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研究

2021-01-20 07:14李丹阳
决策探索 2021年24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

李丹阳

【摘要】新时代新局面,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抵制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思潮、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时走好这条道路还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传承意识薄弱、缺乏优秀团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本文尝试性提出对外开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弘扬方式、落实保障制度等实践对策以助力文化发展大计,希望能为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時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实践研究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磨砺与积淀出独特的文化类型,不仅滋养了无数的华夏儿女,而且在世界文明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经历了近代百年屈辱史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度饱受质疑,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但不能摒弃,还要大力弘扬,这是延续民族之根的需要,也是永葆中华民族活力、塑造中华儿女独有形象的重要途径。当然,时代在进步,民族在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立足于历史发展的视角,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盲目排外。因此,想要做好这项事业,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力前行。

一、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抵制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思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精华内容,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开启了教育平等之先河,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立世准则。统观历史,仁义、儒雅、和善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外在特征。一旦这些优秀品质与品德能够得以大力弘扬,就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成为主流,外来文化通过多种途径渗透而入,全盘否定不仅不现实,而且也会与大潮流背道而驰。在实践中,只有夯实我国人民的价值观与理想信念,才能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下始终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是血脉相连。比如,古人向往的“大同社会”同样可以指导今日的社会发展方向,“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关系自然融洽,矛盾减少,和谐因素自然增多;“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不同人得到合理安排的倡导,人有差异,能力有强有弱,但只要找到用武之地,就能发挥出价值,便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这些积极向上、理性智慧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指导人们通过自身努力,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三)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有过兴盛之时,也经历过屈辱曲折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国力日益强盛,改革开放更是为国家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渐由梦想成为现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两大助力:一是夯实民族之根,让每个中华儿女都认识到自己应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分子,从而点燃激情,敢于为之不懈奋斗。二是提供方向指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是集中于经济实力层面,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层面,如果文化萎靡不振,即使经济建设成果辉煌,终究也会因为缺乏精神支柱而走向衰落。

二、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意识薄弱

一是对传统文化采取冷漠态度,不去关心传统文化如何发展。在这样的态度下,他们对传统文化不屑于刨根问底,只是从表面上做出判断,便开始以此为依据诋毁传统文化落后愚昧。二是利益至上观念影响深远,凡是难以带来利益的便会被抛诸脑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且代代延续才能获得更好效果。但是很多人只想着谋求一时利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不够重视。

(二)缺乏优秀团队

文化传承与弘扬需要人才支持,只有打造专业的人才团队,才能更好地承担这一历史重任。人才团队主要包括两大类人才,一类为文化传承人才,即负责文化宣传、文化保护等工作的人才;另一类为文化持有者,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通常会通过文化持有者向后世传承,如民间文学、民间技艺等。对于第一类人才,目前由于培养力度、培养环境等不尽如人意而导致文化传承人才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地承担起责任;对于第二类人才,商业化社会发展模式使得这类人才鲜有生存空间,导致很多民间技艺难以流传下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传承人才仅是教育功能的冰山一角,其关键在于让每个国人均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进而产生文化认同感,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教育现状呈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以高考为例,获得足够分数考取大学是每个高考生的唯一目标,而分数之外的诸如文化素质、思想素养等却因为不在考试之列而得不到足够重视。在对一些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出现这些现象不能一味指责教师和学生,而要从教育的导向入手进行深入考量。

(四)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财政支持体系不完善。财政支持上,中央财政投入占据更大比例,地方财政投入亟待增加。有学者指出,仅靠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投入尚不足以支撑该项工作高效运行,需要通过调动社会资本来增加资金投入。其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法规可以为行为规范立下准则,如果法律法规不健全,则很多方面会陷入模棱两可的境地,影响实施效果。比如,针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要有清晰的法律法规来予以保障,任何破坏、损毁的行为都要受到惩戒。最后,社会资本投入传统文化传承项目时,也要有明确的规范制度,进而提升社会资本投入效率。

三、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对策

(一)对外开放,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因为外来文化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考量而选择盲目排外。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加强交流互动方能够取长补短。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在新时代也要去粗取精,通过相互融合找到更适合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要开放途径向外传播,这既有利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不失为弘扬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第二,文化传承意识的薄弱与缺乏文化自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开放态度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有利于国人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进而改掉盲目“崇洋媚外”的精神惰性,以更加自信的态度去审视本国文化,为更好地起到传承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

首先,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培养体系,通过重新规划专业类型、开展深层次学科建设等,将先进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建设优秀的、合格的传承队伍。其次,要弱化应试教育影响力。扭转应试教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调整与改变,比如,可以在高考中加入文化素质与思想素养考核模块,引起教师和学生对这两个方面的重视,从而在教学和学习中做出积极改变。最后,要拓展教育范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之内,还要向社会拓展,强化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敢于创新,丰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不能只喊口号而无实际作为,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动这一工作有效开展。文化传承与弘扬方式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基于实际情况和时代需求积极寻求创新。一是夯实教育传承之路,通过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与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对于国家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二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弘扬必然离不开媒介支撑,新媒体技术有利于优化传承与弘扬效果。比如,可以构建数字博物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数字形式存储其中,不仅能让人们参观,还能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四)落实保障制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支撑

首先,要加强文化立法,明确传统文化地位,将保护、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上升为公民的一项义务,让每个人都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各种具体事项也要得到法律法规明确指导,如文化融资、文化产业发展等均要有相关法律法规做出明确规定,避免各项工作存在法律漏洞。其次,要出台支持政策,并通过监督体系确保政策贯彻落实。地方政府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领头人,为该项工作全面开展贡献力量。最后,要加强宣传以建立道德制约机制,目的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督促每个公民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去,并能对那些诋毁传统文化的行为形成监督,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伦理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杨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

[2]张莹莹.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3]郭亚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融合与创新[D].泉州:华侨大学,2018.

[4]胡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大学,2017.

[5]徐玲.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6]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J].社会科学战线,2017(08):1-9+293.

[7]董成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解读和传承建构[D].泉州:华侨大学,2016.

[8]凌丹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汽车专业学生创业孵化园提升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问题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分析系统及其在抽水蓄能电厂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