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伐单抗在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2021-01-21 03:59刘金龙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5期
关键词:贝伐分化腺癌研讨

刘金龙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 盐城 224600)

结直肠癌患者初期无典型性表现,在发现时往往已出现转移,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极为不利。临床多采用靶向治疗方案,贝伐单抗属于靶向治疗的一线药物,同时也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主要药物[1]。本研究对于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分组实施常规化疗方案及其联合贝伐单抗药物治疗,并对其靶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深入探讨,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本院2018年2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选择66例用作本次研究,经电脑随机分作两组,参照组33例患者实施常规化疗方案,研讨组3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贝伐单抗治疗。纳入标准:经我院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已明确认定为Ⅳ期结直肠癌,生存期预计超过3个月,患者及其亲属详细了解研究意义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存在药物禁忌证,合并重要脏器严重障碍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参照组:年龄43.2~78.7岁,均龄(52.43±5.31)岁,男女比例18:15,直肠癌与结肠癌患者各有14例,19例。其中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患者分别有11例,6例、12例、4例。研讨组:年龄42.9-79.1岁,均龄(51.96±5.69)岁,男女比例17:16,直肠癌与结肠癌患者各有13例,20例。其中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患者分别有10例,7例、13例、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组间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33例患者实施常规化疗方案,治疗首日为患者实施奥沙利铂静脉滴注,剂量控制:85 mg/m2,连续滴注2小时。治疗前半月同时服用卡培他滨,剂量控制:2000 mg/m2.。化疗方案连续3周为1个疗程,共计治疗4个疗程。

研讨组33例患者在以上基础上使用贝伐单抗治疗,在化疗首日加用贝伐单抗静脉滴注1个半小时,剂量控制:7.5mg/m2。化疗方案连续3周为1个疗程,共计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

对两组结直肠癌患者经靶向治疗后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4个等级,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完全消失可评价为完全缓解;经治疗后患者的病灶与治疗前相比缩小一半及以上可评价为部分缓解;经治疗后患者的病灶与治疗前相比缩小,但未到一半可评价为稳定;经治疗后患者的患者的病灶与治疗前相比不仅未缩小反而增加超过25%,可评价为进展。总体疗效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稳定例数的占比。

对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癌抗原、癌胚抗原及糖链抗原19-9等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检测。

1.4 数据处理

应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将研究指标数据作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治疗的总体效果)以例数(%)表示,x²检验,计量资料(肿瘤标志物水平)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达,t检验,P<0.05,表明组间具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的总体效果对比

通过下表数据可知,研讨组患者的总体疗效90.91%较参照组57.58%明显提升,P<0.05,组间具统计学差异。

表1 治疗的总体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

通过下表数据可知,治疗后研讨组肿瘤标志物水平较参照组明显更低,P<0.05,组间具统计学差异。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 ±s)

分组 n 癌抗原(μg/L) 癌胚抗原(U/mL) 糖链抗原19-9(kU/mL)参照组 33 46.46±14.38 30.96±6.64 65.78±12.29研讨组 33 31.53±10.21 17.82±3.51 39.02±10.18 t 4.8631 10.0502 9.6327 P 0.0000 0.0000 0.0000

3 讨 论

结直肠癌属于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需早期治疗,它的发生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及大肠慢性炎症等诸多因素相关,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均关系密切,早期无明显表现,但后期常伴有便秘、腹泻、局部腹痛、便血等表现,有资料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活动会影响结直肠癌疾病的发生、发展,多肽特异性抗原、癌抗原及癌胚抗原等癌变浸润转移时所分泌的物质有增多趋势[2]。贝伐单抗作为新一代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抑制剂,也属于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之一,它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与之竞争,与受体相结合,抑制分裂的同时促进肿瘤血管的退化,对于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效抑制[3]。贝伐单抗还能够将内皮细胞的通透性降低,促进药物完全渗透至肿瘤组织当中,药物浓度被增强[4]。与常规化疗联合治疗结直肠癌,可进一步增强靶向治疗的总体效果。贝伐单抗通过与血管内皮因子相结合,有效发挥拮抗功效,它在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活性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生成新生血管,避免肿瘤脉管细胞的形成,进一步促进肿瘤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降低肿瘤的血供及氧供,达到抗肿瘤增殖生长的目的。在临床过程中,奥沙利铂、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属于一线药物,贝伐单抗的配合使用能够起到延长患者生命周期的作用。

研讨组患者的总体疗效90.91%较参照组的总体疗效57.58%有明显提升,且治疗后研讨组肿瘤标志物水平较参照组明显更低,P<0.05,组间具统计学差异。综上所述,贝伐单抗在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极高,促进疗效提升,患者耐受性增强,在临床中的运用应重视起来。

猜你喜欢
贝伐分化腺癌研讨
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吡咯替尼对SNU-1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及不同类型胃癌组织中钙黏蛋白S100A10表达的影响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2018年第3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贝伐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进展*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贝伐单抗联合多烯紫杉醇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观察
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方法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