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创森” 背景下的乡村游憩空间规划研究
——以监利市毛市镇书韵园为例

2021-01-27 08:52沈雁迪吴丽丽
重庆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创森空间设计书法

沈雁迪,吴丽丽

(1长江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4023;2长江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0 引言

“创森”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成绩斐然、效果卓著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创森工作指标化、乡土景观城市化等,这些问题正在成为创森工作的巨大隐患。创森作为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不可仅仅以数据作为目标,而应对乡村游憩空间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基础上再谋求绿量的增长。乡村追求的应是生产功能的城市化,形态与文化的乡土化。不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便极易陷入消极绿化空间挤占人民生产生活空间的怪圈。

1 研究背景

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达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1]。荆州市包括监利市在内的6个县市通过推进创森工作,营造全域创森氛围,促进了造林绿化的平衡发展,并在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党的十九大提出 “乡村振兴” 和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十字方针,倡导努力把乡村建设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游憩空间是人们感受文化、融合自然、陶冶情操的综合性文化生态环境。随着创森工作不断推进,乡村游憩空间规划愈加成为创森工作重难点。在增加绿量的同时,如何保证设计的合理化、人性化是新的挑战。目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于乡村游憩理论的研究相对成熟,多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形式,有许多不同角度的尝试。反观国内关于游憩空间的研究则更多着眼于城市,乡村游憩空间理论相对薄弱[2]。

2 问题与对策分析

2.1 融合地域文化,留住乡愁乡趣

我国部分乡村在建设中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严重、城乡元素冲突等问题,更有甚者,几乎脱离乡村建设范畴,走乡土景观城市化道路[3]。这样的设计理念粗暴且不可持续,不仅使人们失掉了乡愁乡趣,也失掉了家乡的历史。乡村建设具有不可逆性,原始风貌一旦被破坏就再也无法找回,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地域文化。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设计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传承,缺乏因地制宜理念中关于独特性的思考。在乡村游憩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前期充分挖掘历史文脉、民俗特色等,并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去[3]。在对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时,需要考量元素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提取能充分代表本地区特色并具有一定辨识度的元素。

2.2 创新设计语言,深化景观内涵

融合地域文化进行乡村游憩空间设计时,忌文化元素杂乱无章或缺乏内涵底蕴,应创新设计语言,突出文化主题的主体性和相容性。

首先,设计语言在设计元素的甄选上必须强调主次之分,否则会造成游憩空间混乱,从而降低设计深度,影响游憩体验。其次,不同元素间应融合发展,保证设计语言的统一。若元素之间差异过大,则应在空间布局上进行调整,柔和过渡,求同存异,避免产生消极空间,最终达到相辅相成、和谐共融的效果。

2.3 立足以人为本, “三生” 融合发展

创森工作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在恢复良好生境、助力村民致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融合” ( “三生” 即生态、生产、生活)理念强调 “三生” 之间应是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关系。在乡村游憩空间设计中不应以挤占生产生活空间为代价来谋取生态上的发展,只有均衡发展、融合共赢的设计理念才是科学、可持续的。

乡村游憩空间设计在满足生态需求之外,生产上可以发挥游憩空间在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上的作用,以助力乡村第三产业发展;生活上满足人们日常游憩需求,为其娱乐、社交等活动提供场地。

在对乡村游憩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前期的调查去分析可能发生的活动及需求,并提出对策,贯彻三生融合发展理念,打造有温度的游憩空间。

3 书韵园乡村游憩空间分析

书韵园位于监利市毛市镇中心区,占地6.2公顷,辐射范围广,服务人群多。毛市镇地域文化丰富,其中包括水文化、书法文化、红色文化等,虽有利于文脉的发掘提炼,但须注意取舍。在诸多类别的城镇文化中以书法文化最为丰富和鲜明,为弘扬和传承书法文化,设计以 “书法” 为主题。因书法讲究 “神韵潇洒,气韵生动” ,故而得名 “书韵园” 。

3.1 地域文化的传承

乡村游憩空间设计以洪湖水乡文化为总基调,重点突出书法系列元素,打造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书法系列主题游憩空间。游憩空间设计以叙述式景观为核心,讲述书法的发展历程,提出 “呈一片绿茵山水斟满大地书韵园,迎八方有志之士荣归毛市写新篇” 的设计思想。通过地域文化元素营造了一个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游憩场所,避免了将现代城市元素粗暴植入乡村的问题。这样不仅维系了当地村民与这片土地的情感,也向外来游客展示了当地的魅力。

3.2 设计语言的创新

设计语言应突出主题元素,借助多种途径融入到设计中去。在空间塑造上追求形神兼备,拒绝生搬硬套,以展现书法艺术的意境美。

3.2.1 设计思想

游憩空间设计在结合书法元素时做了相应的延伸,从文房四宝到多种书法形式,将书法艺术与乡村游憩景观进行有机融合。

如图1所示,书韵园结合书法艺术创新设计语言,整体为山水结合的格局,用书法元素串联全园。节点间根据书法发展历史有序组合,有利于游憩路径的规划,使游客仿佛置身书法长河中。这些设计理念源于书法,而书法源于自然,书法要在自然中体认,在人生中验证。天人合一的场所精神赋予了空间新的生命力,展现出精彩绝伦的内涵美与意境美。

图1 书韵园总平面图

3.2.2 空间布局

书韵园以一心三线六点的游憩空间布局为基础,分成六个区域,如图2所示。一心指以 “篆台” 观景平台为核心,通过三线,即南侧书法线、北侧砚台线、西侧造纸线,连接卜辞广场、隶场、楷廊、行榭、奔逸亭、闻香寻源六大节点。

图2 书韵园空间布局分析图

其中,篆台作为亲水平台统筹全园。每个挑台扶手都有大篆小篆书法雕刻,展现篆书的悠久历史。开阔的墨池象征着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和广阔前景。

南侧书法线包括楷廊、行榭与隶场,主题是书法琳琅,位于休闲娱乐区,其得名于楷书、行书与隶书。小品建筑形式上或如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或如行书行云流水,内外通达;或如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磔。书画雕塑及名家轶事科普展放置在这里,展示中国书法的悠久历史和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北侧砚台线位于丘陵景观区,象山顶设有奔逸亭,与主体水景区互为对景,主题是石砚幽径。通往奔逸亭的生态游步道,清幽寂静,借助铺装、声音、空间暗示等手法使人融入山水之间。西侧造纸线的卜辞广场、闻香寻源位于主题水景区,引导人们追本溯源,探寻书法奥秘。卜辞广场中央设计笔搁和毛笔雕塑,周边设计雕刻甲骨文的文化柱,展现书法起源。闻香寻源采用迷宫的形式,趣味生动,多栽植有香味的植物品种,利用植物围合营造出暗香幽静的空间。

3.3 三生融合式设计

创森的目的不仅是生态修复,还是对生产生活的提升,强调融合发展。科学可持续的游憩空间设计是避免创森工作指标化等形式主义问题的根本。

3.3.1 生态

乡村游憩空间设计不是寻求让自然环境产生大的变化,而是使自然要素和土地条件得到灵活运用,在遵循人性化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实用性、美观性以及亲和感的景观。生态建设中,书韵园以乡土树种为主,主要栽种合欢,并采取乔、灌、藤、草相结合的配置方法。如与 “篆台” 观景平台相对的 “象山” 脚下,红枫搭配西府海棠、泡桐和牵牛等,层次上高低错落,色相上绚丽多姿。水中又有荷花、美人蕉相衬,鱼戏莲叶间。 “隶场” 则大量选用西府海棠、紫玉兰、紫薇、合欢等植物,利用围合和列植的方法,既巧妙地分隔了空间,也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场所精神。书韵园正是通过三维的植物景观设计使绿量增加,美观与实用并举,优化了乡村生态系统,营造了乡村游憩空间的生态美。

3.3.2 生产

游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们的精神需求,激发了生产生活热情。此外,由于书韵园提升了乡村形象,在吸引游客,吸引外资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4]。书韵园不仅是游憩场所,也可以是文教场所、休闲场所和社交场所等,多功能的用途决定了其对外来游客的吸引是全方位的。通过一系列书法主题活动做好地方文化特色宣传,带动乡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多元经济,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3.3.3 生活

书韵园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乡村生活相较于城市生活显得相对简单枯燥,这与村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相矛盾。 书韵园在主体水景区设有卜辞广场,活动场地大且用途广泛,可以满足人们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在文化展示区设有健身活动场地、棋盘石桌石凳等,综合考虑了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游憩需求,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4 结语

乡村游憩空间规划的重点在于融合地域文化,体现乡村特色,展示乡村魅力。这种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空间塑造将会为 “创森” 工作注入巨大活力。 “创森” 工作既是生态建设也是民生建设,在实现绿量增加的同时,也要与地域文化、生态文化相结合,与 “三生融合” 理念相结合,打造可持续的乡村游憩空间,从而真正达到改善乡村生态面貌,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目的。

猜你喜欢
创森空间设计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安阳县“创森”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创森”正当时,扬帆正起航
书法欣赏