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饭才有家:“抗癌厨房”的18年

2021-01-22 08:01
时代邮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煤炉炉火夫妻俩

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第九集《相守》的影片中,开头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上午被确诊为癌症,中午会干什么?答案是:吃饭。生死是大事,吃饭也是。

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有一间特殊的厨房,它全年24小时营业,来这里烧饭的多是癌症患者和家属,一个菜一元钱。2020年已是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创办“抗癌厨房”的第18个年头。在这方小巷里,一碗饭,一碟菜,“烧”尽了人生的五味杂陈……

城中村里的“抗癌厨房”

2003年,因道路需要拓宽,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关掉了自己的饭馆,来到与江西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的学院路,摆早点摊,全然不知某天来造访的三位特殊顾客将改变他们的后半生。

当那对夫妻推着男孩来到万佐成的早点摊前,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那个还在读初中的孩子,因为骨癌截了肢,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只能坐在轮椅上。女人语气怯生生的:“能不能借用炉灶给孩子做顿饭?孩子病重,闹脾气,外边买的饭菜都不吃,就想吃我做的。”那对夫妻找了很多地方,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万佐成心里一酸,立马答应。

做完饭,看着心满意足的一家三口,万佐成想起了20年前患癌过世的父亲,最后一口饭没吃好一直是他心里的遗憾。他叫住女人:“以后你就来炒吧,天天炒都没关系,我不要钱。我反正都是要做早点的,炸完油条的炉火还旺,你来就行。”其实那会儿,他生了六个炉子,请了两个工人,天天连轴转,根本没有多余的火。没想到,那对夫妻回去后,一传十十传百,有家摊主免费“借火”的事传遍半个病患圈。

万佐成的早餐摊位于江西南昌市青湖区石泉村,在这个以“脏乱差”著称的城中村,每到饭点,这条3.5米宽、300米长的小巷人声鼎沸,形形色色的人群蜂拥而至,锅碗瓢盆,热火朝天,就像一场厨艺比拼,成了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来这里烧饭的大多是外地来求医的病患家属,或为省钱,或为方便,或为营养,这里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抗癌厨房”。

安慰也安“胃”,有饭才有家

万佐成坚持不收费,妻子熊庚香很理解,民以食为天,不管生不生病,不管治不治得好病,安了病人的胃,也就安了家属的心。女儿知道后却不乐意了,心有忌讳:“你们怎么跟癌症病人混到一起了?风吹日晒一整天,吃得消吗?”万佐成解释道:“到这来的人都好可怜。再苦再累,都没他们难。”

人气暴涨让“抗癌厨房”一天的接客量从几十增至上百,煤炉锅具不够用,夫妻俩一合计,自掏腰包把设备“升级”。很多家属过意不去,提出付钱,为了让他们安心,也好维持基本水煤开支,他们便尝试收点钱。自此炒一个菜、煲一个汤收5角,直到2016年水煤、租金翻了番,才改成一元。每当有人提出要补贴些燃气费,万佐成总是拒绝:“我们有卖早点的收入,只要不亏太多,能把这个厨房维持下去就行。”可后来就算早点摊子关掉了,这厨房也没熄过火,“抗癌厨房”一开就是18年。

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

在“抗癌厨房”做饭的病人家属

其实,2004年春节,夫妻俩差点关闭了厨房。大年三十,团圆饭桌上,三个儿女要求他们节后就关掉摊子,家里不缺钱,早点回家养老。正月初三,南昌大雪,夫妻俩带着大塑料布去巷子里盖煤炉,几个人蹿出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太好了,大哥大姐一来,今天做菜就有着落了”“我们天天到巷子里等,真想做顿好的给孩子吃!”

原来,一些病人留院治疗,家属也跟着不能回家过年。万佐成叹口气,一边拉着熊庚香走,一边说:“我们去家里拉煤球,你们去买菜吧!”中午11点,四个煤炉迎雪燃烧,一位家属激动地直抹泪:“今儿总算有点年味儿了……”万佐成内心五味杂陈,厨房不仅是他们对抗病魔的“第二战场”,更像一个短期的家:“要吃到自己亲人做的饭,有饭才是家。”

这下,厨房说什么也不关了,夫妻俩每天凌晨4点起床生炉,晚上9点熄火,洗完成堆的锅具后,才能随便炒个菜,应付晚饭。万佐成对儿女们说:“你们不要管,你们有你们的工作,我有我要做的事。”

只要我站着,厨房就不倒

有媒体统计,“抗癌厨房”每年平均接待上万人,18年来让10万余病患家庭好好吃饭。病人和家属依赖他们,夫妻俩也放不下这份责任。在这里,内敛能干的万佐成成了“大家长”,分配炉火、协调用锅,性格开朗的熊庚香更喜欢与家属聊天,给他们打“强心剂”。

有个老爷子吃了半辈子妻子烧的饭,如今老伴病了,他恳请万佐成帮忙烧点,万佐成毫不留情地拒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手把手教他:“你从不下厨,现在给她烧饭,她心情才会好,这就叫夫妻之情。”有人病急乱投医,被骗买鹅卵石煮水抗癌,熊庚香“恨铁不成钢”,跳出来批评,然后又心疼地给予资助。

夫妻俩性格不同,“打法”迥异,几十年来常因琐事争吵,唯独在办厨房这事上意见统一。其实,万佐成一直对妻子熊庚香很愧疚:“我没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她这么大年纪了,还跟着我干这个事,很苦。”熊庚香则在边上摇头晃脑,像孩子般顽皮:“你看我多幸福啊,每天几百人围着我,人家快活着呢。”

2018年2月,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进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年度“中国好人榜”。当地政府专门拨款重修厨房,给予房租补贴,街坊邻里把家里闲置的锅碗瓢盆都送来,儿女们也多了些理解,经常跑来帮忙。

2020年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小巷口设了卡口,但“抗癌厨房”炉火依旧。家属进不来,就把菜从卡口上吊过去,万佐成洗菜,熊庚香烧菜,完工后再一份份递回去。在被封锁的疫情期间,大家靠着万佐成夫妇这一勺一铲烧出来的“人情味儿”撑了下去。

如今,两人都已年近七旬,当被问到还能坚持多久,万佐成说:“看老天爷,坚持到倒下去为止,到无能为力为止。只要我有能力,我就一直帮他们。”

猜你喜欢
煤炉炉火夫妻俩
属于冬日的褐
民用小煤炉背后的污染大问题
炉火
十二月十九夜
午后
甜蜜的时刻
夜归
认错
一双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