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益区:“学校+基地+企业”三融合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2021-01-22 01:56胡关吉邹明吉
云南教育·视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劳动基地学校

胡关吉 邹明吉

2021年5月,曲靖市沾益区被教育部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为全面完成试点任务,沾益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结合各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采取“学校+基地+企业”三融合方式,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沾益区制定了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要求,落实各项任务。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小学低年级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劳动的重要性。小学中高年级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初中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在课程设置方面,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各学段特点,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对课时也作了严格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学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6学时。各学校相继开发了烹饪、园艺、手工、种植养殖、创意劳动、职业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习等劳动实践类课程。

在校内劳动方面,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环境卫生、绿化美化、食堂劳作、班务整理、公物维修、厕所清洁、勤工俭学等劳动。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

在家务劳动方面,要求家长注重言传身教,弘扬优良家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每年有针对性地教会孩子1~2项生活技能。学校每周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根据孩子身心特点,制定家务劳动清单,让孩子参与做饭、洗碗、洗衣、扫地、修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在校外劳动方面,各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均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校外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验职业角色,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在公益劳动方面,各学校每年以学校、班级或团队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河湖保护、打扫卫生等公益劳动,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为公众谋利益的良好思想品德,推动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生活,倡导社会新风。

在志愿服务方面,各学校在环境保护、健康卫生、文化教育、大型赛会、交通治安、扶贫助困等领域,与社区、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开发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在基地建设方面,沾益通过融合资源建立了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学校也结合实际建立了校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在区级层面,依托沾益区农林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区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种—赏—收—品”为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作主线,让师生“学有平台、动在基地”,以“品”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品“种”的辛苦,品“赏”的乐趣,品“收”的喜悦。让学生牢固确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全区各中小学根据地域分布,与周边的“云维集团”“沾益小粑粑”等企业联合,把劳动实践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学校主抓、企业参与、多方联动,实现“校校有基地、人人能参与”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目标。

沾益区第一幼儿园开展了种植区创建活动,针对“如何指导幼儿学习细致有效的观察、如何挖掘种植活动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如何使幼儿获得有益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实践和探索,从种植、环境、植物种子、操作材料、记录指导、家长资源等方面着手,指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植物的变化,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好地发挥种植区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功能,拓宽幼儿视野,让孩子进一步亲近大自然,养成爱劳动、爱观察的良好习惯。

沾益区第二幼儿园以“爱惜粮食 尊重粮食”为主线,充分利用园内资源,跟随季节时令,由教师带领幼儿参与水稻选种、育苗、栽插、施肥、吐穗、成熟、收割等每一个环节,见证了水稻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的生长过程,从中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体验到收获的幸福。

沾益区水桥小学强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与沾益滇溢园小粑粑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能学习基地,把学习制作当地美食“小粑粑”列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既体验劳动的快乐,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还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我爱我家 快乐厨艺”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增长见识,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实落细。

沾益区新源小学地处工业重镇——花山街道,在劳动教育中着力与学校所在地的大为制氨有限责任公司加强“校企联动”,结合盘江镇的水稻种植及桑蚕养殖,以劳动教育为中介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跨学段深度融合,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化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全面架构以“树立劳动精神、培育劳动观念”为核心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创设融入学校教育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健全人格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沾益区播乐中学作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9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借鉴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精华并付诸教学实践。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每周一清扫、每月一瞻仰、每年一祭奠”主题活动,规范校内劳动,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

结合在劳动教育中积累的有益经验,沾益区将用3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创建2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培养一批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推出一批劳动教育精品示范课,開发一批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创建一批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构建一套具有时代特征、沾益特色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劳动基地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