 个练习中,第1、2 题指向单元学习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第1 题重在梳理场景,感知课文内容,第2 题重在品味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第3 题是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升华。凭借这3 个思考练习,根据文本特点和实际学情,我制订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4 个生字,正确书写19 个词语。

2.能简单描述作者梦中出现的场景,并借助提示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3.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研读,体会场景、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父爱。

这3 条教学目标中,后两条与思考练习第1、2 题相互对应,紧扣单元学习要素,突出教学重点,既侧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又引导学生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的体会和领悟,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至于第3 个思考练习,因为精读课文安排两课时的学习,可把它留到第二课时。

二、把握设计意图,搭建学习支架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思考练习包括积累与运用、理解与交流、拓展与实践内容,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重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领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理解各种设计的意图,充分发挥其作用。

1.提示教学思路,展开学习路径。如三上《大自然的声音》课后思考练习:填写大自然有哪些声音,并说一说。

又如三下《纸的发明》课后思考练习: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图表。

再如六上《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课后思考练习: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概括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

这些让学生动笔的思考练习不应被当作作业完成,因为填图表不是最终目标,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握自然段段意,把握课文大意,梳理课文结构。处理这一类思考练习时,教师要把题目当作学习抓手,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而不是定位于学生写出所谓最完美的答案。完成这一类思考练习,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学生学习步骤,例如“填一填,再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这里有几个学习步骤:一是对课文有个整体把握,知道课文是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这句话写的,后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围绕“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来写;二是借助填写图表理清课文的结构;三是说一说课文写的大自然的声音,把图表的内容转换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扎实完整的思考、概括、表达的学习过程。

2.指向学习要素,落实学习活动。如四上《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思考练习: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理解变化原因,完成表格填写。

?

“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和“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是这一组课文的学习要素,如果只是书面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就忽略了学习要素的落实。处理这样的思考练习,教师需要紧扣学习要素,引导学生动动笔墨,圈圈画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在旁边批注,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理解心情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斟酌概括性的词句完成表格填写,梳理“我”的心情变化及其原因。在前面一课《牛和鹅》出现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之后,这一次课后思考练习又一次把学习要素落实到学习活动中,进行了阅读策略的再实践。

又如六下《北京的春节》课后思考练习: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分清详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这个课后思考练习很明确地指向学习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思考练习转化成表格,把阅读思考过程转化为可视化的学习活动。

时间风俗写得(详细/简略)腊八 喝腊八粥,泡腊八蒜详细

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分清内容的主次,教师再引导重点学习详写的内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样,整个学习活动紧扣学习要素展开,扎实而有效。

3.倡导拓展实践,扩大学习外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思考练习在“拓展实践”这一维度的安排有一定的力度,体现了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大语文观。

如五上《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思考练习: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李四光、邓稼先、华罗庚、袁隆平等。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

这一类思考练习倡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打破封闭式的格局,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还陶冶了情操。在处理这一类思考练习时,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运用各种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还要注重学习成果的反馈,激发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

三、提取语言信息,优化问题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要避免毫无价值的琐碎的问题,这是众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常常会考虑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串联学生学习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散,力求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质量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问题设计仍是许多教师棘手的问题。相对于传统教材而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思考练习的编排上目标指向更清晰,训练要求更细化。以课后思考练习为抓手进行提问,是优化问题设计的有效途径。

1.着眼思考练习,把握问题设计的重点。阅读教学可以落实的点很多,但面面俱到的设想是不明智的,我们追求一课一得,就必须准确把握问题设计的重点。在考虑重点问题的设计时,我们可以认真研读课后的思考练习。

如六下《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课后思考练习: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的困难以及心态的变化,并对鲁滨逊作出评价。

结合作品情节认识人物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着眼以上思考练习,设计重点问题:默读节选部分,圈画出描写鲁滨逊遇到的困难以及心态的词句,想一想,鲁滨逊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覆盖面广,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起到了引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阅读过程的作用,是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2.分解思考练习,提高问题设计的质量。统编教材部分课后思考练习指向学习要素,趋于整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加以分解,将其融入教学的不同环节,便于细化落实。

仍以六下《北京的春节》课后思考练习为例:思考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详略,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我们可以分解成这样几个小问题:课文写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些日子?分别有哪些重要习俗?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两个问题安排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时完成,后三个问题安排在研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方法时。分解课后思考练习进行问题设计,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总之,课后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研读,能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把握文本,从而引领学生展开学习过程,让语文学习更加扎实有效。

猜你喜欢
鲁滨逊课文内容要素
鲁滨逊真的有问题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