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1-01-20 07:14姚鹏伟魏琳叶协锋武云杰
决策探索 2021年24期
关键词:新农科农业院校课程思政

姚鹏伟 魏琳 叶协锋 武云杰

【摘要】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目前,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仍存在师生缺乏课程思政意识、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缺乏课程思政内容以及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阻碍了“知农爱农”的复合型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农业院校;课程思政;新农科

农业院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在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农科背景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知农爱农”复合型农林人才的必然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目前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缺乏课程思政意识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认为自己仅是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者。同时,由于受评价机制的影响,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导致专业课与思政课不能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大学生也认为思政课程实用性不强,更侧重于基本技能和专业课的学习,对课程思政不重视、不感兴趣。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缺乏课程思政内容

当前,课程教学大纲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清晰,但缺少具体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突出;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不能有机融合;思政元素挖掘不够,且不能很好地融入教学。教学评价重视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忽视或缺少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发展,同时,也因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造成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

(三)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系统掌握思政理论与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部分教师教学能力弱,不能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做到教学方法、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尤其是当前很多从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一方面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与教学技巧,另一方面缺乏农业生产实践经历。

二、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强化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专业课教师应将专业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同时,切实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教学并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教师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坚持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教育相结合,同心同向,形成合力育人模式。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要积极主动进行思政学习,用新时代思政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优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要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激发各院系、职能部门和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课程配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员育人氛围,促使更多师生自觉参与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结合不同学科特色和课程特点,在教学大纲中,除了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应明确德育目标,并形成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中要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同时做好教学方案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三)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深入剖析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特色有机整合,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库。通过分析农业生产、农民增收、脱贫攻坚等领域内的典型案例,做到思政教育掷地有声;讲好农耕文化之美,做到课程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对比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体系与传统小农经营生产模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讨。

(四)注重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提升教師的理论水平;开展课程思政培训、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让教师学有榜样;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活动,实现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促进课程思政教学交流;通过对青年教师实施岗前、在岗培训,以及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内容的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程思政意识。

(五)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传统的“讲授+讨论”方法为主,让学生在面对面教学中感受情怀、升华思想。在“手把手”的生产实践实习环节,让学生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及农业发展趋势,培养学农、爱农、惠农精神;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拓展实验教学内容、方式;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改进教学评价

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量化考核标准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多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进行反馈。教学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道德行为和辩证思维等内容。同时,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综合体现学生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在实施中,注重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增加随堂测验、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课后自学等内容;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实践表现、日常生活表现,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三、结语

推动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在新农科背景下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当前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课程思政认识、优化顶层设计、挖掘思政元素、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路径,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3]张保仁,崔英,姜倩倩,等.“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9):150-152.

[4]张驰.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及其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9):71-76.

[5]孟琪.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0(3):88-92.

[6]吴亚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究[J].决策探索(下),2021(6):71-72.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新农科农业院校课程思政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